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从ldquo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浙江治水战线砥砺奋进、顽强拼搏,凭借敢闯敢干、不怕吃苦,求真务实、奋斗图强的精神,始终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之路,水环境日益改善,水生态逐步修复,水空间持续拓展。一部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在浙江大地上持续书写;一幅幅绿水青山的画卷,在浙江大地上徐徐展开。

一部龙游治水的奋斗史

正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

浙江治水与水利发展的历史缩影

旧社会遗留破烂摊子

龙游位于钱塘江中上游,衢江、灵山港穿境而过,到解放前夕,全县留有的水利设施都极为简陋。据民国《龙游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全县只有大小水塘处,内河17处。堰坝条,共灌田12.8万亩,提水工具也只有木制大小水车余部,堤防设施仅有衢江下游清末民初与汤溪县联合兴建的一座10华里长的张峰墈,以及城区灵山港左岸断断续续的一些护堤,其余沿江地段基本无江堤护岸。年日寇入侵,机电设备被毁停办,城市居民饮水,一靠水井,二靠灵山港还可饮用的清水,由挑水谋生的专业挑水脚夫按时挨家挨户送水,农村则主要靠水塘及江河,水井、山溪,用水十分溃泛,更谈不上安全用水。

龙游县东阁桥爆拆

龙游灵山江旧景

龙游灵山江老照片

过去有“穷北乡,富南乡”的说法,北乡“穷”就是生活来源全靠田,龙北地区田多,大小水塘相对较多,但大多为“靠天塘”,降雨一少,死水一塘,田地常因缺水受旱而欠收。中部地区,江岸平原,环境基础虽然较好,但因沿江两岸防洪工程缺失,洪灾旱灾频发。据史料统计,年到年7年中有4年遭受洪水,3年遭受旱灾,所有作物被晒死,饿殍载道,洪涝无防御,干旱无浇灌。再说水产渔业,龙游境内江河纵横,小溪流众多,光照充足,具有渔业生产的良好条件,但旧时龙游只有以船为家,依水为命的渔民,主要靠江河天然鱼资源为生,作业方式原始,工具落后,产量极低,年产鱼量只吨左右,没有条件开发产业化。

听天由命,靠天安排,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前龙游的治水旧貌。

新中国铸就辉煌巨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视水利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治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到年,全县共建成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座,山塘、田间塘、村边塘处;电灌机埠处,装机台,计千瓦;建成跨县市大型引水灌溉工程2处;水电站55座,装机千瓦;修筑新老堰坝处,防洪堤及护岸工程93.3公里。全县蓄、引、提总水量4.04亿立方米,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8.49万亩,基本上达到旱涝保收。

龙游第一座中型水库—社阳水库建设(民工手推车)

龙游第一座中型水库—社阳水库建设(滚筒碾压土)

龙游第一座中型水库—社阳水库建设(拉木夯)

年—年,龙游县治水工作的发展历程跨过了三个阶段:

一、起步

年—年,龙游治水项目建设开始恢复和起步。头二年,以修复原有水塘、水堰为主,较大规模改建整修鸡鸣堰、姜席堰等古老引水工程,同时兴建了一批小型堰坝和丘陵山塘,水利面貌开始改观。农业合作化后,开始建设小型为主的水利工程。年2月,湖镇乡邵家村仅用三个月时间,建成了第一座小型水库西塘边水库。同年4月,下库乡包家村兴建了三爪垅小型水库。两处水库的建成,为当时龙游治水树立了典型,摸索了经验,年冬开始,全县掀起了建设小型水库热潮,兴建了洪畈水库等3座水库。

龙游县横山镇龙门桥渡槽爆拆

年冬,县委贯彻洪旱歉治的方针,“发出三级书记(县区乡)上战场,万民齐夺社阳港的号召”,调动全县农工商学兵及县城民居近万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精神,动工兴建第一座中型水库———社阳水库。

龙游詹家镇段乌引渠道

—年,在经历了非常时期后,龙游水利基础建设继续进入大干发展期。年铜山源大型水库复工,从枢纽工程到龙北东总干汇建设持续大干10年,投劳力1万工。建成后每年为龙北提供万立方米水量,缓解了缺水之患。这一发展时期,虽然进度较快,成效明显,但所建防洪工程标准不高,只能抵御一般洪灾。年6月,龙游境内遭受大洪水袭击,是年冬以衢江、灵山港河流为重点,组织了规模较大的防洪工程建设,衢江建修护岸堤防7.2公里,灵山港在13处低洼易淹地段修复加固和延伸了10.2公里。

