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子南
图:清隅隅主
前两年段子手们说,好生活都在新闻联播里,但我觉得,我的好生活在重庆。
重庆有我一群漂亮且彪悍的女性土著朋友,她们不论自由单身狗还是甜蜜双人秀,均时尚热辣,张扬火爆,生性率真,懒得做伪的性格。我有事时找谁倾诉都可以,任何人都不会对我袖手只做壁上观——单只这一件,就非常幸福了。
但我不是一个天天有事需要她们解决的麻烦人。她们的最可爱之处在于是一群精致的吃货,是引导我热爱生活的好把式,拉着我遍尝美味,大快朵颐。
吃舒服了就知道,饮食男女,饮食在先,男女在后。人要先对舌尖与肠胃负责,对饮食看重些,男女之事看淡些,生活想不简单都难。因为味蕾常常得到通透的满足,愉悦感常常涨落于全身、发散于毛孔,幸福感也就前一天后一天的连在一起了,并且不容易断开。
日复一日,重庆凡有特色美味的犄角旮旯,都成了我密密麻麻如蜘蛛网般的心灵结点。华岩寺的腊八粥有几万人进食,跑上去从几万人中夺一碗出来,是一种二二虎虎的别样快乐。
这座城市,商业繁荣,美食充足,天天有吃不完的烧烤、红油小面、老麻抄手和粉蒸肉,每天的空中飘满老火锅和黔江鸡杂的味道,浓浓的生活气息可以把任何空落的心都填得无一丝缝隙。
可喜的方言
我刚来重庆上班时,住处附近还有个不小的菜市场。每次去买菜,总是听到人们操着浓重的本地方言大声还价,并且随地吐痰的现象比比可见。但我喜欢这种吵吵闹闹、熙熙攘攘,真接地气啊!有次买菜回来后,我还记录下这么一首小诗:
爱着难听的方言
爱着潮湿的天气
爱着菜市场里锱铢必较甚至大打出手的人
爱着常常随地吐痰的人
爱着常常自视不凡的人
爱着一切说谎时面有潮红的人
爱着曾把我带进阳光也带进黑暗的人
爱着所有 和我一样活着的人
写完还没等拿给同事看,便听到几个同事高声议论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话题。一个说:“我非常羡慕那些说普通话的外地人,那口音,怎么听都好听。哪像我们重庆话,又粗鲁又难听,以后我要让我家娃儿说普通话。”
此话未落,另一个脸憋得如即将下蛋的母鸡一样红,拍桌子抗议:“锤子哟,你娃是个宝器,外来的和尚更会念经迈?老子豆是(就是)觉得重庆话最好听,哪个说重庆话难听,老子要决哪个(决=骂)!”
他将一点就着的袍哥火爆基因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吓得心里一下吊起十五只水桶,七上八下的,手一抖,就把那首小诗从电脑桌面上删掉了。
刚删完,一个女同事端着她的饭盒,好心好意地用普通话问我:“我这里有瘸子,你要吃瘸子吗?”我不解,但故作惊惶,“什么瘸子?残疾人也是人,吃了是犯法的。”
她也没弄懂我说的是什么意思,我解释曰:“两条腿不一样长的人,走路一拐一拐的,才被人叫为瘸子。但这个称呼带有侮辱性,尽量不要这样称呼人家。”周围的人有几个喷了,纷纷给我解释,她口里的quezi指的是“茄子”。
再比如,“三鲜”有可能被她们念成“三宣儿”,“或者”有可能被念成“怀者”,这是重庆普通话的特色,外人听了得有自动纠错的能力。呃,好吧,是我的错。
从公道心出发,重庆话属于北方语系,与普通话是近亲,其实也并不难听,大家有空的时候不妨研究一下。
重庆方言特有的叠音就很具备卖萌的喜感:盆是盆盆儿,钵是钵钵儿,棍是棍棍儿,冷不防过来一个人,就说他“你啷个雾独独、惊抓抓地过来了”?表现得过于老实就是瓜西西,莫名其妙的行为就是神戳戳,偏僻的犄角旮旯叫做卡卡果果,别人让你等一下就会说请您等哈哈儿。
重庆的人物称呼也很有趣:婆婆是祖母,老汉是爸爸,鞋子读孩子,孩子是幺儿,但幺儿也有可能是小猫小狗类的宠物,更有可能是情人之间的昵称。长得太瘦的人有个呼之欲出的代称叫“干豇豆”。
从同事们把爷爷奶奶说成“婆婆爷爷”,叫爸爸妈妈为“妈老汉”来看,就足以证明重庆不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城市,把女长辈放在男长辈的前面,听来和乐融融。
如果你和人做生意,谈成交易,对方告诉你,愿意马上签合同给子弹,你别怕,就等着收钱吧。子弹就是钱。关于子弹有这么一则全国皆知的重庆老笑话,让我这个笑点低的人乐了好几年:
两个重庆人到北京观光旅游,在公交车上打开地图研究。
甲:“我们先杀到天安门,然后再杀到毛主席纪念馆,最后杀到中南海...”
