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你知道,芜湖有哪些和城事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国保”吗?一起来看看吧(以下仅列举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驻芜领事署旧址
“英驻芜领事署旧址”包括:英驻芜领事署旧址、总税务司公所旧址、洋员帮办楼旧址、英驻芜领事官邸旧址四幢建筑,是芜湖近代史及芜湖开埠的关键证物。英驻芜领事署建筑群的施工质量和内外装修十分考究,造型端庄,尊贵典雅,是安徽省最早的、至今保存最好的外国领事馆馆址,在安徽乃至全国都具有代表性,它们是芜湖步入近代化的重要见证。同时,这四幢建筑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保存比较完整,而且每幢建筑本身又具有各自的完整性。
英驻芜领事署和领事官邸开创了芜湖近代建筑风气之先。此类西洋式建筑在我省留存很少,它延续了建筑文化之脉络,设计中采用了中西建筑文化共存的手法,建筑结构使用砖木混合结构。精妙的建筑技艺,耐久的建筑材料和经典建筑形式,和谐统一,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的产物。
天主教堂
一座教堂,堪称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建筑艺术经典。一座教堂,承载了一段中华民族不屈的历史。一座教堂,一部仍将继续的凝固历史。她,就是芜湖天主教教堂。
芜湖天主教堂,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吉和街28号,年由法国人设计监造,教堂为砖木石混结构,年5月教会和当地百姓发生冲突,教堂被烧毁,后由清政府与上海法国领事馆协议用十三万两白银在原址重建。文革期间再次受到破坏,年重修。天主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建筑式样为罗马风格,正面左右两座钟楼高约18米,钟楼之间便是教堂的顶端了,上面竖立着耶酥圣像,直立的身躯和平伸的双臂交叉成高约5米的“十”字,寓意为救赎,通体白色寓意圣洁。年,芜湖市政府在教堂前建成吉和广场。年,教堂进行大修。年,市政府又对天主堂进行亮化,使其成为芜湖的精品观光景点。
圣雅各中学旧址
位于芜湖市镜湖区十一中学校内。圣雅各中学是中华圣公会利用清政府庚子赔款所办的学校,也是圣雅各教堂附设的教会学校。清光绪二十五年(年),中华圣公会在芜湖洋街(华盛街)创办学校,初名广益学堂。年,美籍瑞典人卢义德在狮子山上建起了圣雅各中学高中部,同年5月竣工,9月招生,卢义德任第一任校长。学校的课程第一注重圣经课,通过圣经课可吸收学生入教。第二注重英文课,所有学生毕业时,英文课成绩优异者可保送到洋行、海关、邮电等部门工作。后来,在校学生日渐增多,单高中部每年可达三、四百人。学校校规极其严格,学生一律住宿,无论课堂、课外,服装一律整齐。
王稼祥同志年就读于圣雅各中学,年芜湖爆发反帝反奴化教育的学潮,王稼祥是主要领导人之一。
牯牛山城址
牯牛山城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城东3公里的籍山镇先进村,北面紧依国道,西南靠邻国道。年5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牯牛山城址是从商代聚落遗址逐步发展起来的古城,它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米,面积约70万平方米。古城由五个高台地组成,各台地间以水道相隔,相互独立,水道约与外围护城河沟通。文化堆积厚度约0.5--3米,护城河宽20—60米,环绕古城四周,并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古城设计合理,布局严谨,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
牯牛山城址是江南吴越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址。它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填补吴越地区先秦史空白,对于研究吴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有其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对探讨它与大工山铜矿遗址和皖南土墩墓群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金塔
黄金塔位于芜湖市无为县城北郊西河之畔(城东北5公里的凤凰山上),是一座千年古塔。据文献记载和古建筑学家的现场勘察,黄金塔是安徽省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清道光《无为州志》记载:“在太平乡汰水南有古塔一座,宋咸平元年(公元年)僧登公开建,明洪武间僧惟了募修。”历史上,号称“十里三黄金,凤凰赶麒麟”指的是黄金塔所在地“黄金闸,黄金庵,黄金城”和“凤凰”与“麒麟”二山,黄金塔以“黄金”命名其缘由也在于此。
