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公报类:
1、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國民政府文官處編收錄自民國14年至民國37年/-冊定價台幣,
政府遷都所在地廣州南京洛陽南京重慶南京------「國民政府公報」乃繼「海陸軍元帥大本營公報」之後繼續印行之政府命令、法規等正式記錄。「大本營公報」印行於民國十一()年元月,時孫中山先生籌辦北伐軍事,于桂林設大本營。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四年七月一日成立後,「大本營公報」亦同時改名為「國民政府公報」。「國民政府公報」內容包括宣言、訓詞、政府命令、處令,院令、部令、訓令、指令、委任令、法規、公函、通告、代電、及附錄等項,為研究當代政冶、外交、法制、軍事及文教史不可或缺之參考資料。本社以「國民政府公報」乃當代重要典制文獻,除具高度史料價值外,於政府締造之艱巨經過尤多記錄,故決予重印,以昭國人。惟「國民政府公報」卷帙浩繁,求其首尾無缺者幾不可得。幸得有關方面協助,遍訪各公藏處所,陸續整補以全此篇-完整無缺,無愧為資料保存整理及利用之幸矣。按國民政府公報印行發佈地點為:-廣州;-南京;-37洛陽;-重慶;-南京總共35年。
2、中華民國總統府公報總統府公報室編輯收錄自民國37-70年/-冊定價台幣,
年,國民政府結束訓政時期,頒行憲令,經普選產生國民大會,依據憲法於年5月20日「總統府」在南京成立,即日出版「總統府公報」,後續在臺北印行,總統有下列之職權:1)依法公佈法律,發佈命令。2)依法行使締結條約及宜戰購和之權。3)宣佈戒嚴及解嚴。4)行使大赦、特赦、減刑及複權之權。5)任免文武官員。6)授與榮典。6)發佈緊急命令。依此職權,總統實為法律、命令、締約、任免官員之發佈任免者,乃政府之最高權力機構,一切最高決策及所有法令、規章、人事,皆出「總統府公報」,即記載此類法令、規章、人事及一切出自總統府之檔。按「總統府公報」之體例,有下列各項:1)總統令:包括指令、訓令、代帚、函等,某中法令之公佈、規章之制定、人事之任免,皆依原件轉錄。2)院令:五院所有公告、議決、判令,椅載於其中,乃中央政府五院所發佈檔之總錄。3)部令:行政院所屬各部會之署令,及其它四院所屬各部之函電,皆錄於其中。4)專載:登錄有關中央及地方政府之組織法。5)特載:登錄國民大會及其它有關機關之諮文、函牘等。6)公告:行政法院判決、公務員懲戒議決書等。7)法令解釋。8)某他:如聘書、聲明、宣言、公告等。按其體例,則「總統府公報」之內容,包括政洽、經濟、財政、法肆、軍事之文獻,不僅所有最高之決策、法令、人事,記載靡遺,即如國籍之取得歸化與註銷,公務員之獎、懲與通緝,稅率表,社團之組織,行政法院判決書,更改姓名,著作物版權之登記、禁書之發佈,…等,無不具載。據此,則「總統府公報」實為一切文獻之淵數,乃當代史之原始資料也。茲重印編為精裝一五Ο冊發行,以供國內外各圖書館暨國內各行政機構典藏參考之需。「總統府公報」為在臺灣近三十餘年最重要之文獻記錄。二、清末民初战争史、时事报刊等71种
