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萨拉齐在台湾的萨拉齐人

近代中国自天朝上国的美梦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惊醒后,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走怎样的道路才能强国富民?一批批的中国人在孜孜探索。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护国护法,图强自立的道路坎坷曲折。

从20世纪20年代起,孙中山不断完善自己的政治理论,并改组国民党,创建军队,准备在政治、军事上统一全国。年孙中山去世,次年蒋介石秉承总理遗训,誓师北伐,一路披靡。国民党终于年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孙中山离世前曾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但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大批国民党人,认为苏俄的道路不适合中国,中国应该走英美国家的路线。他们认为共产党煽动阶级斗争危险至极,须屠杀镇压。但中国毕竟是穷人多,共产党又专从穷人处着想,因此国民党“剿匪”越剿越多。国共两党究竟谁能救中国?自清末洋务救国以来,中国图强的道路终于清晰起来,国人只需二选一即可,是国?还是共?

当年这样地抉择也摆在了萨县人的面前。老萨县就是中国的缩影,老萨县的精英们在国共两个阵营里都有。河子村的王家认定共产党能救中国,全家都跟着共产党走。因为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王家五顷水地、三套马车、前后两个大院都丢了,三个弟兄老大牺牲、老三失踪、老二领着游击队枪林弹雨里奔波,当家的老太太顶着丧子之痛,以一双小脚跟着部队转山头。王家遭受了这些苦难,全家老小没一句怨言,这都是信仰的力量。

老萨县的精英们也有对三民主义、对国民党充满信仰者。国民党撤离大陆前,这些人士离乡背井追随“党国”远赴台湾。赴台的萨县籍人士,也有纯粹的学者,无所谓主义之争,只因个人立场不同而离乡远去。据年出版的《土默特右旗志》记载,年代在台湾的萨县籍人士共有85人。这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人士,我们逐一介绍如下。

陈国英(字俊卿,—)

我印象中陈国英是大岱的老家,大岱当年是萨县五区(最东面的一个区)的大村。陈国英自小家境殷实,少时在归绥 中学读书时,深受校长王屏章(同盟会会员)影响,萌发革命志向。年在北京中国大学政治系读书期间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党前身)。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同年抱病北上商讨国是。当时孙中山病情已十分严重,很少见客,但仍特许会见陈国英与同行的蒙古同志。当时国民党势力南强北弱,故孙中山很重视蒙边一带党务,病中指派陈国英与韩麟符(韩为乌兰夫、吉雅泰等入党发展人)为绥远党务宣传员。年孙中山在北京去世,陈国英参加了治丧典礼。陈国英据说与中共北方区负责人李大钊有交往。年李大钊被捕时,他正好前往李大钊住处。陈国英事先不知情况,一推院门见李家乱糟糟的,再看奉军士兵荷枪实弹满脸杀气。他知道大事不好,灵机一动,便用萨县方言大骂:“灰你妈屄的,短下老子的钱不还,操你个祖宗的……”边骂边往外走。奉军士兵见他骂骂咧咧,真以为是讨债的就没有理睬。由于张作霖在北京大肆搜捕国共两党人士,陈国英便于这一年潜返归绥。

年,国民党中央委派陈国英为绥远省党部执行委员。这一年陈国英组织了“绥远国民党清党委员会”,“铲除”绥远境内的共产党势力。

年,陈国英任国民党绥远省党部整理委员、宣传部长、民国日报社社长。年,在绥远地区筹办乡保卫团。

陈国英因为是国民党内的老资格,所以在绥远省容不得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地位。年陈国英因与潘秀仁、赵允义政见相左,终至水火不容,陈便率曲步霄枪击潘秀仁。所幸潘秀仁只受了些轻伤,陈国英因此坐牢。陈国英强势的性格,可能与他的成长地有关。

年10月,绥远大部沦陷。陈国英将萨县境内各乡保卫团组建为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 路,自己任总指挥,与日军周旋。

年起,陈国英历任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专员、西北特派员,成为中统在绥远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特务首脑。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在大陆一溃再溃,陈国英试图网罗绥远旧部和我解放军开展游击战争,终为形势不许。年陈国英携妻及子女由四川抵台,初期借宿台北同安街刘桂的寓所,不久迁到南昌路,后在台北木栅购置平房一栋。陈国英赴台时就是国民党绥远省党部负责人,到台湾后的年至年间,一直担任国民党内政部调查统计局专门委员及设计委员。退休后仍受聘于该局顾问。夫人丁淑蓉任监察院监察委员。

陈国英等绥远人士滞台后,大家偏安孤岛,举目无亲,乡情乡谊取代了冲突。每年的同乡会上,乡亲们其乐融融,亲如一家,长者思情绵绵,历数家乡旧事;幼者洗耳恭听,百般相慰。入台很长一段时间,潘秀仁父子生计维艰,陈国英见状慷慨出资,前隙尽泯。

陈国英留在绥远的亲属中,有七人在“文革”中受害致死。“文革”结束后,政府委任他的一个侄儿为政协委员。这个侄儿说:“如果是因为陈国英的缘故而任我这个职务,我拒不接受”。

在台湾的绥远籍人士合影,前排左三佩戴眼镜者为陈国英

祁志厚(字定远,~)

祁志厚是萨县苏波盖村人。苏波盖是萨县历史较为久远的村镇,早在明朝这里就是土默特部有名的板升之一。清代的萨拉齐厅下辖两个商业重镇,东为苏波盖、西为包头。苏波盖国共两党人士都有,国民党里有祁志厚这样的名流,共产党里有自治区老一辈革命家克力更。