黄金塔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边形,面阔3.4米,塔高35米,共9层,层层仿木斗拱,鸳鸯交手,结构牢固,塔体庞大,逐层内收,造型挺拔,历经千年,巍然屹立。塔内设上折式台阶,可盘旋而上,每层均设有不同方向的塔门,以便人们极目远望。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是一处西周至唐宋时期的集采矿与冶炼为一体的占地范围广大的古代矿冶遗址。大工山和凤凰山都是皖南沿江东西走向的九华山脉的组成部分,它北接繁昌,西边铜陵,南濒青阳。在南陵县西部的大工山和铜陵县东部、北部新桥乡凤凰山一带,多是海拔50米至米的低矮山区,只有少数几座山峰海拔米以上,整个山区面积约平方公里。
据省、市、县文物部门自年开始的专题调查,在南陵县大工山区的麻桥、桂山、工山、戴镇、绿岭、何湾、丫山的7个乡和铜县的新桥、朱村、金山、铜山、西湖、董店等乡镇以及铜陵郊区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古代采掘铜矿和冶炼矿石的遗址,是我国南方地区继湖北大冶、湖南麻阳等地发现古铜矿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该遗址经过文物考古部门多年来的调查、发掘,不仅获得大量科研成果,并于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繁昌窑遗址
繁昌窑遗址位于繁昌县城南郊1公里的箬帽尖和锥子山北坡下的岗丘上,是五代――北宋时期一处专烧青白瓷的大型古窑遗址。柯家村遗址是繁昌窑的主要集中地,龙窑均依山坡而建,山坡下为废弃匣钵、瓷片堆积场,形成东西1公里、南北1公里的遗址分布区,总面积1平方公里。柯家村遗址创烧于五代,废烧于南宋初。
遗址主要烧制青白瓷,次烧白瓷,采取龙窑一钵一器仰烧法,早期有过支钉烧造的过程。青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呈现出不同的白中泛青泛黄,青中显白的色调。产品有碗、盏、杯、碟、壶、盆、炉、盂、罐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柯家村遗址青白瓷是五代时期南北方制瓷工艺交流而创烧出来的一种新的瓷种,是江南影青瓷的发源地。此外,柯家村窑还开创了二元原料配方的方法,这是五代时期柯家村窑在制瓷工艺上取得的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它标志着我国烧瓷工艺由此跨入改造天然粘土原料制坯的大门,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对研究南方古代窑业史和青白瓷的烧造工艺有着重要价值。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皖南土墩墓群
皖南土墩墓群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繁昌县,由千峰山土墩墓群和万牛山土墩墓群组成,为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年)至春秋(公元前年-前年)墓群。
千峰山土墩墓群位于安徽省南陵县与泾县交界的葛林乡,是商周时期当地土著居民的公共墓地。现存墓葬座,分布面积13平方公里。随葬品有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器、青铜器以及采矿、炼铜的生产工具和铜等。这片墓葬及其出土文物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万牛山土墩墓群位于安徽省繁昌县东南平铺、新林两乡,与南陵县家发乡分布的土墩墓群连成一片,为另一片西周至春秋的士著公共墓地,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墓葬为平地掩埋,堆土垒墓的葬俗为吴文化特征之一。出土文物有印纹硬陶罐、纺轮,原始青瓷豆、罐,青铜盖罐、鼎、剑等,与湖熟文化晚期遗存相同,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的文化面貌,是研究吴越文化的重要资料。
人字洞遗址
人字洞遗址位于繁昌县孙村镇西北2公里的癞痢山南坡,地理坐标为东经°5′46″、北纬31°3′23″。遗址地貌为长江下游平原上的喀斯特残丘,海拔一般为—米左右,癞痢山海拔高度.2米。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万年。
人字洞遗址发现于年5月,经过多年的挖掘,考古学家在人字洞发现了多件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其中包括大量的大型灵长类的丰富多样的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发现了动物群中还有真马的存在,十分珍贵。
此外,在已出土的石骨器制品中,有10多件骨制品有加工痕迹,上面的打击点甚至极其细致的修理疤痕都清晰可见。专家推断,这些石骨器应是古人类制作的工具,在距今万~万年的更新世早期我国长江流域就已经有古人类的活动了。该遗址是目前欧亚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将亚洲人类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为亚洲是早期人类起源地区之一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