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侯氏毛笔制作技艺
铜山侯氏制笔技艺为清朝侯成文老先生所创,流传于铜山郑集镇,兴起于清朝末年,解放后得到迅速发展,至上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一百多年来,铜山侯氏的师傅们利用传统独特工艺,传承着先祖们的制笔技艺,制作出来的产品技艺精良、工艺讲究,铸就了侯氏毛笔的品牌。
侯氏笔庄
铜山侯氏毛笔主要采用本地和外地的动物毛为原材料,在各类毛笔中以加健羊毫、兼毫、纯狼毫毛笔为主,所制纯狼毫毛笔,刚柔并济,转锋灵活,铺毫性能好、吸水性强,在书画时提、按、顿、挫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受到了书画界的一致好评。
制笔的毛料
在制笔传统工艺上,侯氏毛笔不断创新改进,采用了加热脱脂技术代替了用石灰水泡,做出的笔头具有笔头尖、笔毫圆、笔锋齐、笔体健的特点,汇集了毛笔的“尖、圆、齐、健”四德。写起字,软硬柔集一体,吸水性强,书写流利,锋如一根线,下笔铁画银钩,收得拢、散得开,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主要工艺流程:
选取毛料、脱脂处理、剔除绒毛
排列毛峰、调配毛料、梳理毛片、切定笔形
卷制笔芯、弹垫笔根
固定笔头、剔除笔根稚毛
胶定笔头、胶粘笔头
笔杆刻字
侯氏成品毛笔
抗日战争期间,徐州城沦陷,一直发展良好的制笔行业遭到严重摧残,大部分毛笔店家破产。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一蹶不振,逐渐衰退。但侯氏毛笔制作仍坚持在夹缝中谋生存,并且在解放后公私合营,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改革开放后,制作工人已有70余人。80年代,侯氏毛笔每年以数十万支出口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然而,80年代末由于县办工厂管理散乱,人事制度不健全等等,造成效益下滑,笔厂慢慢倒闭。
传承人侯佰武
90年代初,侯士田决定重振旗鼓把侯氏笔厂兴建起来,其子侯佰武在父亲的浅心授予下,很快掌握了侯氏制笔的精髓。年侯佰武在徐州开了笔庄,扩大侯氏笔厂建设,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的侯氏制笔传承人,销量稳步上升,受到书画爱好者的青睐。
侯氏猪鬃毛笔
侯氏羊毛毛笔成品
侯氏狼毫毛笔成品
近年来,由于毛笔使用率下降且学习制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3-4年),一些徒弟耐不住时间的煎熬,纷纷改行,导致侯氏制笔的传承人逐渐减少。目前能够长期坚持侯氏制笔传承活动的只有10余人,应当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