乙:“要得嘛,我们就按到你说的杀过切(切=去)。”
不幸被举报,下车后即被扭送至公安机关,交代了若干小时情况后才被放出。
两人一时无语......甲忍不住:“你啷个不开腔(枪)喃?”
乙:“你都不开腔我啷个敢开喃?”
话音刚落,又被扭送至公安机关。
一周后两人走出了看守所大门,甲说:“这哈安逸了,包包都遭整空了,哪点去搞点子弹嘛?”门口的武警冲上来将两人按倒在地。
重庆人把一些动词用得相当传神,上面笑话里的“遭”字算一个,它的应用很灵活。“开会不说普通话,公务员要遭曝光”,这里的遭是平常用法;第二种用法:“唉呀,你娃儿不要整天到外面灯晃(灯晃=不学无术),碰到打劫的就要遭”,这里的遭,是中招的意思。
第三种:“嘞个批娃暴眼迈(暴眼=眼神不好)?车来了硬是不晓得躲,该遭!”这里的该遭,又有点儿活该的意思。
还有一字不知到底要怎么写,只知道在重庆方言里读gao,三声。
我刚来重庆时,同事带我去观音桥的地下商场闲逛,看中一件豆绿色衬衣,老板娘热情洋溢地问我:“亲爱嘞,gao不gao嘛?还是gao一哈吧?”
我不解,只好发挥女性少有的幽默:“你要我搞什么呀?只要不是搞男女关系,你说怎么搞都行。”老板娘愣了。同事崩溃了,也笑抽了:“亲,老板娘的意思是让你试一下这衣服,我们这里都把试说成gao。”
哦,额滴神吖,这算我出丑了吗?对于这个gao(试),我是一学就会,回去之后就对别的同事用了,无论大事小事都建议她们先“搞一哈”。
重庆话不是光走粗放路线。有的俚语竟然精妙森细到极致,好得没办法替代,比如,他们把女娃儿(0——99岁的女性)的气色叫作“水色”。水色这个词真是美到迷离晃漾。贾宝玉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那女子的气色、肤色,不是水色又能是什么?
我不止一次叹这词是神来之笔,用到谁身上谁就是水一样清透的美人儿。将这二字从舌尖上徐徐吐出,仿佛齿颊留香,丝毫不逊于“香榭丽舍、枫丹白露、纳兰容若”等绝世超脱的人名和地名。
每每新认识一个重庆美女,我都会逮住机会用一用:“你真漂亮,水色那么好。”然后盼人家回一句:“你好会说话哟,改天请你吃嘎嘎(肉)。”
吃了贪吃的亏
重庆的美食之都自然不是浪得虚名,不光嘎嘎好吃,小面更是美名远扬。在重庆的第一顿饭,想吃碗传说中的重庆小面。
但因为口头上的表达习惯,让我与面馆的老板互相会错了意。我要的是清汤小面,老板端上来的面碗里却飘浮着一公分厚的油。
我把清汤面三字重复好几遍,老板看我像看隔壁二傻子一样:“没给你放海椒(海椒可能就是辣椒很辣的意思吧),这就是清汤面撒!”原来,只要不放海椒,再多的油也是清汤。因此,我学乖了,每吃一次亏,就牢牢记住下次该怎么说。
重庆小面的色靓、香馥、汤浓、料足,是别的任何一个城市的啥子阳春面刀削面等等都比不了的,逼人眼目的红油,盘卧曲致的面条,青绿香嫩的小葱,几种颜色的搭配让田野的那股生机直接从碗里呼之欲出。
二十几种佐料的卤真是做足了工夫,如果是碗肥肠面,那几段香滑的肠子活脱脱就是馋死蛔虫的诱饵。因前面的工夫下得好,汤色自然就丰美厚重,等你把一口浓汤吞入喉,它就会不听吩咐把滋润如酥的感觉自作主张地发散到你全身。
如果是别的面,比如豌杂面,端上来同样抢眼,大而古朴的碗里,上面卧着黄亮饱满的豌豆、色泽暗红的杂酱、几条碧绿的青菜,加上星星点点的葱子的点缀,你会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们送进嘴里。
吃起来更是香而不腻、养胃润脾,且食后味道绵长,在口腔里半天不散,如一块方方正正的在地毯,在客厅里滚滚铺开来。一种叫做某眼镜的牛肉面,面条筋道,牛肉是大块的,风味上佳,浓香且软,令人绝倒!
