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南京大学周年校庆日
群学书院为你盘点一个多世纪以来
南京大学(及其前身)
历史上29位校长
他们是百多年以来
南京大学风雨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祝福南大
明日更辉煌
中央大学及其前身时期、缪荃孙、陈三立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
缪荃孙(年-年),江苏江阴人。他是三江初始时期高层职员中唯一的江苏籍人。年恩科进士,选庶吉士及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曾先后在四川、广东、湖北做张之洞的幕僚。
陈三立(年-年),江西义宁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国学大师陈寅恪之父。年进士,散馆编修、吏部主事。陈三立为近代诗文名家,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三江师范学堂,是清末实施新教育后规模最大、设计最新的一所师范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学堂模仿当时的日本教育体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办学方针。
三江师范学堂时期,担任总稽查及监督之职者,尚有杨觐圭、刘世珩、徐乃昌、方履中等人。
03李瑞清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李瑞清(年-年)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抚州人。清光绪十九年(年)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二年出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辛亥革命爆发后,离开南京,移居上海。民国九年八月初一逝世,遗体葬于南京牛首山。
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
以"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
李瑞清就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后,大力改革,使两江师范成东南一大学府。针对东南地区急需任课师资的实际,在学堂增设选科、补习科,附设中小学校。创办短期的留学预备学堂,输送了一批青年学生去美国深造。提倡国学、科学、艺术不遗余力。改博物科为农业博物科,购置农田耕牛供学生实习之用。亲赴东瀛,聘请日本教习传授西方科学和近代工艺。创设图画手工科,设立画室及有关工场,并亲自讲授国画课,增设音乐科,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黄鸿图皆出门下。著名学者如王伯沆、柳诒徵、刘师培、夏敬观、姚明辉、雷恒、萧俊贤、钟钟山、松本孝次郎皆执教于此。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专家,如生物学家秉志、教育学家廖世承、戏曲史家陈中凡、艺术教育家吕凤子。自勉“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匡时而振俗”,主张融会贯通中西之学以造就“中国之培根、笛卡尔”,为近代南京大学大学品风之雏形。
04江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江谦(年-年),字易园,道号阳复子,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江谦少年颖悟,在崇明瀛洲书院读书时,受到张謇的赏识。年,张謇在南通创办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邀请江谦任教,并委以重任,先是担任监理,年担任校长;同年,江谦被任命为江苏省教育司司长。年8月,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委任江谦在前两江师范学堂基础上,勘察校舍,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谦任校长时,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倡“三育并举”。他很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还主张“启发式”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江谦亦十分重视实学、体育教育,开全国风气之先。
以“诚”为校训,“诚者自成”。
年1月17日,江谦任南高师校长,同年,李叔同应江谦之聘,兼任南高师国画音乐教师。第二年,由江谦作词,李叔同作曲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应运而生了。词曰: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年,这首老校歌被定为南京大学的校歌,至今被南大学子传唱,延续了近百年的薪火和文脉。
05郭秉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东南大学校长(-)
郭秉文(年—年),字鸿声,南京浦口人,生于上海青浦,早年卒业于上海清心书院,年赴美留学,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即参与“南高”创办,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校长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是在国际舞台上最为活跃的中国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连续3次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世界教育会议,并连续三次被推举为世界教育会副会长。
办理大学力求达到四个"平衡":通才与专才平衡,科学与人文平衡,师资与设各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培养学生应"三育并举":一是坚强的体魄,二是充实的精神,三是道德、学术和才识。
郭秉文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开创人。他主持的国立东南大学,被教育界称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国立高等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南高-东大被时人称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这种联系也形成了南高—东大"注重科学"的特色,使之迅速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基地"。