清末民初戰爭史、政府公報、時事報刊書目71種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民主共和國肇造,軍閥割據稱雄,歷經袁世凱稱帝、清廷復辟之變,乃至軍政府成立,以迄北伐,一統中國,繼以抗日之役引發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歷經亙古未有的大變,期間階段性戰史有:開國/辛亥革命(-)、北伐(-)、抗日(-)、剿「匪」(-)戰史等四種。政府公報之發行:清末之政治官報/內閣官報(-);北洋政府之國民政府公報(-),臨時公報(-12);臨時政府公報();護國軍紀事();軍政府公報(-);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公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中華民國總統府」公報(收錄-年),對歷史文獻之提供與研究,當為學界所借重,圖書館及治史者所必備。另附此時期相關時事報刊:清議報、皇帝魂、自立報、中華新報等,總共71種一 、開國戰史(辛亥革命戰史)二 、北伐戰史三 、中日戰爭史略四 、剿匪戰史五 、政治官報附內閣官報六 、國民政府公報(北洋政府)七 、臨時公報八 、臨時政府公報九 、洪憲公報十 、護國軍紀事十一 、軍政府公報十二 、參議院公報十三 、外交公報十四 、交通官報十五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公報十六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十七 、中華民國總統府公報十八 、蘇報十九 、蘇報案紀事二十 、時務報二十一、清議報二十二、群報擷華二十三、中國旬報二十四、國民報彙編二十五、遊學譯編二十六、浙江潮二十七、湖北學生界/漢聲二十八、江蘇二十九、黃帝魂三十 、俄事警聞三十一、警鐘日報三十二、中國日報三十三、訄書三十四、國民日日報彙編三十五、二十世紀之支那三十六、洞庭波三十七、漢幟三十八、民報三十九、雲南四十 、江浙鐵路風潮四十一、民呼日報四十二、民籲日報四十三、民立報四十四、新譯英國政府刊佈中國革命籃皮書四十五、民國彙報四十六、中華新報四十七、中國革命實地見聞錄四十八、辛亥革命與列強態度四十九、太平雜誌五十 、東北叢刊五十一、東北集刊五十二、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集刊五十三、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五十四、邊事研究五十五、邊疆事情五十六、開發西北五十七、西北問題論叢五十八、西南邊疆五十九、制言半月刊六十 、十年來之中國經濟建設六十一、戰時教育方針六十二、中國農民銀行四川省經濟調查報告六十三、戰時交通六十四、長沙會戰紀實六十五、抗戰建國六周年紀念叢刊六十六、戰時中國報業六十七、海軍抗戰事蹟六十八、抗戰以來婦女問題言論集六十九、南洋學報七十 、五十年來的世界七十一、第一屆立法委員名鑒三、清代及清代以前史料
一 、通史1 、仁壽本二十六史(售缺)二 、唐、宋朝史料1.唐律各論2.宋本皇朝編年綱目備要3.太平治跡統類三 、唐、宋朝史料1.三才圖會2.經濟類編3.圖書編4.名山藏5.皇明詔令6.皇明制書7.明政統宗8.皇明經世實用編9.明律集解附例10.國朝列卿記11.本朝分省人物考12.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13.續表忠集14.鄭開陽雜著15.皇明泳化類編續篇16.李漁全集四 、清朝史料1.清代硃卷集成2.皇朝政典類3.大清律例匯輯便覽4.欽定吏部則例5.欽定工部則例6.欽定禮部則例7.欽定戶部則例8.欽定戶部漕運全書9.欽定戶部海防鄭工新例章程10.讀例存疑重刊本11.刑案匯覽12.駁案新編13.粵東省例新纂14.清代外交史料15.清議報16.海國圖志17.翁同龢日記排印本18.沈家本年譜19.萬木草堂遺稿及外編、續集20.康氏先世遺詩、朱師九江佚文合集21.清代名人傳略(英文本)22.中國方略叢書23.清末民初史料叢書四、民国史料
