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老街,一段历史,几代徐州人的记忆
时光冲刷下的街巷
总是藏有许多故事
统一街、美人巷、大同街、王陵路
文亭街、苏堤路、更新巷……
这些熟悉的街道名称背后
都有着一段段悠久动人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一下吧
统一街与美仁巷
相传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他传令百官,动员百姓,一面破土修建王宫,一面把分散的零星集市连成一条长街。因为这条长街从南到北贯穿全城,所以叫做“统一街”。又因为它是彭城最早形成的长街,对城市的美化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又有“自古彭城一条街”之说。
位于统一街西边的“美人巷”,相传是由虞姬在此居住得名,长约五、六十米,南接中枢街,北通淮海路,是闹市中的一条幽静的小巷。后人把美人巷改成美仁巷,突出一个“仁”字,寄寓着对虞姬人格魅力的敬仰。如今,美仁东巷早已拆除,荡然无存,而美仁西巷亦堵成了死胡同。
大同街
大同街真正的兴起是在年后,从史料中看,大同街开始承担商业使命的时期可以追溯到黄河改道时期,大约是清咸丰年间。不过一直到民国初年,大同街上不过只有十几家简陋小店。
时至今日,白天,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道两旁的霓虹灯闪耀着五彩光芒。有的商店更播放着留声机唱片,以广招徕,颇有上海南京路的情调。走在这条街上,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王陵路
王陵是西汉时期刘邦的有功之臣。当时的西楚项羽意欲王陵叛离刘邦,以便瓦解汉军。将王陵之母抓至楚营,要她写信叫王陵弃汉归楚,王陵母引剑自刎,以断其子思母之念。刘邦打败项羽后,王陵回到彭城,跪行两里多路来到母亲墓前痛哭不止。后人为了纪念王陵母威武不屈的精神,特为其建墓(其墓在今燕子楼公园北门内),以昭千秋,并把王陵跪行的这条路取名为王陵路。
现在的王陵路东至中山南路,西至永安广场。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把王陵路改为育红街。年整顿路名,恢复其原名王陵路。
丰储街
这条街是昔日粮行集中之地,最盛时期的30年代初多达30余家。近处东南方的农民多以驴驮或人力肩挑粮食来此出售。睢宁、灵璧、泗洪、泗县的广大农村所产的粮食,均小船装载,沿濉河转奎河而上,运至这些粮行里来待售。
当年只要走进这条街,随时都可听到抑扬顿挫的粮食过称报数声,其调颇为悦耳。北伐胜利后整顿街名时,给它取名丰储街含有“粮丰储满”的祝愿。
中枢街
中枢街西起立德路,东至彭城路。它的西段原来是石牌坊街。因为街上有一座石头建筑的贞洁牌坊而得名。这是当年徐州城内唯一的一座过街牌坊。这条街的东段,旧时原有一个徐州府衙的派出机构,人们叫它二府,因此得名二府街(现已消失)。
民国初年有进步人士梁中枢,原为铜山县教育局长。他认为连年军阀混战,人民限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挽救危难局势,非振兴教育不可,于是弃官不做,便在现中枢街中山路口原清节堂(清代少年丧夫,无有依靠者得入清节堂,可供吃住之所)内办学。校名为铜山县第一高等小学(据说此校原设云龙书院),自己所得工资亦捐助学校做经费。他日夜操劳,成绩卓著,后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学校门前的街定名中枢街。
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改为大同西街。年整顿地名时,决定恢复原名。
少华街
少华街东起中山北路,西至立达路。因为这条街上曾经有个县衙门,所以原来叫县署街。民国初年为纪念王少华而改名为少华街。十年动乱中曾被改名为向阳一街。年地名普查后仍叫少华街。
王少华是徐州人,他是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以后他曾在文庙召集各界代表开会,商讨徐州的独立问题,决定成立徐州军政府。不久,张勋在南京被革命军战败回到徐州,军政府宣告解散。年2月7日,革命党人活动张勋所属的江防军起义,张勋逃到柳泉。有一天,张勋部下有一个小军官带了几十个辫子兵找王少华要草料和牛车。王少华不愿意打扰百姓,说他刚刚代理民政长没有几天,不能筹办,辫子兵大吵大闹,气势汹汹。王少华见这伙人蛮不讲理,就走到后面跳楼自杀。后人为纪念王少华,而将街名命名为“少华街”,又将斗姥宫改建成王少华烈士纪念堂(故址为今少华街小学)。
博爱街
现在的博爱街,是欧洲商城建成后,整体南移的。原先的博爱街,基本上成一不等边的直角形,它的短边是南北走向,南起杨家路,北止精忠巷口。早年这一带叫"驴市",但不是卖驴的地方,而是赶脚驴(以驴代步)的集散处。
博爱街在文化大革命期中,曾被改名幸福街,所以现在街上及其附近尚有好几家商店及加工厂用的是“幸福”之名。年整顿地名时,根据群众意见,街名恢复为“博爱”。欧洲商城开工建设时,博爱街在折迁范围内,为保留“博爱”地名,将商城建成后南面的一条街整体移植了这一古老而有历史意义的地名。
文亭街
文亭街东起中山南路,西中枢南街。东面原来到彭城路,现在从中山南路到彭城路这一段叫青年路。因为过去街当中有一个道衙门,所以文亭街原来叫道署街。在道衙门西面有一个向南又向北拐的弯路,所以西面又叫做道署后街。
辛亥革命以后,道衙门没有了,而在现在的中山路口有个“一文亭”,于是改名为文亭街和文亭后街。现在统称文亭街。
苏堤路
现在的苏堤路是从前防洪的苏堤。但最早的苏堤并不在这里。其历史要从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元前年)谈起。
那年秋天黄河由澶渊(现河南濮阳附近)决口,大水严重威胁徐州。这时刚到任不久的徐州知州苏轼率领军民“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即东南隅一带)修筑了一条大堤,终于截住了洪水。人们为了纪念苏轼的业绩,便把它叫做“苏堤”。后来大堤移至云龙山下。据志书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自黄茅岗至西关栅栏门(今段庄一带)筑一长堤,名为“苏堤”,乾隆三十二年加固并增筑涵洞一座,用以宣泄石狗湖(现名云龙湖)水达于奎河。这一长堤,就是现在苏堤路的苏堤。
旧时这条长期伏卧杂草、芦苇丛中经历了漫长岁月的长堤而今经过休整,已变成宽阔平坦的公路。从黄茅岗至淮海西路口叫苏堤南路,以北直至黄河南岸叫苏堤北路,已成为市区的主要交通干道。
老街的魅力就在于它承载着曾经的种种过往,
也许是巷尾那位卖汤面的老爷爷,
也许是夕阳照在路牙石的一抹余晖,
或者一块青石板,一只路过的流浪猫,
都能让你想起好多旧时光,
去走走吧,听一听她们的故事!
还没看过瘾?
想看更多徐州搞笑视频
长按并识别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里好头部白癜风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