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5日至16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副教授李欣荣率领中大历史学系粤北抗战教育考察团赴粤北坪石考察国立中山大学办学旧址,并先后与乐昌市有关部门领导进行交流座谈。参加活动的还有南粤古驿道文化传播专家温斌,《韶关日报》原社长、中大韶关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朱祖平等工作专班成员。
工作专班成员在广同会馆(研究院旧址)合照。张建宇摄
粤北抗战教育考察团先后对肖家湾塘口村及朱家宗祠(理学院旧址)、医学院诊所旧址、天文台旧址、坪石老街(校本部旧址)、广同会馆(研究院旧址)、定友图书馆旧址、三星坪村(工学院旧址)、校长许崇清故居、工学院院长陈宗南故居、武阳司村(法学院旧址)、王亚南故居、陈家坪(文学院旧址)、罗家头(詹安泰故居)、管埠村(师范学院旧址)、梅花镇清洞村(文学院前址)及宗祠、学塾(罗香林故居)、大便地炮楼(詹安泰故居)、铜山村铜锣坵(研究院前址)等地进行田野调查与口述访谈。
倡立中大回迁粤北纪念馆
通过深入的调研与思考,中大考察团积极建言献策,建议将前期有形的遗址保护与无形的学术研究互相结合,成立国立中山大学回迁粤北纪念馆,建设粤北抗战教育数据库。同时进行全局谋划,提升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定位。
为纪念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在粤北办学的峥嵘岁月,中山大学韶关校友会曾在年倡建“抗战风云中的中山大学重建项目”。年12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副教授李欣荣率领系史工作小组在韶关乐昌及坪石进行田野调查、文献搜集及口述访谈,以学术途径重新激活各界对该问题的
目前,粤北研学基地的建设需要更严谨的历史证据支撑,我们对此要以历史为本位,在广泛的史料搜集和精深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采用多维度、多层次、多学科的方式聚集各方力量,进行总体规划考虑,建设粤北抗战数据库。这可以克服目前的建设瓶颈,也是最根本的工作之一。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李欣荣也表示,中大历史学系有着深厚的田野考察与口述访谈经验,每年会定期组织学生走向田野,搜集与整理民间文献资料。粤北抗战教育遗址与古驿道,南岭文化与红色革命,均是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未来大家可以开展深入的合作。
南粤古驿道文化传播专家温斌强调,粤北研学基地应参照南岭古驿道建设的经验,进行综合施策,从顶层设计出发,合力攻坚,先易后难,打造古驿之道、红色之道、学问之道三道结合的综合研学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抗战时期粤北教育的遗址遗迹在不断消失,见证人和知情者也在慢慢流逝,保护中华民族艰苦抗战的历史记忆刻不容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努力求真,重现这段尘封的、模糊的历史。未来,通过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与社会团体的携手合作,大家一起书写华南抗战教育史,推动粤北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
作者:肖胜文编辑:罗奕麟、何立坚责编:汪露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