让天更蓝、山更绿、
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发展绿色冶金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徐工汽车看全自动生产线的有条不紊
华录淮海数据湖看大数据存储的前世今生
软通动力体验智慧城市的未来模样
产业革新重绘经济版图……
今天新华整版特别报道了
看铜山区如何通过创新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实现创新领跑,奔向“淮海第一区”
↓↓↓
▲新华日报4版特别报道
问徐州发挥“三个作用”铜山怎么办——
创新领跑,铜山奔向“淮海第一区”
在化学元素周期表里,“铜”元素以延展性强而著称。新常态下,经济总量长期领跑苏北的徐州市铜山区,其产业特质也表现出“铜”一般强韧的“延展性”。
“铜山GDP总量去年达到亿元,位居苏北第一。”铜山区委书记王维峰说,发挥科教资源重要承载地优势,扛起全市产业科技创新的大旗,铜山将打造辐射淮海、引领苏北的徐州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区、第一区。
以“克”为单位挤出“耗煤量”身处“百年煤城”徐州,“耗煤量”直接关系冶金、电力、建材、煤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兴衰,一度是铜山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根据省定方案,“十三五”期间,徐州煤炭消费削减总量为万吨,其中铜山分解到的任务是万吨。而年全市的减煤任务是万吨,铜山的分解任务是万吨。这意味着,今年铜山不但要“承包”全市的减煤任务总量,还需额外消减掉其它地区新增的50万吨煤炭消费量。
如何做到?铜山以“克”为单位,向传统产业挤耗煤量的同时,打开升级新空间。
“徐州华润电厂有4台兆瓦燃煤机组,铜山华润电厂有两台兆瓦燃煤机组。通过技术改造,徐州华润电厂兆瓦燃煤机组每度电的发电煤耗可减少15克,铜山华润电厂兆瓦燃煤机组每度电的发电煤耗可减少10克。”铜山区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勇说,别小看这以“克”为单位计量的耗煤量,技改完成后,光这两家电厂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20万吨。
以前,钢铁企业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铁腕减煤倒逼之下,“节能+变废为宝+零排放”生产模式成为铜山钢铁企业挖潜增效的共同选择。徐钢集团除了利用煤气发电,还投资1.3亿元建成10万吨固体废弃物生产线,年产金属化球团15万吨,富锌精粉2万吨,同时上马高炉炉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年处理炉渣万吨,细磨后作为水泥添加剂。集团董事长王爱钦说:“我们这里废气变成了钱,废渣变成了钱,废水实现了循环转!”
传统优势钢铁产业怎么转?铜山提出:抓住钢铁,延伸钢铁,发挥钢铁优势,做活钢铁文章。该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覆盖,近两年,已研制开发出高新产品20多种,改进生产工艺近30项,促进节能降耗和产品升级,实现了从冶金向精钢、特种钢、球墨铸管、精密铸件的跨越,大大提高了附加值。根据“升级路线图”,计划到年,全区80%的铁和粗钢转化为特种钢、精钢和精密铸造。
“传统煤炭产业转向煤制油、煤制气;传统水泥建材行业升级装备式住宅产业园;传统食品行业以前只有‘维维豆奶’,现在是从田头到餐桌的‘维维全产业链’……”铜山区发改委主任吴恒辉说,随着传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耗煤量”这个区域经济的“晴雨表”不灵了——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铜山区煤炭消费总量削减万吨,工业销售却增长62.6%。
以“新”为量尺对标“世界级”“软通动力!”在位于铜山区的徐州高新区采访,记者非常意外地发现,前一天在无锡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看到的这家国际知名物联网企业,竟也“跑”到了苏北。
“软通动力集团是中国领先的创新型技术服务商和全方位IT服务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是智慧城市与产业互联网建设的领导者。”徐州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王雷介绍,软通动力的落户,将引领铜山成为创新产业产品、技术、管理、品牌和人才的吸纳源、创新源和辐射源,逐步将铜山打造成为创新产业聚集发展的主战场和新高地。
培育新产业,瞄准“世界级”,铜山的创新气魄令人惊叹;依托矿山产业延展出全新的“安全产业”,则让人感受到铜山人的“创新智慧”。与普通驱蚊剂一样大小的“便携式灭火棒”,作业高度达百米的亚洲最高平台消防车,高浓度激光甲烷传感器,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预警系统……走进全国唯一的安全产业科技园,满目尽是“黑科技”。
“安全产业是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专业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现代产业。”园区负责人介绍,发端于“感知矿山”,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科技资源以及徐工集团的高端装备产业基础,铜山成为全国安全产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安全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地区。年全区安全产业产值达亿元,到年预计突破千亿级。据测算,全球安全技术与产品市场总额和安全服务市场总额均有万亿元之巨。瞄准这个巨大市场,铜山正谋划省部共建全国唯一的“中国安全谷”,将集聚安全科技产业的相关人才、技术、成果,打造全国安全科技的研发中心、成果交易中心、安全信息中心以及安全产业制造基地。
产业布局,务求其“新”。进入信息时代,数据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抓住国际前沿的蓝光存储技术,铜山区引进中国华录淮海数据湖项目,通过实施“建湖、引水、资源开发”三步走战略,未来利用大数据进行招商引资,带动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为徐州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注入新的活力、增加新的动能。
聚力创新,“平台”引领。铜山区提出,集聚各类资源着力建设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徐州科技创新谷和国家安科园,将三大平台建成淮海经济区重要的技术攻关高地和产业科技转化基地,全力打造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的“强磁场”。
