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前夕,中国心脏外科的奠基人苏鸿熙教授于年7月31日4点55分病故,享年岁。
按照苏老和家属的要求,不同意各种有创抢救措施,离别时很安详,没有痛苦!
老人与世长辞,传奇成为永恒!
苏老家属按照苏老遗愿要求,同意进行尸检,苏老在弥留之际仍为医学事业做着贡献!
《苏鸿熙英名永留传》
苏省灵地育苏翁,
鸿德精艺筑鸿功。
熙熙病患心多塞,
英英才节脉尽通。
名垂国史万年颂,
永彰向党百岁忠。
留却善缘成正果,
传道杏林有仙踪。
苏老一路走好!
您予以我们的精神财富永存!永远怀念您!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与苏联相距13年。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与美国相距19年。
年,中国首次成功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距离年美国率先应用于临床仅仅相隔5年。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西医总体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体外循环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赶超前苏联和日本,这项功绩离不开一个人。
他,被誉为“医学界的钱学森”,是当时留美的50名优秀中国科学家之一;
他,是我国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第一人;
他,是我国心脏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叫苏鸿熙,江苏铜山人,年1月出生,年12月参加工作,年5月入伍,年7月入党。
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年7月1日,北京,医院金沟河干休所多能大厅内,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被缓缓地推了进来,满头白发,身体略显不便,脸上却多了一丝难以掩藏的激动,十几年前的那场脑淤血,让他不得不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能举起右手,拳头甚至都不能完全合拢。但我想,宣誓时,这只手一定坚定而有力,一如67年前,从刘伯承元帅手中接过党徽的那一刻……
喜悦、忐忑、意外、感激……年8月的一天,苏鸿熙的心情像是多变的天气,阴晴不定。南京刚解放,军管会能同意他们去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美国学习吗?他不知道,更不敢想,见到刘伯承市长之后,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答案。
“到外国学习技术,这有什么关系呢?全国解放,我们要建设,需要大批人才,有机会可以去,但要早去早回。”刘伯承欣然答应了这位年轻人的请求,并将这枚沉甸甸的党徽放在了他手中,也放进了他心里,而这一放,就是一辈子。
“学成归来酬故土”,这是苏鸿熙踏上赴美留学之路时写下的诗句。七年间,他从最初的外科麻醉医师已经成长为一名颇有声望的心脏外科医生,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体外循环手术技术,年薪高达美元,两个州相继送来移民申请表,签上名字,他就可以成为美国公民了。连美国移民局的官员都找他谈话:“你是在美五十名优秀的中国科学家之一,我们不希望你回国。”
可埋藏在他心底的一个秘密,守了七年,如今,越来越迫切,他和自己说:“该走了。”此时,他的美国妻子苏锦已经怀孕,两台自费购买的心肺机又被列为禁运品,连他自己,也早已被联邦调查局盯上,威胁他:“心肺机,你一个部件都别想带走,否则,依法扣留你”。
酬故土的第一步,苏鸿熙迈得竟是如此艰难曲折。
他让妻子苏锦以旅游的名义先期前往加拿大,取道伦敦,心肺机则由货运公司送上船,接收人是已经抵达伦敦的苏锦;送走了妻子,次日,苏鸿熙在晨雾中登上了一艘开往英国的客船……辗转六个国家,耗时五十二天,行程十万里,终于在年2月23日,回到了祖国。
这段路,说短不短,因为山遥水远,路途艰险。
这段路,说长也不长,与他一生只为追寻一个信仰相比,又稍显短暂。
这个信仰,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种了五十七年,因为海外关系、文革迫害、身体患病……他总是怕这颗种子不够茁壮,就一直默默浇灌它。其实,这颗种子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这一刻虽然来得晚了些,但了却了我一生的心愿。”这一天,九十八岁的苏鸿熙在轮椅上宣读了他的入党誓言,这是埋藏在他心底半个多世纪的声音,气壮山河、震撼心灵……他用一生淘尽杂质,那如金般的信仰,愈发耀眼。