1.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2.中華民國總統府公報3.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4.臺灣土地及農業問題資料5.大理院解釋例全文、大理院判決例全書6.行政法院判決彙編7.法律草案彙編8.北伐戰史9.沈家本年譜10.高陶事件始末11.中俄外蒙交涉始末12.中英西藏交涉始末13.近世東三省研究論文集14.臺灣史上的人物15.臺灣詩薈16.三六九小報17.洪棄生先生遺集18.抑盦詩詞集19.葉燮的人格與風格20.一個與世疏離的天才-郁達夫21.中國期刊彙編五、方志丛书
出版過程年,〈中國方志叢書〉第一期之出版,費時五年於年完成種1,冊,此空前巨著為當時出版界開創大套叢書整編出版之風,並帶動中國區域之研究,衍生專著無數。復於年8月,第二期出版計畫執行,迄年完成種1,冊,再現地方文獻資料出版的毅力,同時〈臺灣方志〉第一期推出,完成種冊,開創臺灣方志史研究之重視及資料之提供,年,臺灣方志第二期推出,完成種冊,增輯日治時期方志文獻資料之補白,臺灣部份總共種1,冊。中國方志叢書第三期陸續出版,迄今已出版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種1,冊,復於年完成湖南省種冊。經統計此五省份,成文版本方志已占存世目錄中十之六、七,堪稱對地方文獻作了艱巨工作,本社致力精選方志善本重印發行,全中國分為華中、華南、華北、西部、塞北,東北等六大地方及台灣。細分廣東、廣西等三十六省或地區。迄今已出版2,種6,冊,仍繼續編印湖北等省,陸續完成後,將成為集全國府、州、縣史志之大全,成為全國系統完備之文化史庫,是民族文化活動的大本源,社會發展之綜錄。華中地方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湖南省
湖北省
四川省
華北地方
山東省
山西省
河南省
河北省
陝西省
甘肅省
華南地方
廣東省
廣西
福建省
雲南省
貴州省
東北地方
遼寧省
安東省
遼北省
黑龍江省
興安省
吉林省
合江省
松江省
嫩江省
塞北地方
寧夏
綏遠省
熱河省
察哈爾省
蒙古
西部地方
新疆
西康省
青海省
西藏
臺灣方志叢書臺灣
六、清代硃卷集成(新编)
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主編初版冊定價台幣,
本集成收錄清代硃卷八千餘清代文武百官履歷、傳記、譜系、撰述、行誼盡收於此。"硃卷"乃清代新中式的舉人、進士將履歷、科份、試卷刻印。硃卷為三個部份所組成:一、履歷、撰述、行誼,並載本族譜系:凡有科名、官階、封典,著作亦注入名下。再錄師承傳授受業師、問業師、官階等以示學問淵源有自。二、科份頁:載本科科份、中式名次、主考官姓名官階與批語等。三、集清代文學大集成:科舉是駢散文菁華的文學體裁,追求修辭技巧形式的完美,是研究文學的第一手材料。本書集科舉文學菁華、傳記檔案、集其大成,創造清代歷史的八千餘清代文武百官功名文章盡收於此、公諸於世,為學術研究極待利用的重要歷史文獻,各圖書館、研究所所必備。清代硃卷集成--是極高利用的歷史及文學文獻○完整傳記資料:大量進士、舉人及貢生,史傳不登者,記載母姓、妻系與師承甚為詳盡,傳授記述,硃卷履歷之完整為一大特色。○科舉文學的菁華:其修辭技巧、文章次序條理、邏輯構造之嚴密,發揮盡致○文武百官人事檔:其反應之世系資料,較家譜更真實確切,為研究人口學、社會學、民俗學、宗族制度不可或缺之歷史檔○發掘使用的歷史文獻:履歷比登科錄、鄉試錄、會試錄及同年齒錄所載詳盡,可視為家譜縮本是極待發掘使用的歷史文獻。○展現當代教育:硃卷反應當時考試形式,方法與科場面貌,從試文與考官評語,不僅可以辨認清代取士之評判標準,更可觀清代教育之情況。七、传记族谱相关