06张乃燕国立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及中央大学校长(-)
张乃燕(年-年),字君谋,号芸庐,先后在吴兴南浔镇正蒙学塾、杭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肄业,年参加中国国民党。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伦敦皇家理工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研习化学。年获日内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浙江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广东大学担(兼)任教授。年—年期间,曾担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广州大本营参议、外交部秘书、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国民政府大学院参事、浙江省政府委员、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务。—年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及中央大学校长。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学易名江苏大学,张乃燕继任校长,同年5月又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张乃燕留任,为中央大学的首任校长,直到年11月辞职获准,在校任职三年有余。
张乃燕留学回国后,一心想从事化工实业或科学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命运却把他推上了教育战线,并于年7月出任国立中央大学首任校长。
张乃燕被任命为校长后,聘请学界精英成立大学筹备委员会,行使学校行政权力。这些委员大多是学界精英,如周鲠生、俞庆棠、竺可桢、柳诒徵等人。此外,张乃燕还积极计划筹备研究院,将设计中的研究院事务分为五种,供大学教授和毕业生研究;特聘专家研究学术及应用问题;接受国民政府委托研究的问题;接受政府及公私个人的资助奖励学术;刊印研究报告。研究院的设想最终因资金和人才的困难而未得到真正实施。在张乃燕的倡导下,学校的学术研究也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出版了一系列的学术刊物及学术著作,研究学术的氛围充盈在整个学校。
国立中央大学最初叫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一方面为纪念孙中山,另一方面考虑到南京是北伐军攻克的第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故在其之前冠以“第四”二字,以期有别于广州、武汉、杭州的中山大学。当时国民政府本身还要靠浙江财团的支持才能过日子,只好把东南大学、河南工程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等9所公立学校合并一起,组成了国立中央大学。张乃燕出任中央大学校长后,即在学校的建制、办学方针、大学规程的制定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开创意义的工作。不久,围绕这所大学的校名问题发生了学潮,张乃燕无奈提出辞职,但大学院不同意。后来这个“校名风潮”一直闹到国民政府,最终迫使大学院作出让步。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院却把张乃燕来了个“明升暗降”,任命他当大学院参议。由于学生运动的抵制等原因,“易长风波”才总算平息。
07朱家骅中央大学校长(-)
朱家骅(年—年),字骝先,浙江省湖州府吴兴县,中国近代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年任中央大学校长。此外朱家骅还曾担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代理院长,中华民国行政院及考试院副院长、教育部部长、交通部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他是年代至年代中德合作中的重要人物。
年12月13日到国立中央大学就任,上任后,即着手变更学校行政组织。取消总务长,改设教务长,聘任8院院长,解决学校经费、基本建设、聘请国内知名教授和外籍学者取得成效。利用自身的影响,加强学校与国际教育文化机构的联系。在校期间,朱家骅主持了大礼堂的建成,大礼堂始建于年3月28日首任校长张乃燕筹款动工,因经费不济而停工,朱家骅以自己之威望,以召开国民会议之名义请得51万银元拨款,由建筑系卢毓骏教授续建,于年4月底竣工。70多年来在数十万海内外校友心目中成为母校的象征,在全国校园中成著名标志性建筑。
08李四光中央大学代校长()
李四光(年-年),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年当选为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09罗家伦中央大学校长(-)
罗家伦(年-年),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柯桥镇江头人。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者,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除中央大学外,还曾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年赴台湾,先后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国国民党史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
校训:“诚、朴、雄、伟”
年8月起,任中央大学校长。当时,中央大学正处于数易校长、余波未平的动荡状态。他到任之初,即以明晰的教育理念提出“六字”治校方针(安定、充实、发展)与“四字”学风(诚、朴、雄、伟),并把“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央大学的使命,为学校的恢复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此后,他广揽名师,优化学科,兴建校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大学走出了阴影,迎来了建校史上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他具有超前的发展眼光,曾提出在南郊石子岗一带兴建中央大学新校区,力图建设一个能容纳~00人的学术之都。正当他要将这一蓝图付诸实施之际,抗日战争爆发,计划被迫搁置。之后,他又力排众议,将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他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执著地谋求学校的发展,中央大学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以致在抗日战争初期的统一招生中,把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的考生,曾占当时全国报考人数的三分之二。