而杨家坪步行街一家叫做铜豌豆的店,自是绝招频出,面式多样,料丰味繁,一碗猪脚面只要18元,面足足有三两,半只色泽鲜润猪脚躺在庞大的面碗里,令人食指大动。
重庆小面真是把麦粉的强劲生命力和味觉上的丰美浓郁发挥到极致,所以养出了重庆这群精干强壮的男儿和美丽泼辣的女子。也怪重庆小面品种太多,我这么多年都没把重庆小面50强尝个遍。
在一个无辣不欢的城市,朋友们经常带我去啖劲爆的毛血旺(重庆特色小吃,将大把海椒、毛肚、血片、鳝鱼、鸭血旺一起煮),那个凶残劲儿啊,吃得直呼“快意人生”。我爱吃肥肠,曹送送这姐们儿,可以一次叫一大锅肥肠让我吃得一周之后口中还存着那股丰肥味儿。
快意的代价有点大,吃辣久牙会痛,耳朵周围也会不舒服。我那老古板的爷爷对我从小有条训诫:“一个人,坚决不能被口腹之欲所控制”,这话在家很管用,可来到重庆就不灵了。我口腹之欲的欲火还挺旺,吃了很久的牛黄解毒丸才下去。
吃饭是一天三顿的事,我又是个缺乏意志力的人,怎禁得住满街辣子长期诱惑的生拉硬拽?看那“万恶”的声名远播的重庆老火锅、万州烤鱼等等,辣到极致,麻到彻底,香到无敌。
看着人们就着爽口的山城啤酒,吃下一轮又一轮,用宋代爱吃的苏夫子的话说就是,觚觥交错杯杯尽,门前石狮口水流。石狮子都滴滴嗒嗒的流哈拉子,怎可指望我这凡胎肉体面对美食时超然物外?
商圈之爱
住在江北时,发现了吃货天堂——观音桥商圈,但我把它叫为美食圈。美食圈也是个小江湖啊,吃货在这里如鱼得水,一个猛子扎下去难再回头。
爱上谭鱼头,爱上江湖菜,爱上刘一手,爱上泰香米,爱上潮火锅,爱上外婆桥,妈妈咪呀,还爱上了棒子思密达的金福宫。就没有不爱的。小心脏受到冲击,钱包也受到更大的冲击,严重缩水,吃着吃着我就架不住了。
痛定思痛,只得减少对美食圈的探询与扩张,只把目标锁在一个地方,那就是步行街的新世界百货五楼的美食广场(一至四楼是男女服饰、鞋子、首饰等)。风味小吃、异国餐厅还有甜品店等各式各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也是美女靓仔们购物之后最爱去扎堆的地方。
观音桥步行街是中国十大著名商业步行街之一,可观赏、可游览、可购物、可休闲、可娱乐,商业购物、文化娱乐、酒店餐饮、金融服务、商务办公、居住休闲等功能无一不具。嘻嘻,慢慢逛,此处真是可以消谴又可销魂呐。
商圈广场上永远不缺闲人,花坛边坐满了各色人士。相对来说,这里的乞丐也更多。面对不知真假的乞丐,我和众人一样,早就磨光了悲悯。唯有对于自食其力来挣钱的乞食者,我无法狠下心来。
记得曾有个老太太,就坐在同聚远景旁边,她破旧的粉色上衣,配着一头粗糙灰黄的头发,显得十分仓皇落魄,但尊严不减。她不亢不卑,手持话筒,唱着大约是六十年代流行过的歌曲,声音铿锵,也不跑调。
她在某种意义上不是乞丐,只是在用她的劳动换取相应的酬劳而已,她活得有一种秋后野草不屈的生命态度。旁边是她两眼皆盲、面无表情的儿子。我对老太太只有敬意,给她一些碎币时,我生怕自己露出施舍者的傲慢,赶紧放下走人。