一 、清代硃卷集成
新編族譜目錄兩種 二 、臺灣私藏家族及地方歷史資料目錄 三 、美國家譜學會中國族譜目錄四 、國朝列卿記五 、本朝分省人物考六 、翁同龢日記排印本七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八 、續表忠集九 、萬木草堂遺稿及外編、續集十 、沈家本年譜十一 、高陶事件始末十二 、臺灣史上的人物十三 、洪棄生先生遺書十四 、抑盦詩詞集十五 、清末民初史料叢書英文本傳記工具書四種 十六 、AChineseBiographicalDictionary中國古今人名大字典 十七 、EminentChineseofTheChingPeriod(-)清代名人傳略 十八 、Censorate-GeneralinChingChina-清代都察院大臣年表 十九 、WhosWhoinChina,-0中國名人錄-0八、清末明初史料丛书
全套55種冊定價台幣88,
本叢書五十五種,收自道光以降、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年間及民國初年之史料,其中以奏稿、奏議、遺書、遺集、全集為主,部份為年譜、紀略、志、記、文集等。共一百一十五冊。清末民初為中國國境開放,面臨列強侵略、東西交往頻繁的時代,亦為清帝腐敗積弱及革命共和舉造的關鍵時期,悠關中國之盛衰及民主建立的時刻,本叢書提供對近代及現代史的政治、經濟、外交、法律、文學、哲學、軍事等頗具體的珍貴史料。含有顯現時代真實情境或對清末積弱民初時政批判的文學、詩賦以及科舉為官,著重體裁的奏、疏、稟、片,及兼具史傳、藝文的序、跋、銘、詩、表、記、文等堪稱具備。為研究近、現代珍貴一手素材,學者圖書館所必備。一 、籌瞻疏稿二 、拙遵園叢稿三 、劉武慎公遺書四 、劉襄勤公奏稿五 、李忠節公奏議六 、李忠武公遺書七 、楊勇愨公奏議八 、蒿盦奏稿九 、繆武烈公遺集十 、審安齋遺稿十一 、張文毅公奏稿十二 、譚文勤公奏稿十三 、錢敏肅公奏議十四 、岑襄勤公年譜十五 、退耕堂政書十六 、侯官嚴氏叢刻十七 、籌海初集十八 、防海紀略十九 、倭文端公遺書二十 、林文直公奏稿二十一 、粵海關志二十二 、劉武慎公年譜二十三 、財政條議二十四 、隆裕皇太后大事記二十五 、郎潛記聞二十六 、辛亥殉難記二十七 、耐庵奏議二十八 、湯貞湣公年譜二十九 、覺顛冥齋內言三十 、沈文忠公集三十一 、吳文節公遺集三十二 、裕靖節公遺書三十三 、蘄水湯先生遺念錄三十四 、庸盦尚書奏議三十五 、趙文恪公年譜附遺集三十六 、張公襄理軍務紀略三十七 、將吏法言三十八 、初使泰西記三十九 、仙屏書屋初集文錄四十 、吳白屋先生遺書四十一 、開縣李尚書政書四十二 、毛尚書奏稿四十三 、馬端敏公奏議四十四 、多忠勇公勤勞錄四十五 、曾忠襄公全集四十六 、岑襄勤遺集四十七 、饒崧生先生折譜四十八 、周武壯公遺書四十九 、復庵遺集五十 、水流雲在館奏議五十一 、陳文忠公奏議五十二 、陸文慎公奏議五十三 、袁世凱之禍黔五十四 、民國十年之吳佩孚五十五 、吳佩孚戰史九、中国方略丛书
第一輯共24種冊總價92,
1.欽定平定七省方略1-1.欽定剿平捻匪方略1-2.欽定平定回匪紀略1-3.欽定平定苗匪方略1-4.欽定平定陜甘新疆回匪方略1-5.欽定剿平粵匪方略2.嘉靖東南平倭錄3.金文靖公北征錄,附北征記4.萬曆三大征考5.奉天邊務輯要6.洪經略奏對筆記7.皇清開國方略8.平叛記9.東南記事10.西南記事11.明季南略12.明季北略13.先撥志始14.南疆繹史15.皇朝藩部要略16.平定關隴紀略17.山東軍與紀略18.勘靖教匪述編19.保甲書輯要20.團練事宜21.湘軍志22.湘軍記23.湖南苗防屯政考24.浙東籌防錄第二輯共6種92冊總價70,元