10顾孟余中央大学校长(-)
顾孟余(年-年),年出生于河北宛平,原籍浙江上虞。幼读译学馆,后留学德国,毕业于柏林大学。年31岁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文科德文门主任、继而任经济系主任兼教务长。年遭北京政府通缉乃南下广州,12月1日出任广东大学校长,年6月辞职,10月任中山大学副委员长等职。年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5月被指定为整理党务审查委员。年3月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宣传部长,年任铁道部长。年1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后任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年至年任交通部长。抗战期间,汪精卫叛国,顾孟余力劝无效与之分道扬镳。年顾孟余赴香港,后定居美国加州伯克来,年赴台湾定居,年在台湾病逝。
年6月,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辞职。在陈布雷的推荐下,顾孟余于年7月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顾到任伊始,就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布办校方针:“学术思想自由,一切党派退出学校。”在场的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他对学校的教学体制以及用人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当时的中央大学具有文、理、法、农、工、医、师范等7个学院、40多个系、科、组,名学生,成为全国系科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此外,顾孟余凭着多年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又积极向当时的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争取到万元法币,为学生修建了一座礼堂和数栋宿舍。这在艰苦的抗战时期,是很难得的。在用人制度上,顾孟余大胆聘用年轻学者。当时各院系任教的教授多40岁左右,最年轻的三位“孩子教授”都在30岁左右,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用。
顾孟余任职期间,积极支持学生邀请各界著名人士来校演讲,包括吴玉章、郭沫若、黄炎培、史良、章士钊等。当时学校文学、艺术团体活跃,墙报如雨后春笋。这些,为活跃学生生活、宣传抗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1蒋中正中央大学永久名誉校长兼校长(-)
蒋中正(年-年),字介石,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年3月4日至年8月,蒋介石正式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共3个学期,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担任除军事院校和党务院校之外的大学的校长(非名誉职衔)。
12顾毓琇中央大学校长(-)
顾毓琇(年-年),字一樵,江苏无锡人。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于一身,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师。年自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赴美留学,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该校第一位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他是清华大学工学院以及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的创始人。曾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国立政治大学校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他也是钱伟长、吴健雄、曹禺等人的老师。
抗日战争期间,顾毓琇主持制定战时教育政策,领导实施对大学大规模内迁,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宝贵的知识精华。由内迁形成的中央大学的师生中就有上百人在新中国当选两院院士。
13吴有训中央大学校长(-)
吴有训(年-年),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年六月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年任中央大学校长,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有训在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时,就已显示出其“威风”气派的一面。当时有学生参与爱国运动,南京警备司令部前来逮捕相关人员,被吴有训一口回绝,并以辞职作为担保。在担任校长3年时间里,他由于类似的理由交过14次辞呈。
14周鸿经中央大学校长(-)
周鸿经(年-年),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师从倪若水、孙本文等人。年以全班之冠成绩毕业,免试直升国立东南大学算学系(即数学系),师从熊庆来、何鲁、段子燮、周家树、刘伯明、柳诒征、吴梅等人。年毕业,任教于厦门大学,年在国立南京中学任教。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年夏入伦敦大学,年夏毕业,两篇硕士论文“解析函数模之平均值”与“劣谐和函数”获主考者剑桥大学教授G.H.Hardy称誉,授予特优星号之理科硕士学位;导师Bosanquet建议留校补修学分,一年可获博士学位,他报国心切,旋即回国。年秋受聘为中央大学数学系教授,并曾兼任数学系系主任,年任学校训导长。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年春辞司长职专任中央大学教授,旋兼任中央大学教务长,年8月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年6月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年到台,以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为中央研究院筹建南港新址,并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台湾大学教授。年任“中国自然科学促进会”首任理事长。年秋,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请前往康奈尔大学讲学。年伦敦大学预备授予科学博士学位,未及准备便因病在纽约逝世,享年仅55岁。