二“苏老的学生不好当。”采访中,这些我国医学领域赫赫有名的专家教授都“叫苦”不迭。我国著名的心血管外科专家,年过七十的朱朗标教授也忍不住“吐槽”:“我的儿子、孙子都比我同龄人的小好几岁,这和当苏老的学生脱不了‘关系’。”
五年内不许谈恋爱,三十岁前不准结婚;
手术日早晨五点必须起床,六点吃饭,六点半到手术室洗澡;
必须带双层口罩,不准穿袜子,女同志一律不准留长发;
……
流利的外语、地道的美国妻子、先进的西医技术,洋味本应十足的苏鸿熙在工作中可没学到一点“绅士风度”,甚至“霸道”地连一句解释都不会听。
“我不听因为,现在马上给我挖出来解剖。”苏鸿熙知道自己的学生把一只死亡的实验犬未经解剖就埋掉后,没留一丝情面,甚是严厉地批评道。这一次,研究组彻底明白,苏鸿熙的任何一项规章制度都是不容碰触的。
正是苏鸿熙这样的“冷酷”,才让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技术进入“春天”,赶超前苏联、日本;才让医者大爱这股暖流汇入了每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心中。我想,那个已年过花甲的患者牵着小孙子的手散步时,也许会不经意间想起——年6月26日,一位叫做苏鸿熙的医生,为年仅6岁的他成功实施了我国首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苏鸿熙在工作中的严谨、冷静和对病人的热忱、大爱不由让我想到了这句不太贴切的比喻。
心脏外科手术,术后排尿量是判断体内循环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位刚刚闯过手术关的患者,尚未脱离危险,苏鸿熙格外
他常说:“医生,要有爱。”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需要用泵回收失血,经过处理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当时的回收泵缺乏,费用也较高。一位来自农村的四联症患者实施手术时,失血量极大,苏鸿熙就用自制的吸引器回收失血,再输回他的体内,既避免了输血带来的并发症,又为患者节约了一笔高昂的医药费。这位患者出院时,只花了多元。
“半个赤脚医生”,谁能想到,这是一位医学大家的外号。急促的电话铃划破了周末宁静的夜晚,科里收治了一位危重病人,情况复杂,正在抢救……没顾得上穿袜子,套了只鞋就往外跑,一口气跑到病房,诊断病情、安排手术,直到进了手术间,大家才发现,苏鸿熙是光着一只脚进来的。术后,同事们调侃道:“苏主任,您今天可当了回‘赤脚医生’。”而他,更是诙谐,说道:“不对,是‘半个赤脚医生’。”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有一句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这就是苏鸿熙,因为大爱无垠,所以大医精深。
三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走在干休所院内,或许就在某一扇窗户后,两位白发苍苍的异国夫妻坐在阳台上,映衬着冬日的余晖,平静而温暖。
苏锦(Jane),一位从小受美国传统教育长大的姑娘,几乎对当时的中国一无所知,也无法想象那远在东方的古老国度是多么贫瘠,她甚至不敢去想在美国看来最简单最基础的生活设施,在数以亿计的中国人脑海中还是一个梦。可是,她,却无法使自己抗拒这个勤奋智慧的中国男人;她,愿意和他一起走。她给自己取名“锦”,意为“锦绣中华”。五个月后,她跟着他飘洋过海,踏上了中国国土。
五十年代的西北,许多土生土长的北方干部都无法适应黄土高原的困苦和寂寞,但苏鸿熙和苏锦,却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他们,几乎一无所有,一张破旧的单人床,就是夫妻俩的栖身之地。
于一个女人而言,她爱他,便是全部。苏锦选择这条路的理由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因为她爱自己的丈夫。爱丈夫,同样也应该爱他的家人,爱他的祖国。
三年困难时期,让人始料未及。从海外归来的苏鸿熙夫妇成了农村老家亲人们眼中的“救星”。夫妇俩把年迈的母亲从徐州乡下接来,年逾古稀的老人,一身污垢、一头虱子……洗头、捉虱子、剪指甲、洗脚,国籍不同,语言不通,但是这位洋媳妇儿和中国老太太的感情却如母女一般。紧接着,苏鸿熙的二姐也带着一个小孩儿投奔他们,一家五口人的口粮要供应八个人,而苏锦就把仅有的口粮让给操手术刀的丈夫和家里的老人小孩儿,她饿极了,才往嘴里填上一小块儿碎糖。
“Jane,haveyoueverregrettedto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一直很高兴,我要一辈子跟你就很高兴。”已是耄耋的苏锦用汉语这样回答。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姑娘如今已更像一位普通的中国老太太,她用一生演绎了一段“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动人故事。