听到少数人嘲笑老太太这么大年纪了还穿红挂绿,我知道自己不可以有怒意。在各种际遇里见识各种人生美德纵然是美事,但同时也要知道,一样的米饭养得出一百种人,世人的视角千奇百怪,道德标准也不是同一条线上划出来的。
一到晚上,广场灯火通明,来看喷泉的人更是里三层外三层。谁都喜欢这水的精灵,也许美就美在只能看不能捕捉。多彩的、窈窕的、妖娆的舞蹈,瞬息万变,美而易逝。
有次,最高的那束呼啸着冲到百米之上,引至我旁边的一个重庆美女扬起玉臂,仰头大喊:“我操,我操,真爽啊!”我果断认定她不是女汉子,而是一位爷!周围也没有一个人觉得她粗鲁,大约是这时真是爽极,谁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了。
喷泉旁边,也就是广场的中间大片场地,被跳坝坝舞的大妈们霸占了,大约两百人的方阵排列有序,加上天下无敌的凤凰传奇的大嗓门,真是蔚为壮观。我每天要步行穿过这个两百人大方阵去上班。
初时从她们中间穿过时有点害羞,毕竟我与她们是:1,有点势单力孤的无助感。后来脸皮练出来了,我每次都把自己想象成大国的军方首脑,走到这里就是在检阅自己的部队。哈哈,意淫的力量果然强大啊!
冬夜里,坐在观音桥商圈的两岸咖啡厅里往外看,特别有感觉。有次平安夜,微雨,天气有沁骨的凉。我点了一壶叫“爱尔兰春天”的酸酸甜甜的花茶,彼时,窗外的广场,人群络绎,火树银花,灯火璨然,女子们打着小花伞在火树银花里走来走去。
雨中的伞,夜里的灯,它们是这么的感人。这两朵花,一朵流动,一朵灵动,拒绝冷、拒绝湿,拒绝黑,让人心中昭然亮堂,不是当下最美,还有天理么?
最能体现商圈生命力的形式就是女人的庞大购物能力。更因为购物乃女性骨子里的热爱,这也成就了步行街的美女如云,倒是方便了男人打望(重庆对看美女的专用词)。重庆美女名气之大,不用我强调了。
但数量之多,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没来过的人,重庆的美女很平民化,遍地都是。你看着前面有几个迎面走过来,先别吃惊,左边和右边同时又过来了几个。别回头啊,因为后面也是美眉,除了漂亮,她们还火辣劲爆,怕你看多了鼻血会呈直条状往下流。
我经常像男人一样坐下来,偷偷给面前往来穿梭的尤物们打分。有特别漂亮的,还会跟上去几步看个够。作为相貌平常的女人,我心态很好,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英雄路过的时候,总得有人喝彩”,对美女,与对英雄一样,我就是那个只负责喝彩的人。
看着多如过江之鲫的美女提着购物袋进进出出,我有时像个局外人一样由衷感叹血拼二字的贴切,任何一个购物广场,都是由成千上万雌性月光族的血泪史撑起来的。因为女人们说,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是最好的投资,把自己打造得越精致,男人越买账。