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中大校长周鸿经奉命迁校。但中大教职工普遍对国民党丧失去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弃职离校后,中大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持下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
金陵大学及其前身时期15福开森汇文书院院长(—)
福开森(Ferguson,JohnCalvin,年-年),加拿大安大略省人,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年来华,先在镇江习华语,次年来南京。年南京干河沿创办汇文书院(年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年并入南京大学),福开森任首任院长。年出任南洋公学(即上海、西安交通大学前身)监院。他先后在上海办《新闻报》、《英文时报》、《亚洲文荟》。福开森离校后,一直与金陵大学保持密切联系并担任校董会的董事。
年,福开森将全部个人收藏(多为名贵文物)捐赠给金陵大学,现保存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16师图尔汇文书院院长(-)
师图尔(G.A.stuart,年-年),字书林,美国马里兰州人,生于年,在新布顿大学获硕士学位,后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年,汇文书院创设时,他与其夫人到南京传教。年,医院。年调汇文任医科总教习,后接任汇文书院院长。师图尔翻译译著甚多,如《圣经研究》、《美以美会教会例文》、《贫血病于组织学形态学及血液化学之特别关系》、《解剖学名词表》、《医科学生之习练法》,并把《本草纲目》翻译成英文,为向中国介绍西方医学和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医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年,师图尔辞职赴上海创办《兴华》报。年去世。
师图尔接任院长后,他改良功课,添置仪器,增聘教习,扩充校址,建设校舍,并建立青年会会堂,使汇文“匪特冠绝东南,实侨居中国人士所组织教育事业而首屈一指者也”。
17包文汇文书院院长、金陵大学校长(-)
包文(A.J.Bowen,年-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毕业于讷克司大学文学系。于光绪二十三年()35岁时来华。年出任出任合并后的金陵大学堂监督(校长)。这次合并为金陵大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因病回国之后,他也依然关心金大和中国建设,在美国发表演讲宣传金大,并经常来信询问学校困难和中国抗战情形,直至年病逝。
“此汝等之学校,我辈权为管理,汝能自立,即以付汝矣。”
从汇文书院的最后一任院长到金陵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在长达20年的校长生涯里,他为金陵大学的发展殚精竭虑,奠定了金陵大学在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作为校长的包文是一位勇于任事,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和蔼豁达、待人至诚的同事和长者。他是一位虔诚的信徒,认为宗教有助于公民养成高尚之品格,但也明确表示“本校虽为教会设立,但不强迫任何学生皈依教门”。因过人的人格魅力,包文得到全校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争者悦服,事以立解。”
18陈裕光金陵大学校长(-)
陈裕光(年-年),号景唐,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自幼随家迁居南京。中国化学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中国担任大学校长最早、时间最长的元老之一。他为金陵大学建立了优良的校风,使该校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府,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曾连续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一至第四届理事会会长,为学术团体工作做出了贡献。还曾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化学顾问、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顾问等职,年4月19日病逝于南京。
教育方针:“教学、研究、推广”
年10月被聘为金陵大学校长,直至年卸任,成为金陵大学第一任中国校长,也是第一位担任教会大学校长的中国人。陈光裕无论做人治学,恪守诚真勤仁四字,也是金陵大学校训。
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后,为装点门面,先后两次给陈裕光写信,托人送到成都,希望陈裕光能出任教育部长,然陈裕光均未回复。不给对方复信,对于陈裕光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因为他认为复信是对来信人的最起码的礼数,而对于汪精卫,他却两次拒绝回信,根本不予理睬。后来,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蒋介石请他这位宁波同乡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他又拒绝了,家人问他何故,他只轻轻地回答了五个字“不重视教育。”
年五三惨案,蒋介石撤军济南,日军屠杀中国军民1万多人,国民政府山东特派员蔡公时等17名外交人员也惨遭杀害,举世震惊。与此同时,陈裕光一反往日温文儒雅的态度,神情激愤地怒斥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庄严地举起右手,领读《永不使用日货》的誓词:
金陵大学师生以复我之青天为誓,以照我之白日为誓,以祖国山河为誓,以祖宗丘坟为誓,誓以热血,誓以至诚,终我一生,永不使用日货,如有悔心,或生二志,人天共戮!此誓。
19李方训金陵大学校长、校委会主任委员(-)
