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编的簸箕活壳都是艺术品,不为挣钱只为

北京皮肤科医院简介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7846/

我叫寻攀斗,今年69岁,是山西省万荣县周王村人。我从14岁就拜师学艺从事柳编艺术,这一干就是55年。55年中,我与柳编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可以用柳条编制簸箕、活壳、柳罐、提头、纺线壳、安全帽等。如今,这些柳编制品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我依然在家里编制着这些与我相伴了一生的艺术品。虽然编制的很慢,又不挣钱,我是为了传承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柳编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是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但是,柳编也有各种不同的编制方法和造型。我用柳条编制簸箕、提头、柳罐、活壳等,与用柳条编制筐子、箱子、篮子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我的办法最为传统,也最为正宗。我把柳条用绳子勒紧,成为一个个小块块。用这种方法造型,编制簸箕、活壳、提篮、提头等器物,不仅结实耐用,而且非常的美观,件件都是艺术品。

这种柳编工艺没有模具、没有图纸,编制的器物好看与否、耐用与否,全靠编制艺人的思想和手艺。这种工艺是先把把不起眼的柳条用冷水寝湿,然后根据所要编制的器物的大小和形状把柳条排列在一起,然后用结实的绳子一根一根的慢慢的勒紧,要一条一条的勒,一段一段的勒。在编制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器物的方、圆不同,变换编制的形状。就拿柳编大簸箕来说,一天只能编制一个。这种工艺是很慢的。图为我正在编制柳条小簸箕。

在过去的年代里,柳编制品由于取材于当地,而且柳条是一种没有什么用处的枝条,柳编开始的时候就是一种废物利用,所以受到农民的欢迎。在农村,家家户户都离不开柳条制品。比如,大提头就是农民用来磨面使用的,用它来盛面粉的。或者在家里用它来盛馍馍的。簸箕分为大簸箕和小簸箕。大簸箕是用来扇场、簸粮食、簸杂物的工具。小簸箕是家庭主妇用来捡米、捡豆的厨房用品。图为我和老伴在检验编好的簸箕。

特别一提的是农村的柳罐。在过去,深井的水主要靠井轱辘提水,为了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就用柳罐在深井提水,一个原因是柳罐耐磕打,二是柳罐轻,人们用井轱辘提水的时候,付出的气力要小一些。所以别小看像水桶一样的柳罐,它可是家家户户都要用的。图为年轻人没有见过柳编簸箕,看起来好奇。

柳编活壳是娶媳妇的陪嫁器物。它是用来放置妇女做女红用的剪刀、针线的一种器物。在过去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至少一个这样的活壳,由于是圆的,所要编制起来比较麻烦。左边的活壳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我的师傅的师傅编制的。我不忘师傅的恩德,把师傅传给我的活壳还在家中保存着。

还有一种农村经常用的柳编提篮,提篮的上面有一个盖子,还有一个可以提的把,里面主要放一些好吃的食物。比如,放些麻花、干馍馍等,为了防止其他动物吃掉,就把提篮挂在很高的地方。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的农民都富裕起来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的器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柳编制品也慢慢的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一些柳编艺人也因为年事已高,不再从事柳编制品,所以农村从事柳编的艺人越来越少,但是我依旧坚持着。这种情况下,农民购买柳编制品的人越来越少,就是有购买的,用途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而是变成了收藏品。所以,我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之所以坚持,只是想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现在,柳编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要保护和传承这种手艺,但是当地从事柳编的老人越来越少。像我们周王村,原来柳编盛行的时候,曾经有十几个人从事柳编,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人了。有关部门看到我编制的柳编簸箕和小簸箕,就利用网络进行直播,主要是要使这种手艺代代传承。

在我年事已高的情况下继续从事柳编艺术,不是为了挣钱多少,而是为了传承好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想法和做法得到了老伴的大力支持,老伴为我买了唱戏机和光碟,使我能够在编制簸箕的时候,一个人听听蒲剧、眉户,不感到孤单。因为我们老两口一辈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看戏、听戏。

我从事柳编已经55年了,所有的柳编制品在我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了。但是,我总是对每一件柳编制品做到精益求精,力争把每一件柳编制品都做成精品,做成艺术品。我现在最大愿望就是能够收一个徒弟,把毕生的柳编手艺传授给徒弟,使柳编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本文素材由寻攀斗提供,笔者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wrxtc/14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