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病是我省小麦上极为重要的生物灾害,近年来在我省连续暴发流行,已成为稳定小麦生产的最大制约因素。据3月30日全省植保系统网络会商及4月1日专家会商,预计今年我省小麦穗期赤霉病将呈大流行趋势。近日,省农委发布了《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与防治技术意见》,希望各地务必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宣传发动和服务指导,全力打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控攻坚战,努力将危害损失降至最低。
1
发生趋势分析
根据小麦品种布局、生育进程、赤霉病菌菌源基数和天气趋势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风险非常高,发生形势非常严峻。主要预报依据:一是小麦苗情差、生育进程差异大。受去年秋播期间连阴雨天气影响,全省小麦主体播期持续时间长达3个多月,稻茬麦主体播期在12月份,较常年迟1个多月,晚播比例高达60.9%,是近年来适期播种比例最低的一年,苗情也是近年最差的一年;开春后苗情虽然有所转化,但总体上仍然较差。受主体播期持续时间长等因素影响,目前各地小麦生育期差异也是近年最大的一年;全省小麦自南向北抽穗扬花期将从4月中旬持续至5月上旬,扬花期持续时间将超过30天;从同一地区、同一品种来看,小麦生育期也极不整齐,甚至同一田块小麦扬花期相差也将达7天左右。苗情差,抗逆性弱,生育期差异大,都显著增加了赤霉病菌的侵染发病几率。二是气候条件适宜。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份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1℃,降雨量较常年偏多0~2成,全省将出现3个过程性降雨天气,分别是4月上旬中期至4月中旬前期、4月中旬中后期,以及4月下旬前中期,其中4月中下旬的过程性降雨与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十分适宜病菌侵染危害。三是田间菌源量充足。受秸秆还田,稻麦、玉麦连作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田间菌源量不断累积,远远超过赤霉病大流行所需的菌源条件。据3月下旬各地赤霉病菌菌源调查,田间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大多在1~6%,高的超过20%,并且单个稻桩菌源数量也显著高于常年,为赤霉病大流行提供了充足的菌源。3月下旬,宜兴、铜山等地调查,子囊孢子成熟度指数25~52,其发育进度也与小麦生育进程较为吻合。四是主栽品种赤霉病抗性弱。小麦主栽品种抗病性较上年基本没有变化,抗性普遍较弱,感病品种种植比例超过60%,烟农19、郑麦、济麦22、矮抗58等高感品种在沿淮、淮北、沿海等主产区种植比例超过80%。
2
防治技术意见
小麦赤霉病防控成败事关小麦品质安全、产量安全和农民增收。面对今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严峻形势,各地务必要做好监测预警,强化技术指导,坚持科学防控,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全力打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
当前,赤霉病的流行与否,关键影响因素是易感病的扬花期是否遇到高温高湿阴雨天气。因此,准确把握小麦生育进程及其天气趋势十分重要。各地要加强与栽培机构合作,积极开展小麦生育期调查分析,扩大调查范围,及时掌握不同地区、不同田块、不同品种的小麦抽穗扬花时期,为分类指导提供依据;要强化与气象部门联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