李方训(年-年),江苏仪征人,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年考入金陵大学化学专业;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年赴美国西北大学学习;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金陵大学;年代表中国化学会出席英国化学会周年庆祝会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学术会议;年美国西北大学特邀他赴美讲学,并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年被任命为南京大学副校长;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南大历史上第一位学部委员);年9月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参加在葡萄牙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学术会议;年患高血压、心脏病后仍顽强坚持工作;年,李方训病情加重,经多方医治无效,8月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60岁。
从年4月起,金大开始陆续迁返南京。复校以后,陈裕光校长兼任文学院院院长,李方训接任理学院院长。年4月,南京解放,金陵大学从此获得新生。年2月,金大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直接领导。同年10月,因陈校长参加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由李方训代理校务。年3月初,校董会举行常委会,批准陈校长辞呈,同时作出决议:赞成代理校务李方训任金大校长。没想到李校长竟是金大的最后一任校长。
南京大学时期20梁希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
梁希(年-年),浙江吴兴人。梁希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杰出的林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林学的开拓者、林业界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和新中国林业事业的奠基人。—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年赴德国塔朗脱高等林业学校(现为德累斯顿大学林学系)研究林产制造化学,年回国。-年,任中央大学森林系(南京林业大学前身)教授、系主任。参与创建九三学社。年新中国建立后,任国家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首任部长。
年8月8日,接南京军管会的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那一天,许多同学都在镌刻着新校名的大门口留影纪念。"国立南京大学"六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耀眼。也就是从那一天起,这座古老的学府又多了一个新的名称——"南京大学"。12日,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正式成立,由梁希、潘菽等21人组成,梁希为校委会主席。
21潘菽南京大学校长(-)
潘菽(年-年),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年,潘菽被任命为南京大学首任校长。后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年,潘菽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是当时中国心理学领域唯一一位学部委员。
大学者,大学者之所趋,大学者之所出也。
潘菽先生一生与南京大学结缘,心系南大。从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心理系教授、系主任,到年率南京大学心理系教师北上与中科院心理研究室合并,组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先生在南京大学工作三十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心理学人才。
年,南京解放,潘菽受命参与接管中央大学,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后。同年9月,潘菽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员之一去苏联参加巴甫洛夫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年,参与了南京及华东地区的大学院系调整工作,主持院系调整时,考虑到仪器设备搬迁问题,没有把南京大学留在四牌楼原址,这也是潘菽本人认为的生平办错的第一件大事。
22郭影秋南京大学校长(-)
郭影秋(年-年),又作郭映秋,原名玉昆,又名萃章,江苏铜山人。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科,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年任江苏省沛县中学教务主任,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教务主任的身份掩护下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后投笔从戎,在微山湖一带发动组织抗日,任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后分别担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后历任川南行署副主任、主任、云南省长兼省委书记。至年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年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年人大复校后任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
年秋,郭影秋担任云南省政府副主席。当时云南省政府主席是陈赓,省委书记是宋任穷。半年之后,郭影秋被委任为省长,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50年代中,党中央提出向科学文化进军,加强对高等学校的领导。社会上一些人则议论“共产党领导不了高校”,甚至有人公然要共产党“退出高校”,郭影秋主动向中央“请缨”,要求到教育部门工作。他从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出发,“不相信共产党领导不了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也不相信共产党人成不了业务上的内行。”年7月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长安子文找郭影秋谈话,转达了政治局的意见,决定调他担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后来,周恩来总理曾对云南籍的辛亥革命老人李根源说:“贵省的省长郭影秋,不愿当省长,自告奋勇到大学去。”
南大师生闻讯而喜,又觉新奇,不免还有人颇有疑惑:“他是来当省长的,还是来当校长的?”弦外之音是:他来搞政治,还是办教育?
