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排左起第一位邓诗卿)
响应号召
请战抗震救援
邓诗卿,江西省铜鼓县人,年入伍,年退伍,现在是县林业局的一名干部,地震那年他27岁,正在温州市消防支队服役。地震发生第二天,温州支队党委向部队官兵发出了参与救灾行动的紧急号召,邓诗卿第一时间找到大中队领导要求参战,撰写了赴川抗震救援请战书。
在接到赴川命令后,邓诗卿按照上级领导指示,立即和其他参战官兵一起对生命探测仪、剪断器、扩张器、液压顶杆及起重救生气垫等特勤装备器材逐件认真检查,此刻他深深认识到,这是一次非比寻常的救援任务。
赴汤蹈火尽显英雄本色14日凌晨3时,25名突击队员在夜色中出发了。临行前,邓诗卿还没来得及打一个电话给家里的父母亲,就踏上了远在千里之外四川地震灾区的征程。
到达灾区后,由于路上险情不断,在距离红白镇8公里时,救援人员不得不下车徒步前进,邓诗卿扛着特种器材走在队伍最前面,山上不时有巨石滚落,带着“呼呼”的风声从头上飞过,坠进路旁无底的深渊。
长时间奔袭加上高原反应,邓诗卿感觉到头晕、气短,但丝毫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因为他知道,每向前迈出一步,就离灾区近了一步,每向前迈出一步,被埋压在废墟中的生命就离死神远了一步。
双手磨破毅然负伤掘进为了在废墟中能尽快的找到生还者,邓诗卿与战友们利用生命探测仪,冒着随时发生的余震等危险,将探头深入到每一个部位和角落对现场进行多角度检测,力求获得更准确的被困者信息。
尽管他的救援手套磨破了一双又一双,手上的血泡叠了一个又一个,但手却从没有停过,始终像个“疯子”似的一步步掘进。虽然遗体已经高度腐烂,恶臭连天。为了对死者遗体表示尊重,邓诗卿没有用铁锹等工具进行挖掘,而是用双手去挖,经过半个小时,遗体终于挖出。
在一线缺水、缺电、缺食品以及水土不服、身体不适、睡眠得不到保障的困难面前,邓诗卿始终保持不怕辛苦、不顾疲劳、风餐露宿,连续奋战了40个小时,仍然抱着一种“没有什么比抢救伤员更紧迫、没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重要”的坚定信念。
七天八夜的救援过程中,邓诗卿与队友们一道刨出了二十五具遇难者遗体。红白镇的现场清理完毕后,在体力严重透支,精神万分疲惫的情况下,救援队员们仅仅简单的吃了一些干粮,就又迅速投入到了抢救当地单位和百姓物资之中。
在汶川地震救援现场,邓诗卿经常能听到许多群众这句最朴实的话语。“看到你们的身影,我们就看到了生的希望。”
年邓诗卿被授予省总队抗震救灾二等功荣誉。参与过汶川救援的老兵,这是一段悲伤的记忆,也是军人永不磨灭的荣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