我对购物算是理性,平时也就是逛逛新世纪、新世界、大融城,最好是在节假日打折时下手。挣钱有限,只能量入为出,朋友们很少建议我去远东百货,昂贵牌子的衣服我也不奢望专卖店会一折卖给我,所以,不逛也就罢了。
直到有个朋友说出她的观点,我愣了愣,到现在没想明白她说得是对是错,她说:“我的想法是,买不起也要逛要看啊,如果你连占有的想法都没有,那些东西离你就更远了。”
除了吃喝与购物,再有多的时间,看电影也是好办法。电影是别人的人生,我们可以肆意地穿行其中,最有趣不过。那时,我的老板跟我是兄弟伙,那时他也是个钻石王老五,他爱在UME看电影。每换一个女朋友,都拉着我一排三座陪他们观新片。
我这电灯泡当的,自己都感觉老脸没处放,有次斜眼偷看,却见兄弟伙与美丽女友茱迪相互执子之手,看得津津有味,神情坦荡亮烈,毫不避人,相比之下,我有点小人常戚戚了。
除了观音桥,杨家坪步行街的金鹰女人街,物美而全,平民化,就常常去溜达。能从江北跑到到杨家坪瞎磨蹭时间,是因为谭美人在步行街有一套小房子,她一个人住的时候怕孤独。
那里的章鱼小丸子与鸭肠米线,谭美人怎么也吃不够,于是陪她吃了逛、逛了吃。但每次走到头上有轻轨的那一段,我们会同时加快脚步,总怕呼啸的列车掉下来砸在头上。比起面色泰然的坐在轻轨下面的那些淡定人,我们确实活得太爱惜自己了。
山城棒棒军
商场和大小生活超市的门口,大都三五成群地蹲着“棒棒”。离家不远没开车来的人们买的东西多,就会花几块钱雇个棒棒给挑回家。
不知全国有多少人是看过《山城棒棒军》的,对于棒棒,有如下解释:“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民工,他们手里拿着一根竹棒,两条绳子干着搬运活,山城的人们根据他们的行头,把他们叫做棒棒。”
我初来时,很为他们感到惊奇,那许多的杂物,看似无法整理,却统统能被他们三下五除二,用一根竹棒、两条绳子井然有序扎捆齐整挑起就走。只见两大坨杂物中间夹着一个不高的人儿,我看得十分揪心。
旁观者觉得他们蹒蹒跚跚上楼下楼不堪重负,然而挑物的当事人却不觉有多累,给你放下东西后并不见呼哧呼哧地喘粗气。我也曾在搬家或买大批生活用品的时候雇过几次棒棒,他们大都性格质朴,要价合理,不会因为我是说普通话的外地人而欺生。
有时我会忍不住再给他们多加几块钱,爽快的棒棒大叔当然也不拒绝,只是那一连串的“谢谢”反而让我有点惭愧,恨不得再回头补加五块。感动于他们的厚道,虽然有一次搬家中给我搬丢了一双比较贵的靴子,我也没抱怨半个字。
有人把山城的棒棒和成都的三轮车夫做过比较。说山城棒棒性子直,知道挣钱不易,通常看到雇主都会一拥而上抢活儿干。
但成都是个享受的城市,一到夏天,三轮车夫一个个躲在舒服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眯眼看着提大包小包的人在路上行走,却不上前招呼,直到雇主摆手,他们才颇为勉强地上前蹬几步。
如此说来,我还是喜欢棒棒军兄弟们,诚然职业不分贵贱,但从事哪一行都得有个积极态度是不是?