郭影秋年9月来南大时,反右斗争正是高潮,不久,“大跃进”浪潮席卷全国,大炼钢铁、除四害、“教育大革命”、勤工俭学……对学校教学科研冲击很大。郭影秋坚持一条:“学校还得上课,学校毕竟要以教学为主,假如不上课,还要学校干什么?!”他为了减少政治学习、劳动和各种运动对教学的冲击,亲自拟定了“三条防线”,强调教学是高校的“主线”,要想方设法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年3月,郭影秋在全校运动大会上,向全校发出“坐下来,钻进去,认真读书”和“教学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的号召,要求学生“不只要做运动场上的英雄,而且要做课堂上的英雄”。在贯彻《高教六十条》时,他又提倡“有经验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老教师上第一线”。这些举措,减轻了极“左”思潮和大轰大闹的“教育大革命”造成的负面影响。许多教授、学者颔首称许:“郭校长是懂教育的”。
23匡亚明南京大学校长(-、-)
匡亚明(年—年),原名匡洁玉,又名匡世,江苏丹阳导墅匡村人。年入苏州第一师范学校就读,年参加革命,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年考入上海大学就读,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被调离校参加工作。年曾以江苏团省委特派员名义领导宜兴秋收起义。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徐海蚌特委宣传部长、上海沪东、沪西、闸北等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及党的区委常委,共青团无锡中心县委书记,上海总工会秘书长兼宣传部长。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匡亚明在白区坚持革命活动,年曾被中共特科红队误认为是叛徒而遭枪击,子弹从口中射入,穿过脖颈险而未死,先后四次被捕,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年被营救出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匡亚明历任中共中央社会部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匡亚明历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年至年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常务书记兼校长。年起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文革”中备受迫害,年复出,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年起为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年被任命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晚年主持编写《中国思想家评传》。
匡亚明对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重要贡献,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是吉林大学的重要奠基人,并曾两度出任南京大学校长,期间冲破旧束缚,延揽名师,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代表性人物。
年,他在南京大学刚恢复工作,就果断地决定聘请一批当时尚未落实政策的学者、教授。陈白尘是著名剧作家,但“文革”中被诬为“叛徒”,当时尚未有结论。但匡亚明却甘冒风险,聘他由北京南下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当时,曾引起文化界、高教界不小的反响。同时,又聘请文史学家程千帆、哲学家孙叔平、神学家丁光训等著名学者来校,安排他们上课并担任适当的行政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这有力地促进了全校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
匡亚明在治学方面,高瞻远瞩,态度严谨,著述颇丰。其教育论著《匡亚明教育文选》,是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宝贵遗产。他多年钻研孔子思想,被学术界誉为“孔学泰斗”,著有《孔子评传》。他晚年主持编撰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总结,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思想文化工程”。
24郭令智南京大学代校长(-)
郭令智(年-年),出生于湖北省安陆县,地质学家,中国板块构造和地体构造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年任中央大学助教。-年,先后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四川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年,任台湾大学地质系副教授、台湾省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年9月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深造。年12月由英国绕道香港回到新中国,任南京大学教授至今。年起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年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及校务委员会主任;-年任南京大学顾问。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地学学科评议组组长、国际岩石圈对比计划IGCP项、IGCP项中方主席等学术兼职。
作为我国著名地学教育家。长期讲授地质基础课,曾任高教部地学教材编委会委员。文革前,培养了13名研究生;年到年,培养了28名硕士,30名博士。先后发表科学论著多篇(部),曾三次获国家级自然科学奖,五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年被授予“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年获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年获何梁何利奖和李四光荣誉奖、年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25曲钦岳南京大学校长(-)