创新战略下,云意电气、雷奥科技、精创电气、格利尔数码科技等一大批科技企业奔腾领跑。去年铜山区新增国家发明专利件,“甩开苏北其他区县一大截。”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颢瀚在考察后高度评价:铜山产业创新优势明显,将成为徐州现代制造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以“人”为追求构筑“核心区”风叶、臂长最大可达百米,全球最大的风电设备今后将产自徐州高新区!目前,这个由中国科学院热物理所研发的科技创新项目,已与徐州高新区达成了落户意向。这是铜山区今年计划引进的院士团队项目之一。去年,该区共8个院士团队和10个“千人计划”专家团队。“铜山区每年考走多名大学生,北大清华都有,但毕业能回来干事创业的不多;徐州高校每年毕业上万大学生,能留下来的也不多。”铜山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巩伟坦言,与发达地区相比,苏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难度更大。
正因为此,铜山区年发展目标中专门列出一条:引进院士团队6个、“千人计划”专家20人、海外高层次人才20人,加大对产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形成引领发展的“人才链”。此外,还将继续推进与矿大、吉大、浙大、华中科技大、北科大“5+1”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和省、部共建“蓝火计划”,加强同沿京沪线、陇海线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校的合作,形成政产学研金介加速融合的模式。
如何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铜山办法”是“产业+政策+环境”,在科研上,有平台;在待遇上,有保障;对其研究成果,执行中关村股权激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七条规定。铜山区今年还将开评“铜山工匠”,对先进制造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发补助,让各类人才“创业有舞台、创新有平台”,让铜山真正成为“年轻人放下行囊实现梦想的地方”。
引来“最强大脑”,铜山的创新能级持续攀高——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家,约占全市获批总量33.3%;获批省成果转化项目5项(全市共8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全市共9项);截至目前,全区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家,实现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
全球知名材料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的井上明久,在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自己的团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非晶合金研究所,投入新材料的研发和成果转换工作;今年2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正式挂牌;4月,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创新中心徐州分中心挂牌徐州高新区;江苏师范大学李海涛教授的科研团队去年落户铜山,今年又相继引来清华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等院校团队,形成了石墨烯产业的高层次团队集群……
“必须以人为本,加快构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核心区’。”在王维峰看来,铜山要打造辐射淮海、引领苏北的徐州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区、第一区,关键在人才。
专家看铜山徐州市确定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对江苏未来的发展,特别对苏北与徐州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性的影响。基于徐州市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铜山区应发挥优势,重点打造现代制造中心与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特别是要集中抓好园区的创造与创新,并以产品的创新来推动制造业的创新。
——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颢瀚
在提高徐州城市首位度的过程中,作为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铜山的使命之一,便是成为徐州和淮海经济区的产业高地。铜山的定位要立足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战略,要有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铜山的发展,要积极参与到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过程中,策应江苏的沿海发展战略,提高铜山经济的开放程度。
——省政府参事、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蒋伏心
在新产业革命和新经济时代,淮海经济区各方面都在提升,如果用原有的经济办法已经不够了,需要铜山进一步深化研究新的情况,做一个中心城市的新版本。铜山需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努力打造成为推行新发展理念的先行示范区,成为徐州发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压舱石。
——省国资委发展规划专家、省社科院副院长吴先满
铜山区在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使命中如何担大任、发挥大作用,关键在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对于铜山来说,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开发区转型发展,以开发区的转型发展,全面增强铜山区在淮海经济区的要素集聚力、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
——中国WTO专家委员会委员、省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刘惟蓝
面对新机遇,铜山要以智力引进和开放环境为依托,着眼于区域经济优势,把最大限度地做强先进制造业作为立身之本,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县域特色作为开启“淮海经济区”的主攻方向,牢固树立产业是经济之基、发展之体的理念,以产业发展走上现代化快车道。
——省委省政府农业调查咨询小组成员、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谈镇
铜山正大力度推动产业
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
……
传统产业“延”出新天地
新兴产业“展”开新空间
创新的铜山,正加速领跑
从“苏北第一区”奔向“淮海第一区”
铜山未来可期!
-END-
铜山最权威的资讯平台
铜山最高效的互动平台
铜山最贴心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