1.欽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2.御製親征平定朔漠方略3.欽訂剿捕臨清逆匪紀略4.欽定平定教匪紀略5.平定教匪紀事6.襄陽兵事略十、学报期刊类
一 、中國期刊彙編(十六開書本)50种
二 、清議報三 、三六九小報四 、中國學術年刊五 、中華民國宗親譜系學會年刊六 、中國地方文獻學會年刊十一、农业·土地经济问题史料
一 、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民國二十年代–41)二 A、中國經濟農業土地水利問題資料(民國20-30年代微縮片) B、中國經濟農業土地水利問題資料三 、臺灣土地及農業問題資料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民國二十年代–41)上海中國地政學院編纂蕭錚博士主編冊定價台幣,
此文獻為民國二十一年至三十年(~41)間,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所作之各省縣市調查報告種,及研究論文種,對研究中國二十世紀早期社會經濟、地方政治制度的學者而言,無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調查資料,這些資料除披露社會真實情況外,還報導了地方政府機構之組織、城市鄉村生活及農業統計等資料,搜集之第一手資料極豐富,議論則甚為精湛。這些有獨特歷史性土地問題資料之出版,提供了研究中國現代史上最重要時期的最原始資料。其主要內容有論文八類種,調查報告計十八省篇,如下:論文1.田賦類(36種)貢州田賦研究南昌田賦及其改辨地價稅之研究察哈爾省田賦研究廣東全省田賦之研究麗水田賦之研究永嘉田賦之研究福建省田賦研究江西舊撫州府屬田賦之研究蘭溪實驗縣田賦之研究安徽懷寧縣田賦之研究眉山犍為田賦研究江都田賦及其最近清賦風潮江巴兩縣田賦之研究資中內江田賦研究湖南田賦之研究鹽城田賦及灶課之研究湖南田賦與省縣財政河北田賦之研究氾水田賦之研究山東田賦研究皋蘭田賦之研究成都華陽田賦之研究江寧縣田賦之研究漠中田賦研究安徽省田賦研究金華田賦之研究衢縣田賦研究建德田賦之研究安徵田賦上畝法研究甘肅田賦之研究河南田賦概況宜屏田賦之研究歷城縣田賦之研究雲南田賦之研究武昌田賦之研究蕪湖田賦之研究2.土地整理類(24種)青島市地測量及評價之研究青島市地登記及課稅之研究四川省土地陳報之研究河南土地整理問題安微土地整理之研究開封鄭州兩市辦理土地登記之研究江蘇土地查報與土地整理漢口市土地測丈發照及土地登記之研究成都華陽地籍整理之研究雲南之土地整理皖南共區土地整理問題江瑚之土城登記宋明兩代土地陳報史考貴州省土地整理之計到及其辦理經過南京市辨理地政之經過江寧縣土地陳報之經過及其與浙江土地陳報之比較無錫之土地整理四川土地整理計劃及其辦理經過富順縣辦理土地陳報之經過黃岩清丈經過及其成績觀測杭州縣辦理土地陳報之經過及其成績浙江省辦理土地陳報及編造坵地圖冊之經過湖北省辦理土地陳報之經過福建省辦理土地陳報之經過3.農村經濟類(30種)青海省帳幕經濟與農村經濟之研究大冶農村經濟研究宜賓農村之研究山西陽曲五台二縣農村徑濟研究共區農耕地利用制度之研究中國屯墾制度與集團農場經營研究犍為經濟建設與土地問題之研究成渝鐵路成都平原之土地利用問題平湖農村經濟之研究江蘇鹽墾區土地利用問題犍為土地利用之研究屏山附近各地墾殖之研究綦江水利工程與土地利用之關係湖北省之土地利用與糧食問題安徽墾殖問題宜賓土地利用之研究河南鹼地利用之研究廣東省土地利用與糧食產銷四川糧食問題之研究甘肅河西農村經濟之研究原南省五縣農村經濟之研究綦江農村經濟之研究犍為農村經濟之研究巴縣農村經濟之研究屏山農村經濟之研究湖南省土地利用與糧食問題察哈爾農村經濟研究八卦州土地利用調查自流井土地利用之調查滇南墾殖事業之調查4.