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瑶池”引“天渠”
衢州根除千年洪旱
衢州盆地多丘陵,倾斜度又大,几十条大小溪流汇聚衢江。从盆地边沿到衢江一二十公里,落差三十多米。衢州年均降雨毫米,但上半年狂下雨,端午后,几乎不下雨,十天半月旱魔即来。至年,衢州59年总平均值.2毫米。“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谢高华说,大旱,衢州农民就做三件事:18岁以上男子全村出动求龙水。接着就是户与户,村与村斗殴争水,曾有双方纠集上千人群殴,堰坝、河滩血迹斑斑,死伤惨重。最后,再把死稻秆背到衙门,要求减粮减税。誓引“乌龙”济金衢
乌溪江引水工程(以下简称乌引工程),是集农业、工业、生态、发电、旅游和人民生活用水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它横跨衢州、金华两地,洞穿十八座大山,越过10条溪流,总干渠长达82.7公里,可灌溉农田50万亩,开发利用低丘红壤25万亩。这一划时代的“水利巨制”正是在谢高华的力推之下最终建成的。谢高华出身于衢江区横路乡贺邵溪一个赤贫的雇农家庭,他深知,水对于衢州农业和农民的命脉意义。上世纪70年代,谢高华先后担任衢县县委副书记、书记,衢州(县级市)市委书记。其间,他参与决策并组织衢县人民修建了3.9公里的西干渠,从乌溪江上的黄坛口水库引水,解决了5万多亩农田的用水紧张问题。修好西干渠后,谢高华又建议修建规模更大、受益范围更广的乌引工程,后因国民经济调整等原因,工程未能实施。▲在杜泽区委工作时,谢高华(右二)与农民群众交流。
年衢州建市,眼见衢州人处在“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的苦苦挣扎之中,时任衢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谢高华很不是滋味,再次萌发了建设乌引工程的念头:背水一战,勒紧裤带,把乌引搞上去!在他的力推下,衢州市委、市政府把乌引工程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年9月,衢州市乌引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成立,57岁的谢高华任总指挥。年1月2日,“乌引”正式动工。此后的半个月,一万多名义务出勤的民工从四面八方陆续汇集到衢南枢纽站和渠首4公里的工地上,摆开了阵势。▲.12.22衢县石梁捐款(周志浩摄)乌引工程开工后,很快面临资金紧张问题。为筹集建设资金,谢高华提出发动群众自愿捐款的想法。于是,上至衢州市委书记,下至衢州的普通农民,纷纷慷慨解囊,只用一年时间就筹集资金多万元。当时,工程装备很少,更多的是依靠人工肩挑手挖。为了靠前指挥,谢高华将总指挥部办公室从衢州市政府大院迁到工地现场。只要不外出开会,他几乎每天吃住在工地。在万人会战的山坳里,在工程推进的技术分析会上,在发生塌方事故的黑暗隧洞中,处处留下了他消瘦而高大的身影。▲(左一)谢高华谢高华总说,困难总是有的,但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我的办法呢,就是发动群众,群众是真的英雄。我们要相信党,要相信群众,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没有过不了的坎。”
虽然时值天寒地冻,然而劳动人民的激情似火,在红旗和标语牌下,是往来如织的6.5万人的劳动大军,上百部推土机、千余部拖拉机和翻斗车一起发出雷鸣般的轰响!《人民日报》以醒目标题惊呼:“多年没有见到过的场面!”“乌引工程衢州段修了4年多,我也在工地上跟着谢老4年多。衢州段总长53公里,跨越了10条溪流,穿过了18座山,打了18个隧洞。谢老到过每一处工地,钻过每一个隧洞。”时任乌引工程衢州段副总指挥翁云祥回忆说。谢高华的实干精神鼓舞了因治水梦想而聚合在一起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劲往一处使,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乌引精神”。年,乌引工程衢州段完工,一举结束了衢州南部农田干旱的历史,被衢州人誉为“江南红旗渠”。
“乌引”的建成,给衢南23万亩农田送去清泉,使那里的25万亩荒山和河滩得到开垦;使20余万居民获得清洁而充足的饮用水;林、牧、副、渔得到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亦大为改善。
三次续建铜山源水库修成正果
在乌引工程开工建设前的年,铜山源干渠也全线通水,极大缓解了衢北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问题。而铜山源水库,也是在谢高华的带领下修建完成的。▲年元旦,谢高华陪驻衢部队领导视察铜山源水库泄洪洞(林国镇摄)
年,谢高华担任衢县县委副书记,分管农村工作。他上任第二天就到铜山源水库来了,了解水库运行情况。铜山源水库在年和年曾两次动工,都因工程量大、困难多等原因而没有建成,直到年再次复工。
▲水库建设中悬崖峭壁上人工打炮眼
年,铜山源水库基本建成,这座以农业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骨干工程,成为衢北二区一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水源。
▲铜山源水库首次泄洪
大坝建设逐步推进后,配套的渠道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年5月16日,衢县县委决定建立渠道建设指挥部,时任县委副书记谢高华任指挥。总干渠分东、西两条,共长65.29公里,干渠25条,共长公里。从施工质量到政策处理,谢高华深入工地,亲力亲为。
