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观念是怎么产生的

不要无视文化的存在,文化已经在您的身边

在红山文化中祖先崇拜观念是怎么产生的

文︳辛学飞

人类对天和地的信仰,那是因为一个农耕民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天地自然所产生依赖的结果。祭天,就是报之以功;祭地,就是谢地之养,这种神与人之间的索与报,祈与谢关系的建立,正是根据当初人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用性质而产生的。

红山人祭祀场景复原图

在红山文化中对祖先的信仰和崇拜的产生,同样也是由于农耕的生产方式,虽然当时的农耕方式还不是红山文化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他们仍旧以渔猎和采集为主,但是逐渐在发展着的农业生产方式环境下,已经要求红山人要有一个稳定和固定的住所和村落。在-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对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进行7次考古发掘,揭露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清理出房址余座、窖穴余座、环壕1处、居室墓葬30余座,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骨器、陶器、石器、蚌器和一些动植物的标本。其中的煤精石质神人面就反映了红山文化早期宗教含义中最深刻的教义。

兴隆洼出土玉器及煤精神人面

在整个兴隆洼遗址发掘中,兴隆洼聚落外侧为环壕,内侧是成排分布的房址,布局非常规整,秩序井然,这显然是经过统一规划才营建而成的“村落”,并且,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经过全面考古发掘的唯一一处原始村落,所以被学界称之为“华夏第一村”。

兴隆洼聚落遗址:华夏第一村

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说明红山文化早期,红山人就已经开始从事农耕定居生活了。这种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必然要求部族中的社会分工会更加明确和完善,如此一来,氏族公社中的部落领袖的权威性和整个部落的统一性必然就成了整个社会结构的核心力量了。

兴隆洼灰坑中出土的煤精石质人面,与生殖和祖先崇拜都有关系

回顾中国的原始社会,它是一个由相当多部落或者部族组成的松散群体,红山人也是一样,他们都有着夏居树巢,冬宿营窟,茹毛饮血,插羽披皮的经历。据说燧人教人们钻木取火,所以人们就用他的名字称其为燧人氏。皇帝养蚕让人们穿上了衣服,炎帝教会人们农耕,伏羲教会了网罗鱼雀、结绳记事,有巢氏教人们盖的房子,而这些流传至今的有关三皇五帝时期的故事,其实,正是洪荒时代人们对祖先崇拜的一种记录。

兴隆沟22号房址出土镶嵌蚌饰的石质人面

在《礼记﹒祭法》中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所以,他们对祖先的崇拜那也是有一定标准的,那时候应该更讲究强者为尊,能者为王,不是碌碌无为之人靠耍嘴皮子忽悠两句就可以随意的坐在首领这个位子上的。

兴隆沟22号房址出土的蚌质人面

看来,最早的祖先崇拜应该来源于已故部落首领生前所做出贡献的那些传说和追述。在古代历史中的很多传说都是关于帝王的故事,我们看后也会发现,这些传说多数是与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发明创造、生存技能是有一定关系的,这就充分说明,那个时代的部族首领对于当时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这些首领所做出的贡献应该是符合当时现实社会状况的需要的,是具有现实性质的实用意义的,也就是能让整个部族都受益的事情,所以,他们必然会取代或者高于当时部族所信奉的各种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而有些部族人也不再以各种图腾神作为本氏族的名称,而是用祖先的名字来命名,比如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原始宗教已经由最初对自然的崇拜发展到了人文崇拜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人们的精神寄托不再依附于虚幻的图腾,而是开始注重更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所以他们宁愿去依附于现实的祖先,而祖先崇拜观念的产生其实也是人类思想的一种进步。

草原文化







































鍒樹簯娑?
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ftrq/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