租佃與房租類(19種)合肥租佃調查山西租佃制度嘉興縣之租佃制度蕭山租佃制度之研究舊長沙府屬之租佃制度海門啟東縣之租佃制度黃崗縣之租佃制度江巴兩縣租佃制度之研究寶應鎮之佃租調查鹽墾區域佃租制度之研究福建租佃制度成都平原租佃制度之研究昆明縣租佃制度之研究蘇州無錫常熟三縣佃租制度調查北陪一帶房租地租之研究南溫泉房地租之研究中國租佃問題之研究浙江二五減租之研究洛陽陜州之租佃制度5.土地制度類(19種)明代土地問題江都耕地分配咸寧土地分配之研究武功縣土地問題之研究江蘇沙田之研究浙江沙田之研究湘西屯田之研究西北屯墾研究共區田地分配方法與解決業佃問題之研究農業興國家共區土地處理條例之立法的意義及實施成績的觀測近人土地改革意見之分析平湖田制改革研究江西義圖制之研究兩浙灶地之研究太湖湖田之研究湖南湖西問題湖北旗地之研究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賞驗區土地分配6.地價地稅類(20種)杭州市辦理地價稅之研究綦江縣地價之研究北平市之地價地租房租與稅收長沙市地價之研究成都地價與房租之研究重慶市地價與房租之研究長沙市一年來之地價興房租宜賓地價之研究宜昌沙市之地價研究湘桂鐵路沿線地價之研究天津市地價之研究上海市辦理地價稅之研究福州廈門地價之研究武昌漢陽市區地價之研究粵漢鐵路株韶段沿線之地價問題成渝鐵路沿線地價之研究重渝市一年來地價之變動漢口市地價之研究川滇鐵路宣昆段地價及土地徵收之研究上海嘉定南匯奉賢改徵地價稅之研究7.農業金融類(8種)江西農業金融與地權異動之關係湖北之農業金融與地權異動之關係江蘇省農業金融與地權異動之關係宜與縣農村信用之概況及其與地權異動之關係河南農業金融與地權異動之關係武進縣鄉村信用之狀況及其與地權異動之開係四川農業金融與地權異動之開係銅山縣農村信用及其與地權異動之關係8.市地問題及其他類(12種)南京市之住宅問題杭州市土地使用分配之研究上海市之都市設計與土地利用市地利用之研究昆明市房屋問題南京市土地徵收之研究南京市地區劃利用問題漠口市住宅問題上海市之都市設計與土地利用上海市房租之研究成渝鐵路沿線土地徵收之經過湘桂鐵路沿線土地徵收之經過調查報告1.江蘇省(49種)無錫實習謂查日記常熟漢口武昌實習調查日記江蘇省常熟縣湖北省大冶縣實習調查日記嘉定實習調查日記鎮江市縣實習調查日記阜寧實習調查日記連雲港實習調查日記監城實習調查日記江都實習調查日記江蘇省土地局實習總報告南京市實習調查日記上海縣等實習調查日記江蘇省地政局實習日記奉閒實習調查日記江寧縣自治實驗縣實習總報告嘉定縣土地局寅習總報告上海市土地局實習報告溧陽實習調查日記丹陽土地局實習總報告江寧自治實驗縣實習報告南京市市政府實習報告奉賢縣土地局實習報告江寧自治實驗縣實習總報告江蘇山西實習調查報告江寧自治實驗縣實習總報告江蘇省土地局南通鹽墾公司實習總報告上海市土地局實習總報告青浦縣土地局實習總報告鎮江土地局實習總報告上海縣實習調查日記南京市土地登記報告南通縣城市地價申報七、八、九月份報告書南京市政府實習報告太湖湖田整理處實習課查日記江北及綦江實習調查日記上海市實習調查日記江蘇省地政局實習調查報告日記江蘇省山西省實習調查報告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南京市政府實習報告上海市土地局實習總報告江都實習調查報告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江蘇省政府實習報告江蘇財廳實習謂查日記江蘇省地政局實習調查報告日記上海市實習調查日記無鍚實習調查日記2.