▲铜山源引水渡槽年元旦,库容1.21亿立方米的铜山源水库举行竣工典礼。水库灌溉衢县、柯城区、龙游县的16个乡镇,和国营十里丰等3个农场共25万亩农田,还有约20万亩黄土丘陵受益。
▲年元旦,谢高华(右二)为铜山源灌区全线通水剪彩(林国镇摄)
▲年1月1日,群众欢庆铜山源水库通水
年,铜山源水库灌区遭受了一场百日以上大旱(6月7日-10月4日)。期间,谢高华先后6次深入灌区与各县、区、公社领导到抗旱第一线,协调上下游的供水需求。当他视察了下游地段的严重旱情后,主持召开了两次灌区各级负责人会议,并提出了“先下游后上游的供水原则”。这一政策很有效,虽然大旱,但灌区范围内晚稻普遍丰收。
护城门保孔庙
烂柯山留下出家人
我支持徐文荣的建议
“水亭门大南门是老谢保下的!”“水亭门、大南门和城墙拆了造公路,被谢否定。”时任城建局局长的徐文荣说,这是3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年上半年,冷冻厂有一女工上班,骑自行车被汽车轧死。那时候大南门、水亭门一带很拥挤的,一到上班时间,人群像一窝蜂似的从南门出去,很容易出事。因为这次事故,市里就叫交通、公安等部门拿方案。方案拿出来,要拆大南门、水亭门和西边的一段墙。任务下达半年没有进展,见交通局、公安局都半年了还没动静,谢高华常务副市长就问起了拆迁的事,是怎么回事?原来,法律程序都没有走下来,要盖的印章都没盖全。谢高华再一了解,主要是城市规划部门不同意,卡在徐文荣这里了。谢高华建议再开个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讨论此事,让徐文荣讲讲不同意的理由。徐文荣这天是有备而来,他引经据典:“像衢州这样的城墙,城门,整个浙江没有第二处,全国也少有。人家还要造新城墙,那是假的,我们真的城墙,不能拆!”饱经千年风雨,衢州府城仍存六座城门,城墙残存千余米,护城河基本保存。不能毁在我们手里。谢高华听了徐文荣的陈述,马上改变自己观点,支持徐文荣的观点。“徐文荣讲的是对的,大南门不能拆。”谢高华当即收回了拆除大南门的决定。后来,经大家讨论,重新规划,一条新的线路规划出来。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年时,衢州一个城变出三个政府,干部住房十分紧张,有的领导支持拆了这些古建筑造宿舍。衢州孔氏家庙里住着文化系统工作人员,想将孔庙拆了建造宿舍,有关部门和分管领导也签字同意。“又来了!”谢高华得知此事,让工作人员先把住户的底子摸清楚。就通知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衢县县长到孔庙现场开会。“谁家的孩子,谁带走!”当时,市文化局的办公室就设在孔庙内。开现场会的相关人员挤满了整个办公室。谢高华指示各单位分别解决自家员工的住房问题,“解决不掉的,换个人来!”徐文荣在一旁听得真切。住房搬出后,由徐文荣负责孔庙的维修。通过文物部门和热心人士的不懈努力,谢高华的大力支持,衢州孔庙、衢州府城门、城墙等一大批文物得到了保护。像天宁寺本来也要拆掉,改建教工宿舍,后来保护下来,改在一中后操场(斗潭边)建设教工宿舍。周王庙保护下来后,又被卖了,最后重新用重金购回,最终得到保护。如此,衢州老城区一大批古建筑得以保护。后来,衢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古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氏南宗家庙得到修复,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乃至“南宗祭孔”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文荣说,“谢高华是有远见的人,他敢为人先,一心为民。没有他,就没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烂柯山闲棋十载成妙手
“邓拓在《燕山夜话》里推荐,到浙江来的人都去看看烂柯山,不恢复起来,让人家看什么?”年、年,谢高华都曾要求当时担任衢县团县委书记的谢森炎在植树节带领团员、青年去烂柯山植树。▲谢高华生前考察荥阳侯夫人墓烂柯山上曾住着一位老和尚画仁,因为生活困难,决定弃庙下山。谢高华知道后,就让当年的衢县林业局每月发放20元钱给画仁和尚,让他留在山上。这件事,很多人都纳闷,就连当时给和尚发钱的衢州市林业局林科所所长张和喜也想不明白:“给和尚发生活费,不应该是宗教部门的事吗?”后来,衢报传媒集团记者邹跃华专门向谢高华求证此事。谢高华说:“老和尚对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一有人砍伐树木了,他就会找相关部门报告。他愿意留在山上,那么庙就会在;庙在了,古树就能在。”徐文荣说,他也听说过这件事,而且老和尚活到80多岁,那笔每月20元的守山护林费也一直发放到他离世。烂柯山上的古树,真的再也没有被随意砍伐过。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烂柯山海拔仅米,也是因为有“仙”,成为全国围棋圣地。谢高华将一棵“闲子”布下,十年后,才显现出威力,烂柯山“闲子”终成妙手。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致敬谢高华》专题更多内容可查看今日《衢州日报》2-7版↓↓↓来源:掌上衢州、市水利局部分文:邹跃华、罗东哲图片来源:衢州发布资料库编辑:林俊审核:王小东(注:以上单位均为衢州发布矩阵成员单位,其发布内容已授权衢州发布使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