越雷越爱洋人街
洋人街位于弹子石附近,濒临长江之滨,充满了欧美风情。用我一位九零后小朋友的话自嘲说:“洋人街是万千重庆屌丝的狂欢乐园。”意思是,里面的任何消费都是便宜的。
进门不要门票,巨大的长条面包居然常年只卖两块钱一个,花一块钱就可以坐西式马车或者花车环游一番,两块则可以坐火车绕长江饱览令人心旷神怡的洋人街内外美景。洋人街里处处是火锅、烤鱼、臭豆腐、酸辣粉,哪样味道都不差。一块钱的冰淇淋,两块钱的汤圆,三块钱的酸辣粉……超大个的美心馒头一个管饱。
除了实惠,本游东园的最大特点就是无主题,不像什么迪士尼啊、海盗游乐园什么的那么主题鲜明。洋人街占地庞大,不说包罗万象,也算得上要啥有啥。大型游乐冒险设施多,三十块钱就可以把空中缆车、云霄飞车、高楼逃生、激流勇进、鬼屋等多个项目玩遍。
除了到处浏览,我也爱挑点喜欢的玩一玩,就像坐坐小火车啥的。从这些小事中,我也注意到了很多南北差异之处,比如重庆与北方的男女相处之差异。
有次坐小火车,与一家三品坐在了一起。男的很沉静,女人与儿童当然闹腾些。女人穿着白短裙,不断对着镜子化妆擦防晒霜,忙个不停,还不断问儿子:“妈妈漂不漂亮?”儿子一响应,做妈妈的就高兴得手舞足蹈。
一节车厢里大约有五十人左右,母子俩这么过分活泼,不少人都当笑话看,但她的男人一点也没嫌烦。当快到终点站的时候,女人开始一边唱一边玩手机,结果手一松,手机穿过火车地板上的缝隙直接掉地上去了。
男人没有责骂她,但也没想好要不要跳下去捡。这时女人大叫一声,响如巨雷贯耳,随即身穿白色短裙的她如一道闪电极速跳下火车。跳下去时,黑色内裤结结实实地走了一次光。我着实又叹了一番,重庆果然不养弱女子啊!
相比之下,重庆男子就比北方男人温和了许多。如果是北方女人当众这样出洋相,男人早就受不了了。而手机掉落时,北方男人的反应应该是,一边变了脸色骂骂咧咧,一边毫不犹豫地跳下车去,轮不到女人来出这个风头。
洋人街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像是一座异域的童话王国,可令平时紧张工作的内心慢慢放松下来。一路看来,洋气与欢乐贯穿全园:
整个街区有两条并行的观光大道,中间是一座人工运河,水自长江来,名字却叫“圣安东尼奥河”,上面要架32座“世界名桥”。有一座巨大的“金色大厅”,大厅旁是一座教堂。靠近江边的一侧,“旧金山花街”盘旋,还有模仿泰坦尼克号的船头。当然,除了洋气的建筑,也有中式的,比如中国古典建筑群:江南小楼,亲王府,清明上河图,还有一座寺院。
在清明上河图的背后有块空地。一个叫吉鲁马曲的彝族年轻人(是大龄青年,37岁左右)在那里卖唱。他唱得很好,可能平均一天也有两百多元的收入。但这些收入,基本没怎么进过他的腰包,而是直接用于资助贫困山区儿童了。
吉鲁马曲天生一颗仁心,给70多个孩子买过文具用品,常年资助8个贫因儿童上学。每次去听他演唱,我都往他的募捐箱里放十块钱,从没有一块一块地放,因为他不是乞丐。我在他面前直觉得自己矮。
洋人街有公认的两大雷人之处,一个是厕所文化。厕所文化的口号是:不想拉屎的屁股不是好屁股!天呐,天下有不想拉屎的屁股吗?如果有,也是便秘拉不出来,而不是不想拉。
各式独立厕所先不说了,那些上了黄色油漆、可让四人同时小解的厕所最引人争议,有人说,它象征着人们越来越开放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是向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挑战,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我头脑简单,没想太多,只觉得好玩。
《入厕三字经》一读之下,倒也长了知识,增了意趣:洗手间别名多曰登溷曰厕所曰消腹曰出恭曰解手曰WC借登溷看小说听壁角趣话多急步进缓步去一身轻阿弥陀养正气去溷浊法自然如厕歌
第二个雷人之处,是常换常新、无处不在、霸气侧露、爽如吃冰淇淋的新式文化口号。第一次从大佛寺入口处的洋人街标语就雷翻我了:“愿者可捐款,不捐也可以!”不知怎么回事,这话一下戳中了笑点,一直笑个没停,捐款都是自愿的,“不捐也可以”不纯粹是废话吗?
