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治理运河的重任,多由地方主官负责。他们在治“运”中表现了“忠于职守,鞠躬尽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清廉俭约、公而忘私”的优良品性。这些品性的形成与他们深受儒家熏陶,善于学习、总结经验,注重自我修养有关。这些优良品性值得继承与发扬。
文
戈春源
编辑
黄佳
苏州水乡,河道纵横,绿野平畴,农业发达,常获丰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成为“人间天堂”。这固然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但也与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建设有关。在治理大运河及其支流的过程中,体现了他们某些优良的品性,绝大多数被列名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永作纪念。
一
忠于职守鞠躬尽瘁
在苏州任事或出生于苏州的一些水利备贾,能体恤民瘼,牢记职责,忠于水利与赈灾事业。古代地方官员兼管水利,白居易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唐白居易(-)在宝历元年()任苏州刺史,见阊门至虎丘的道路迂回曲折,特别是半塘以西更是沼潭相连,白居易关心民生,亲自倡议并主持开挖了一条由市区通向虎丘的河流,长丈,并沿河修筑了一条长堤山塘。由是方便了水陆交通,两岸农田得以灌溉,又可防水涝之患,山塘也逐渐成为闹市。正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吴郡图经续记》上也说,这条河道的开辟可“免于病涉,亦可障流潦。”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人称“白公堤”。
▲白居易
▲范仲淹
苏州本地人范仲淹(-)景祐元年()知苏州,是时苏州遭遇水灾,灾民众多,“其室十万,疾苦纷沓。”他抱着先忧后乐的理念,急民众所急,亲自深入现场,用以工代赈的方法,也就是把救济的粮款作民工的报酬,调动了民工劳动的积极性。在他的主持下,发动灾民,疏浚“白苑、福山、黄泗、许浦及茜泾、下张、七丫,以疏导诸邑之水”。不久朝廷要调范到鄞州就职,由于范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苏民要求,等水利工程结束以再走,获朝廷的允许。范仲淹在苏州还开辟了不少塘浦圩田,发展农业生产。
▲陈鹏年
陈鹏年(-),康熙三十年()进士,历任州县地方官员,四十七年()担任苏州知府。这时正逢苏州“岁饥”,疫病发作,他不怕传染,深入民间,“周历村墟,询民疾苦,请赈贷,全活甚众。”六十年()勘察山东、河南运河。当时黄河在河南武涉县马营口溃堤泛滥后,又有多处冲击而缺口。陈鹏年主张,开凿引河,煞住悍怒水势,奏入称旨。雍正元年()实授河道总督。时黄河多处溃口,“以次合龙”,只马营口尚未填塞,而陈鹏年病卒于河堤之上。陈鹏年十分敬业,工作从不凭空指挥,而是“止宿河壖,寝食俱废,”抱疾坚持,终于不起。
长洲(今苏州)人稽曾筠(-)与其子稽璜(-)两人,都是务实的水利官员。雍正元年()黄河在河南中牟县七里店缺口,河水肆横,稽曾筠以兵部侍郎的名义前去堵塞、治理。他不怕艰苦,视察灾情,“亲自坐小船考察山川形势河道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在秦家厂开凿引河,引黄河急流全走中间洪道,使秦家一带“安如磐石”。雍正八年(),曾筠任“管理南河总督,刚上任山水暴发,大水汇流进骆马湖,漫溢运河与黄河,使一湖二水连成一片,水患十分严重,他不畏危险,亲自奔往前方,命令开坝泄水,使山水分流入海。
▲嵇璜