“当年,许多有为的留学生没能回国,大多是因为太太拖了后腿。我这个美国妻子,不但支持我回国,还在事业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不能不说是我一生的荣幸。”多年前,苏鸿熙在一次归国老友聚会上不无自豪地说道。后来,他用那双操惯了手术刀的手,为自己的妻子写下了一首情深意长的诗:
携卿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忆昔巧相遇,月老配奇缘。
识我报国志,爱君美心田。
天涯比翼飞,共尝终身愿。
他国风俗异,娴心处泰然。
扶老兼携幼,慈母妻子贤。
助人多赤诚,诲人永不倦。
笑谈天伦乐,儿女身心健。
他无怨,是因为他将自己的赤诚之爱献给了生之育之的祖国;
她无悔,是因为她将自己的爱恋之情全部献给了可亲可信的丈夫;
他和她都无怨无悔,为了自己选定的路。
苏鸿熙,(.01-.07),医院心血管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年赴美国留学。曾任附属一院胸外科主任,医院胸外科主任。在心血管外科学领域有多项开拓性贡献,是我国心血管外科学开拓者之一。
年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
年1月生于江苏省铜山县。著名的心胸外科专家。博土生导师。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并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心肌保护概念的全面观点和系列防治方法,提出了人工心肺机的结构要求和体外循环前、中、后钾代谢规律及分段补钾方法。由于成绩突出,在全国医药卫生技术经验交流会上获得国务院奖状奖励。
年在国内首先成功地应用人造血管施行了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手术。最早阐明了心内直视手术并发颅内出血及血肿产生的机制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年《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辅助循环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作者)。
年主编《现代多发伤治疗学》等两部专著。参加撰写了《心血管外科进展》、《心血管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学》、(国际胸心外科学》等著作,发表论文80余篇。
年被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
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国际上体外循环的研究和应用经过了漫长的实验研究阶段,年美国安全应用于临床。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苏教授回国后,于当年5月在国内首次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动物实验,年6月在中国首次成功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术。在国内首先在动物实验发现高浓度钾盐对心肌的损害,避免了临床应用的严重后果.在国内首先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颅内出血和血肿致死性并发症的产生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防治方案,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探索了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术后钾的代谢规律,有很好的临床参考价值,对辅助循环进行了一系列前沿性动物实验研究,丰富了该专题的理论基础,先后主编了《现代多发伤治疗学》与《重症监护学》。
在担任学会工作期间,先后负责组织了三次大型国际胸心血管外科和体外循环学术会议,进行了广泛学术交流,既学到了国外先进经验,又打开了国际交流渠道,且为中、青年出国学习架好了桥梁,先后被中国当代名人录、英国剑桥和美国传记中心纳入其传记,后者并授与《有卓越贡献证书》。
大德之人必得其寿:记百岁老军医牟善初
老军医牟善初岁去世
牟老您一路走好!
岁老军医叶惠方:一生都在馈赠
百岁女军医周继林:百度只有字介绍,但她的故事二百万字也写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