除了“我能容忍脸是假的、胸是假的,但不能容忍钱是假的”这类笑语,更多的时候,洋人街是在用标语的形式,向来者灌输一些崭新的、有着醍醐灌顶般作用的理念,说不定某句话就触动了某人的内心,让他的一生都有所受用。不管你赞不赞同,我是这样认定了的。不信我摘抄一些给你看看:
地球是运动的,你不一定每天都站在倒霉的位置
爱赢才会拼
用人不疑是错误
人想出名,猪想壮
榜样的力量是有限的
存在不一定合理
难以琢磨才让人着迷
出淤泥必染之
吃一堑,未必长一智
比赛第一,友谊第二
破镜重圆还是破镜
人类最大的敌人未必就是自己
貌美者渡过放荡的青春,必将迎来悔恨的晚年
烦恼是滥用想象力的结果
描述不尽之处,不再添加,只能说,我很喜欢洋人街,喜欢它的杂,喜欢它的贴心与实惠,喜欢它的理念与包容,喜欢看里面的众生百态。所以,我愿意把洋人街看成一种生活方式。
重庆是几何迷城
我准备拉一个从空军退役的朋友来重庆来小住,空军将士们不是个个方向感很强吗?我天天把他扔在外面让他自己找路逛重庆,不许坐出租车,只准乘公交,看看到底能不能整倒他丫的这股牛叉劲儿。
想当年,我初来重庆,有次从观音桥一大早去了沙坪坝,居然费了七个小时才回来。其间为了问路,分别向五个小摊贩问了五次路,总不能白问吧,所以从他们手里共买了三个玉米,两瓶营养快线。当时我也是发了狠:为了摆脱路盲目的称号,就是不打的,非要坐公交回来不可!
可是后来才明白,在重庆迷路根本不丢人!全国人民凡来过重庆的,几乎都遭遇过这种折磨。山城除了给人迷路的困惑,楼层的号码高低也让人不知所措。有次去找一个朋友,他让我在7楼等他,结果地面上那一层直接就是7楼了,我当时那个忍不住的错愕啊……
话说回来,重庆若不是地形够险、够奇、够绝,南宋末期,蒙古大汗蒙哥岂能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久攻不下重庆钓鱼城?蒙哥最终还死于这场战争中,以致于这场史诗般的战争被冠之以国号叫作“宋元之战”。再看看近代史,如果不是因为重庆的奇、险、绝,蒋公又岂能把重庆定作陪都?
天之骄子都折鞭于此,拿重庆没奈何,我这天生的路盲在此迷几次路算啥?关于这个话题,全国的众口烁金更有说服力。
感谢网络时代的人民智慧大集合——《外地人眼中的重庆:极品吐槽第一季第二季集合》,归纳是:“巨三维、超现实、魔幻现实主义、宫崎骏风格、盗梦空间,以后拍大片搭景都可以省省了,直接去重庆!”
我把这些欢乐吐槽一条条分类整合,端出来给大家看,不敢说把你笑尿了,但对想来重庆的朋友绝对有帮助。
重庆巨立体!想起有一次去考网球裁判证,到了那个小学,保安大叔说在8楼,我心想那得爬死啊。结果爬了2层就发现有很多人在上面那一层聚集着。原来我们一进来的那一层就是5楼。
我在重庆坐轻轨那一次真心觉得好神奇,上车的时候是在地下的,然后过了两站我发现车已经在高空了,右边就是江水。再下一站又进地下了。
舅舅住的那栋楼,十八还是十七楼到解放碑,一楼出来是洪崖洞。我觉得超级方便,每次都这么走捷径。不说还真没觉得重庆居然如此魔幻风。
我一朋友开车到解放碑逛街,好不容易找到个地方停车,结果逛完街就不知道车停在哪条街的了,东转西找,整整找了4个小时才把停车的地方找到,哈哈。
我第一次去重庆,住洪崖洞那个,房间在5楼,于是从大堂进去进电梯按了5楼的按钮,没想到电梯往下走,不知道怎么回事,后面才知道大堂在9楼,是顶楼房间全在下面。
有一次从江边过,发现有两栋住宅高层中间都开了个大洞,还有个轨道之类的,一直很疑惑。终于有一天看到轻轨从里面开了过去。当时就觉得这是个神经的城市。
其实最痛苦的是,只要你开车的时候走岔一条路,就再也回不去了……我10分钟前刚因为在一个地方拐错了弯,就被迫过了一条江,在江对面转了个圈回江这边。
看到上面最后一句话,我想说的是,别的城市加在一起弱水三千,我只饮定了重庆这一瓢,再转多个少圈,我还是愿意好好地呆在重庆——为美食,为美人,为美事,为一天天入骨的美好。
亦子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