浙江省 (20種)嘉興實習調查日記平湖實習課查日記蒂山賈習調查日記浙江臨海田賦調查日記永嘉鎮江調查實習日記建德鎮江課查實習日記麗水鎮江謂查實習日記金華鎮江調查實習日記衢縣鎮江調查實習日記平湖實習調查日記杭州市政府實習總報告浙江民政廳實習報告浙江省民政廳實習總報告黃岩實習調查日記浙江省民政廳實習報告杭州市政府實習總報告浙江財廳實習調查日記杭州實習調查日記蘭豁實驗縣實習報告蘭豁實驗縣實習誼查報告日記3.安徽省(7種)安徵台肥實習調查日記安徽實習調查日記當塗和縣實習調查日記蒙城實習調查日記安徽省財政廳土地整理處實習報告安微省土地整理虛實總報告安徽財廳實習調查日記4.江西省(7種)南昌實習調查日記現縣實習調查日記江西臨川實習調查日記南昌實習調查日記田賦清查處實習報告書江西財財廳實習全谿共情調查報告江西高安靖安實習調查日記5.湖南省(11種)湖南實習調查日記湖南濱湖各縣實習調查日記長沙及湘桂鐵路實習調查日記湖南長沙等地實習謂查報告湘桂鐵路實習調查日記長沙市實習調查日記湘西屯田調查及巴縣實習日記長沙市及湘桂鐵路實習調查日記湖南省財政廳實習調查報告日記長沙市實習調查日記雲南財政廳實習謂查報告日記6.湖北省(10種)湖北實習調查日記湖北湖南省縣實習調查日記武昌鄂城等縣調查日記漢口市實習謂查日記湖北咸寧實習調查日記宜昌實習調查日記漢口市政府土地發照註冊所實習總報告漢口市土地發照註冊所實習報告武昌漢口漢陽實習調查日記湖北財政廳實習報告7.四川省(37種)成都實習調查日記成都等處實習調查日記樂山等縣實習調查日記江北巴縣及華江實習調查日記嘉定眉山等縣實習調查日記巴縣江北縣實習調查日記四川鄒縣實習謂查日記瀘縣及富順實習調查日記瀘縣富順實習調查日記瀘縣富順等縣實習調查日記嘉定及犍為調查實習日記成郡及華陽實習調查日記樂山眉山實習調查日記四川樂山實習調查日記江北巴縣實習調查日記四川嘉定及雷波馬屏實習調查日記江巴兩縣及南溫泉實習調查日記四川富原實習調查日記樂山等縣實習調查日記四川重慶及南溫泉實習調查日記樂山及眉山實習調查日記巴縣及重慶市實習調查日記成郡及巴縣實習調查日記成郡市及資中隆昌實習調查日記重慶及巴縣實習調查日記瀘州富順宜賓實習調查日記巴縣成郡簡陽資中實習謂查日記瀘縣富順及昆明實習調查日記江北巴縣資中實習調查日記巴縣成都實習調查日記重慶市實習調查日記彭山縣土地陳報處業務報告崇寧縣土地陳報處業務報告重慶市及南溫泉實習調查日記重慶市及自流井實習調查日記樂山眉山犍為實習謂查日記巴縣及重慶市實習調查日記8.山東省(3種)青島市政府實習總報告青島市政府實習報告財政廳實習報告9.山西省(1種)山西實習調查日記10.河南省(6種)鄭州實習調查日記河南氾水實習調查日記洛陽實習調查日記拌封鹽務實習調查日記河南財政廳民政廳及其他機關實習報告河南省試辦清丈辨事處實習報告11.河北省(4種)北平市財政局實習報告北平市財政局實習總報告北平實習調查日記天津市財政局實習總報告12.陜西省(2種)西安實習調查日記陝西實習調查日記13.甘肅省(3種)甘肅省縣實習調查日記前州實習調查日記甘肅實習調查日記14.察哈爾省(2種)張家口實習調查日記察哈爾實習調查日記15.青海省(1種)西寧等處實習調查日記16.廣東省(1種)廣東省地政局調查實習日記17.福建省(4種)福州長樂實習調查日記福建實習調查日記閩侯實習調查日記福州廈門實習調查日記18.雲南省(3種)滇省調查實習日記滇省調查實習日記昆明市及滇省財廳實習調查日記19.貴州省(5種)貴州財廳實習謂查日記貴州及貴陽實習謂查日記貴州貴陽實習謂查日記貴州實習謂查日記貴州貴陽實習調查日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