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红山藏友我的老朋友王先生提供的素材)
红山文化玉器的工艺及工痕是一个不好谈明白的题目,因为谈明白工艺及工痕需要先搞清楚工具,很可惜先民们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文化期制玉工具的记载,或者即使留下了我们还没出土和发现。关于红山文化的工具问题已经争论多年,到现在也还没有定论。
关于红山文化的制玉工具观点无怪乎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红山文化处在新石器时期,那时工具还很落后,制玉水品还很落后,工具还很原始。原料一般来自捡拾的成料(籽料),还没有掌握开料的技术;制玉的工具大略是硬度比较高的石核、玛瑙、和硬度达到莫氏7度以上的优质黄玉,打磨工具主要是砂岩等,至于方法无怪乎是原始的敲打、钻磨、琢磨、刮擦、划刻、原始的管钻工法(老鹰的骨骼、竹管加解玉砂)、原始的实心钻功法(木棒加解玉砂)、原始的线裁法(麻绳、兽皮加解玉砂)等,制玉难度大,耗时费力,玉器图案简单纯朴,成品玉器朴拙有原始的美感。另一种观点认为:红山文化时期古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开料技术、有尺寸较大的片状轮式开料工具,甚至已经有了高级的管钻、高级的砣机等,利用砣具雕刻、抛磨,制玉工具先进,工艺先进,速度快捷,功法精妙,图案精美,朴素中显露智慧。究竟何种观点正确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先进和落后的制玉工具同时存在,先进和原始的制玉方法和谐并生。
我们将这个话题简单化,从线裁痕、片裁痕、实心钻痕、管钻(空心钻)痕、刮擦痕、打磨痕、砣痕等几方面揣摩红山工痕。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红山制玉工艺也是综合使用的,在一件玉器上存在多道工序,多种制玉手法并用的现象,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只不过我们为了学习方便,分解了而已。
第一:线切割痕
因为线比较软,沾上泡水的解玉砂后,两手拉磨容易控制方向,加工出曲面的玉料,这是其他工具所不具备的。哪究竟先祖用的什么“线”来裁的呢?其实这不重要,很多教授用麻绳、兽皮做过实验,效果不错。重要的是通过观察线裁痕的曲线的自然分布和皮壳氧化特征,找到辨别真假线裁痕迹的方法。
第二:片切割痕
在很多馆藏玉器上能找到片裁痕迹,哪究竟是用什么“片”呢?是铜砣?我们不得而知了。但通过这图我们确实能感到片裁的工艺存在!甚至为片切割的工艺所惊奇。
第三部分钻痕
红山玉器大量使用钻技术,钻一般用于开孔,也用于雕刻,大多数是钻后敲断,所以钻底沟虽然无法抛光,但是由于慢工加水湿解玉砂缓慢的转磨,形成了边钻边磨的工艺,钻底光滑无比,完工后钻芯被敲击而断,因此断面自然断裂痕迹明显。有人认为新石器时期北方气候湿润生长竹子,用竹子管当管钻。有人认为使用动物的骨骼当管钻,如鹰骨等。
我们都知道管钻和杆钻在红山玉器上主要是用来钻孔的,其实红山先民除了用钻打孔外,还将钻自然运用到了玉器雕琢的诸多方面,显示出了古玉雕琢的无限纯美和大朴大拙的原生态功法。
“钻”,由于采用的是旋转方式进行的,相对于其他的刮擦、敲打、砣琢等工艺在速度上有很大的优势。古人充分发掘了“钻”的优势,将“钻”的功能与“砣琢”、“线裁”完美结合,随心所欲的创造出了完美的作品。
假如您要在水泥墙上开个门洞,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什么?一般会先用水钻按门洞的尺寸连续打钻,将门洞掏好。再用破碎机将切下来的整块水泥破碎,然后装袋运出完事。这种方法古代玉匠已经充分运用到了较厚玉器的镂空工艺中。先人除了聪明外,“钻”的优势使其在镂空上的优势排在了第一位。
剑桥这件太阳神镂空处也采用了打钻与线裁结合的古朴功法。此类太阳神之类的圆雕件厚度较大,采用打钻法可提高镂空的速度,还不易导致雕件断裂,待用钻豁开轮廓后再用线裁或沙棒内打磨方式成型。
红山玉器上很多钻孔是为了砣具拐弯、转向、起停方便,算是个起点、终点、拐弯的标志符吧。
看看台北故宫这件,打个钻痕本来想做标记止住砣子的,可还是没止住。
“钻”还被红山古人大量用在减地、雕刻上,显示出功法的缺陷美和古朴美。