嵇璜是雍正八年()进士,从今跟随父亲视察山川形势,熟悉水利事务。乾隆十八年(),黄淮两水并涨,侵入运河,时任户部侍郎的嵇璜,疏请浚疏铜山(今属徐州)至淮阴的运河河道,用平底方船挖沙,修补堤闸。嵇璜奉旨前往督修,取得成效。乾隆二十三年任“南河副总”,时运河发生水灾,嵇璜学习范仲淹“以工代赈”,发动灾民,在运河苏中段建筑多座闸门,疏通多条“下河”,开通入海通道。嵇璜治“运”,必亲临工地,身先士卒,不怕危险。有天晚上闻报,虞城河堤出现险情,河水冲堤猛烈,即将垮塌。他立即与属吏骑马驰往。“天甫亮,雨雹交下,下埽岌岌欲崩;从者失色,劝璜故退。璜立堤上叱曰:埽去我与俱去”后经众人努力,加上雨雹停息,终于保住大堤。稽璜忠于自己的职责,敢于为民牺牲自己,精神可嘉,流传千古。
忠诚水利事业,表现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清朝,管苏州织造的高斌在乾隆年间,暂管两江总督,十六年()三月,由于盱南,阳武等地河水漫溢,所筑堤岸多处没有合龙,皇帝命令高斌前去视察处理。在正式命令下达之前高斌立即自告奋勇,奔赴工地,协助河官办事。在他努力之下,终于完工。遇事不推,勇于任事,显出吏道本色。这与那些遇事推诿,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庸官不可同日而语。
二
勇于实践理论创新
苏州治运官员,勇于参加实践,并在理论上作了创新。范仲淹甫至苏州就深入抗灾斗争。他亲赴一线,实地考察,询问民间,总结经验。发现苏州的水灾,主要是沿江岗身较高,太湖水难泄,因而新开白茆等多条河道通向长江,最后流至大海。但光开泄洪水道还不够,仍有被涨潮流沙堵塞的可能,因此,一定要设置闸门,才能启闭引排自如,防流沙的袭堵。他说:“常时扃之,御其来潮,沙不能塞也。......旱岁亦扃之,驻水溉田,可救煥涸之灾。潦水则启之,疏积水之患。”并根据历史经验认为要解决苏州受涝问题,还必须修筑围(圩)田,圩中高处建立村庄,中间开辟成广大农田,低处开挖河渠。圩设闸门,“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在这思想的指导下,苏州修筑了不少塘浦围田,并推向江南地区。范仲淹“修围、浚渠、置闸”三者并举以治水的理论,它妥善地解决了蓄水与排水,挡潮与排涝,治田与治水的多种矛盾,为历代水利官员所遵奉。范仲淹在救灾中,还发明了“以工代赈”的方法,这一方法在西湖的救灾中发挥了作用,也为后代水利官员所用,它改变了灾民消极待赈的思想,调动了灾民的主动性,行之有效。
▲郏亶
郏亶(-),苏州昆山太仓(时太仓属昆山)人,嘉祐二年()进士,是昆山登科第一人,称该县破天荒。他出身于农家,从小就参加农业与水利实践,一直重视家乡的水利建设。在广东安抚司机宜文字任上,熙宁三年(),上书条陈苏州农田水利的利害得失,批评以前的治水未按地形之高低排水、筑堤无卫农田、诸浦不能泄水等“六失”,提出“应辨地形高低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迹”等“六得”。又进而总结出《农田利害大概》七条,这些经验,应是从实践中来。熙宁五年()任司农丞,负责苏州水利。但刚任一年,由于保守势力与地方豪强的反对而去职。他便退于家乡大泗瀼试行自己理论指导下的所拟方案,吸取教训,开筑圩岸、沟浍、场圃,取得成功,获得丰收。他上书并绘图,递交政府,郏亶复任司农丞,升江东转运判官。郏亶著有《吴门水利书》,他的水利理论较细致全面。其子郏侨能传其学,主张在太湖与江南运河的上中游设堰埭,使来水入江,又辟吴江的南石塘,“多置桥梁以决太湖,会于青龙、华亭而入海。”开浚吴松江,并筑石塘堤岸;杭州迁长河堰使宣杭之水入于浙江,东南之水不入太湖、运河为害。郏侨的“分水”理论,当时较为先进,有一定的可行性。
元任仁发年十八中乡举,任都水监,负责江浙水利事务。他勇于实践,在长期水利工作的基础上,作《水利问答录》,指出“治水之法有三;浚河港必深阔,筑围岸必高厚,处闸窦必多广。设遇水旱,就三者而乘除之,自然不能为害。傥人力不尽,而一切归数于天,宁有丰年耶?”其论述较为详赡,强调在抗灾中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意义。
▲陈弘谋
陈弘谋(-),雍正元年()进士,乾隆五年()任江苏按察使(清时江苏省会在苏州),二十三年()任江苏巡抚,至二十六年调湖南,在苏前后近九年。陈弘谋长期在地方任职,注意实地考察,每到一地,一定深入基层,了解该地的人情风俗。对水利事业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