—年,龙游水利进入建设调整、巩固、加强管理及水利配套建设时期。水利工程集中主要力量对10座小型以上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提高防洪能力,保证骨干水库安全运行。年铜山源水库对10万亩农田灌溉推行“按田分水,照方计费”的科学用水管理方法并做好小型水库配套建设,防止近水楼台先得月,提高了工程效益。到年,龙游县被列为全省十个重点产粮区之一,国家连续五年在财力上优先扶持水利建设。

二、迈进

—年,龙游县迎来了水利建设和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时值国家小康建设之初,国家对推动涉水项目建设发展尤为重视。

龙游小溪摊水电站

年10月,乌溪江引水工程开工建设,龙游县委发扬当年大干社阳、铜山源大协作精神,组织近三万多民工靠肩挑手挖,历时4年奋战,完成境内26.3公里长的引水总渠建设,其中开挖明渠16.7公里,开凿大型隧洞12处,长8.公里,建大型渡槽、倒虹吸7座,长1.47公里。

年7月1日和年7月4日,衢江、灵山港等流域4年内发生两次仅次于年的特大洪水,两岸村庄不少民房被毁,土地被冲。年省政府出台了《钱塘江中上游标准江堤建设规划》,龙游县抓住机遇,经过近10余年的奋斗,衢江、灵山港沿江两岸续修加固和新建了防洪堤坝约余公里,防御洪水标准达20年一遇,县城堤防达50年一遇。同时,对罗家溪、社阳溪、塔石溪等支流进行小流域治理,清除了行洪障碍,砌筑了护岸,对乌引工程、铜山源、社阳水库灌区渠系进行了加固配套。

龙游县沐尘水库

年,龙游从洪畈水库引入饮用水流,为龙游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又在衢江中下游小溪滩投资3.25亿元,开始建设了集航运、发电、行洪于一身的小溪滩水利枢纽工程。年,冬灵山港上游集发电、防洪、供水、灌溉于一身的沐尘大型水库开工建设,龙游治水项目建设事业实现了质的突破。

三、跨越

年至今,是龙游治水史上飞跃发展的10年。衢江、灵山港两岸宏伟壮观的防洪大堤;横卧衢江之上气势恢弘的红船头电站、小溪滩电站;经倾聚全县10余年之力的沐尘水库,即将全面竣工进行始蓄水运行的高坪桥水库……一座座水利工程拔地而起,彻底改善城乡人民饮水条件。

高坪桥水库效果图

龙游高坪桥水库建设现场

龙游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集美模式”

龙游县践行“两山理论”,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号召,项目建设和涉水环境保护齐头并进。年在全省率先启动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工作,首创“开启模式”。年,探索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集美模式”、“贺田模式”、“洁水养殖模式”等系列治水护水机制和做法,荣获全省首批“五水共治”大禹鼎。年成功创建省“清三河”达标县。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场会、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会等多个国家级会议在龙召开并介绍推广龙游经验做法;年姜席堰入选世界灌排工程名录;龙游县衢江、灵山江水质常年保持II类水标准,五年三夺大禹鼎。

“沼-电-肥”联产的“开启模式”

龙游治水七十年来,水库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星罗棋布遍及丘地山区,从简易的土渠到衬砌完整、建筑分水设施齐全、具有节水环保作用的现代灌溉网络;铜山源、乌引南北两大引水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防洪堤坝全线治理形成较完整闭合圈;饮水工程从县城走向农村千家万户。龙游治水工作实现了从农业命脉,到工业、城市景观又到整个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发展和跨越。

农村垃圾分类“贺田模式”

水鱼共生的“龙和模式”

姜席堰申遗成功

处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垭口,回望过去,是硕果累累,令人陶醉;展望未来,是蓝图绘就,笃定前行。担当作为、砥砺奋进,浙江治水战线将继续坚毅执着地深化“五水共治”,在打造“美丽浙江”的征途上续写崭新篇章。

来源:今日龙游、龙游治水

编辑:吴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wrxms/10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