我认为其实钻在珏类的开孔中使用,应该更方便些,几钻下去一搅合就开孔了很方便的。
还有几件钻孔和线裁完美结合的。这是台湾震旦博物馆的藏品。
“钻”法还在红山玉器上被大胆用于外观轮廓的雕刻,线条生动朴拙。这两只龟的脖子和肩膀交接处明显可以看出是用钻钻的。
还有这件勾云也能体现钻法的灵活运用。
这件是美国福瑞尔博物馆的勾云佩,其雕刻过程也是先雕出轮廓后,用钻打定位孔后,再用砣具镂空的。
这里还有一件半成品的佩,可以看出雕刻的程序。
“钻”法在后世玉器上被继续沿用,这个剑格是汉代南越王墓出土的,剑阁内部就是用大小不等的管钻去料的,其痕迹非常明显。这个是良渚文化玉器镂空的放大图,先用钻钻定位孔,再用线裁镂空。这件妇好墓出土的商晚期的玉鹞,其背部边饰镂空也是采用了先钻孔定位再拉丝镂空的技术。这件是西周的璜工艺为“器内镂空”打钻后配合三角棱条工具,镂出了逗号状图形。这件是春秋晚期的圆端镂空玉饰,玉工将钻孔安排在了镂空的端点处,再用金属线具拉切成“L”型和“+”型。第四部分打磨痕
红山玉器以打磨精湛、光气摄人著称,那么究竟红山先民用的什么打磨工具呢?有人说是用砂岩,先粗后细不断重复,有人说是用砣具,先粗砣再细砣,有人说是用兽皮。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记住特征找到感觉。要谈红山的打磨,必须先谈这件瓦型器,平地弧线起楞,打磨细腻,制作难度非常之大。我曾经无数次的站在这件玉器面前冥思苦想,如醉如痴。
再看看台北故宫这件勾云的打磨,章法明显,丝丝细痕,方向性强,犹如磁铁吸住的铁粉一样,丝毫不乱,这绝不像手工的活,我甚至感觉这是手艺很高的老师傅使用旋转抛光的机器留下的痕迹。
第五部分划刻、刮擦痕
单纯采用这种工艺的有,但不多,软料的玉器刮擦痕较多,划刻痕与砣痕交叉使用的也有。划刻工痕也非常有方向感,说明古老的制玉工艺手法要求也是极其严格的。
第六部分砣痕
红山文化细腻凌厉的砣工,不逊色于春秋战汉。谈到砣痕,首先必须讨论建平这件猪龙。赞叹猪龙神奇细腻的功法时,突然想到了河南淅川下寺春秋那件佩,虽然时间相差几千年,地域相差几千里,但是却惊人的相似。
说实在的,“红山玉器的工”是我最不愿意提及的,也是最说不明白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出土过红山的制玉工具、没有发现过红山制玉的文字记载,而且那个时期有没有金属工具还没有定论。工的概念很广泛,从开料、粗磨、雕琢、细磨、打孔、打洼、阴刻、凸雕等等,一切与玉器成型有关的人为制作痕迹都是“工”。红山有精工的也有粗制的,有工笔的也有写意的,有打制的也有切割的,红山的工在一定程度上是个迷,充满了迷惑和魅力。正如瓷器有官窑民窑,字画有宫廷和市井一样,红山玉器也有精品和普品。
看完这些精美的玉器相信你会惊叹,你会惊叹它的速度、力道、犀利、娴熟、随心所欲、胸有成竹。您一定会觉得它已超越了商周战汉!
惊叹之余有一个问题是不得不谈的。那就是红山古人究竟是什么工具留下了这些印记?红山的制玉工具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不做解答,也解答不了,只做以下猜想:1、金属旋转砣具。2、玛瑙旋转砣具。3、手持玛瑙片状工具。4、旋转木轮、水、解玉砂。5、旋转陶轮、水、解玉砂。6、手持木片货竹片、水、解玉砂。7、手持陶片、水、解玉砂。8、解玉砂加树胶压成砂轮,做成类似现在的切割锯。9、解玉砂加树胶涂在木轮上,做成木芯砂轮。10、解玉砂加树胶涂在陶轮上,做成陶芯砂轮。11、解玉砂和粘土混合后烧制成陶土混合砂轮。也许这仅仅是我的猜想,很多人并不相信,他们认为新石器时期的“原始人”不可能这样聪明。但是看看下面这些工具,你会对远古时期先民的创造力有所体会。
哈哈,好累啊!!!但是能够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浅薄知识,跟藏友一起来讨论,我不胜荣幸。
其实研究红山的制玉工具、制玉方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学习的过程,锤炼自己的眼睛,找到这些玉器的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为鉴别玉器提供帮助。对我们这些民间红山文化玉器收藏爱好者来说,这,就足够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