曲钦岳,山东牟平人。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留校任教,历任天文系讲师、教授、系主任,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年担任南京大学校长。长期从事天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我国最早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的研究,在中子星、X射线源,γ射线源等领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当选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高教学会副理事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
把南京大学建设成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技术学科和管理科学等多方科协调发展的,具有自己特色和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教育、科研中心”。
年秋,49岁的曲钦岳出任南京大学校长。许多人认为他这一届校领导是“受任于危难之秋”。因为由于种种原因,南大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一年,中央采纳南大名誉校长匡亚明等老同志关于建设“重中之重”的建议,在七五期间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等五所高校。而历史悠久且水平较高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未能跻身其列。这一冲击波使得南大人心浮动,工作顿失方向。曲钦岳及其同事也忧心如焚,他们意识到,一个上万人的大学,如果没有明确而又足以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势必变成一盘散沙。因此,曲钦岳主持制定了《南京大学-年发展规划》,提出把南京大学建设成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技术学科和管理科学等多方科协调发展的,具有自己特色和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教育、科研中心”。当时担任副校长、后来当选为院士的王德滋教授动情地说:“我们的任期是有限的,南大的事业是永恒的!”这两句话被认为是一种庄重的誓言,是一番发自肺腑的心声,在后来被不断地引用、重申。曲钦岳正是以此自励并以此勉人,带领全校师生同心同德,锐意进取,立卧薪尝胆之志,遂重铸辉煌之意。
26陈懿南京大学代校长(-)
陈懿,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多相催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和校行政领导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和教学行政工作中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南京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
年,他组织了南京大学和大连化学物理所联合主办的由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主持的面向全国教师和研究生的物理化学进展系列报告会.这个报告会随后在物理化学不同领域进行,隔两三年年一次,迄今已承办四次,促进了物理化学领域国际交流,使有关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得到在国内就能有与国际著名学者接触交流的机会。
27蒋树声南京大学校长(-)
-年,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助教、讲师;-年,南京大学物理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年-年,南京大学物理学系主任;-年,南京大学副校长;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名誉博士;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名誉博士;-年,民盟中央副主席,南京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年,民盟中央主席,南京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年,民盟中央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在蒋树声九年大学校长任期内,中国高教界经历了声势浩大的扩招和风起云涌的合并。但是有心人可能注意到,在这股大潮中,南京大学既没有大规模扩招,也没合并任何学校,这在国内著名高校中是极为罕见的。当蒋树声讲起这个话题时,他说:“我支持优化教育资源,并不反对合并,但不要大家都走合并一条路,不要盲目地‘求大求全’。高等教育的结构应是多层次、多样性的,规模并不是办好大学的唯一因素。”他举出很多国际一流大学的例子,比如只有人却在美国排名第三的加州理工学院;比如每年只招收名学生但牌子超硬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谈着这些例子,他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你:“大学之所以大,不在于它的规模,而是指它应该拥有大师,它的学问应该是博大精深的,不能粗制滥造,急功近利。”
28陈骏南京大学校长(-)
陈骏,男,汉族,年11月生,江苏扬州市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讲师;—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至今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至今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生导师;—.05南京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与外事;.05—.06南京大学校长;.06—.01南京大学校长,江苏省科协主席。.01至今,江苏省科协主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年03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年12月)。
校长陈骏说:“人才培养是个复杂、长期、伟大的过程,一定要静下心来办学。”陈骏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如果能安下心来重视本科教育,从校长到教师都重教爱生,大学就不会浮躁,就能正本清源,回归大学之道。从年起,南京大学实行“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开启了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的尝试。
29吕建南京大学校长(至今)
吕建,年3月出生,籍贯山东荣成,生于江苏省南京市,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3月,刚刚履新的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接受采访,对于大家白癜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