祁志厚父亲祁广源是今土左旗什尼板申村人,15岁上到苏波盖村的粮店当学徒。由于精明强干,二十余岁即升任首席掌柜,后经营期货生意,资产暴发,顿成苏波盖村首富。祁志厚出生时,父亲已是38岁,中年得子,倍加爱护。当时萨县崇文之风甚炽,凡子弟读书深造及从事较高公职家庭,在地方上均享有优越地位。苏波盖村刘、尹两大望族,就因户下读书人多而备受相邻称道。祁广源矢志培养儿子读书求学。

祁志厚幼年在村中刘增荣先生私塾启蒙。年入萨县牛桥街小学,年入归绥 中学,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年毕业。大学毕业,祁志厚本欲继续深造,时任绥远都统马福祥诚邀他回母校归绥 中学担任校长,整顿校风,待三年之后再行深造。祁志厚盛情难却,回乡任职,三年后赴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

祁志厚读书期间即服膺三民主义,出国前由张继(国民党元老)、林伯渠(共产党元老)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年取得哥大硕士学位后,转道赴法国巴黎出任国民党驻法总支部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年回国参加北伐,并由阎锡山推荐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太原分会委员。年回绥远担任教育厅厅长,祁志厚担任教育厅长期间,潘秀仁、白映星、陈志仁、陈国英等绥远名士为其僚属。

民国十八年(年),绥远大旱,饥民遍野,土匪蜂起。当时绥远省政府主席李培基赈灾不力,骑二师师长郭凤山剿匪敷衍,祁志厚欲电报阎锡山,解除两人职务。这时祁志厚的一位老师哭着对他说:“你们萨县人一直反抗省政府,结果王屏章、侯宪章、刘汇文均被枪决,你还要重蹈他们覆辙吗?”祁志厚答曰:“电报一定要发”。结果阎锡山收到电报后,将李、郭二人撤职,改派徐永昌主持绥远省政、王靖国、赵承绶负责剿匪,绥远局面始有改善。

民国十八年大旱时,萨拉齐士绅丁绍先频频往归绥拜访同乡祁志厚,要求祁出面协调各方开凿民生渠。祁志厚亲赴天津,向华洋义振会负责人张元善请得一百八十万银元,用以开凿民生渠,以工代赈,解救饥民。这件事,以往史书不提祁志厚之功劳,不知何故。

年4月,阎锡山在萨拉齐县创办新农试验场,祁志厚入资参与开发。

年,阎锡山将祁志厚邀至太原,对他说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届时山西武力无暇顾及绥远,我给你三万条枪,你回绥远自行组织武力自卫。这件事遭致傅作义不满而作罢。

祁志厚在大陆时两度担任国民党立法委员,抗战胜利后曾发动议员提请国民党中央定都北京。蒋介石因根基在江浙一带,故坚持定都南京,并对祁志厚说:“如定都北平,你们去,我不去”。祁志厚当面顶撞道:“那是两回事”。

祁志厚曾娶过两房夫人。20岁时,父母给他娶了一位农家闺秀(杨氏),生二男一女。他虽然官至厅长,但不纳妾,妻子一直在苏波盖村敬孝公婆。年,妻子染病身亡,他在重庆当差,因日本人控制邮电,未知妻亡之情。日军投降后,他才将3个孩子接到身边。以后又续娶了夫人吴子我。

祁志厚生性幽默。有一次绥远同乡在他家聚会,夫人吴子我席间取笑道:“你们绥远没有人才”,祁志厚意态悠闲的答道:“只有一个人才,还被你霸占了”。

祁志厚棋艺高超。八岁时苏波盖村刘老三教他象棋,翌日对弈,刘氏败归。大学时曾获北京各大学象棋联赛 。梁实秋在《北碚旧游》中说“立法委员祁志厚先生技高一筹(指围棋),祁绥远人,人皆称之为‘蒙古人’,乡音甚重,不事修饰,而饶有见识,迥异庸流。”

祁志厚对穷人尤为同情。谁若有困难借钱,他只要口袋里有钱,数都不数,一把掏尽付而捐之。如陪祁志厚出门逛街,一定要装几个零钱,不替他打发叫花子,他便说你看不起穷人。祁志厚不但不爱钱,也从不沾染生活中的不良嗜好。他爱吃莜面煮山药,冬夏常穿一身蓝衣。

年,祁志厚夫妇携女祁登荃、子祁登文一并赴台。祁为立法委员,待遇较优,夫人吴子我任职教育部。赴台后,一家暂住台湾黄朝琴借给的房屋(祁与黄为旧识),后迁铜山街。夫人吴子我出任彰化女中校长后,一家又迁彰化居住,后吴子我调教育部任督学,一家又迁往台北罗斯福路。   祁志厚赴台后,目睹国民党立法院混乱情景,很少出席会议,淡出政坛,常去台北新公园弈园围棋社下棋。年病逝于台北,享年80岁。

祁志厚

侯璠(字子奂,—)

候璠是当代中国教育界的杰出人士。他年出生于萨县双龙镇一个巨富人家,青年时期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年出任绥远省立 中学校长(现呼和浩特市 中学)。年赴美国留学深造,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乔治亚大学博士学位。年完成学业后,婉拒落籍美国,毅然回国,执教于国立中山大学。抗战胜利后,他历任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年赴台湾。   在台湾,侯璠历任国民党教育委员、教育部编纂、台湾国防部军官外语学校教授等。他在教学之余发表的一系列论文,至今仍为海内外教育界所瞩目。   侯璠德高望重、资历深厚、才华出众,每逢国际教育会议,台湾方面多请他代表出席。据说,有次没有到会,尼克松还专门点名请其出席。

侯璠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握手合影 

年,蒋介石眷顾诸多名流学者之贤劳,曾邀宴他与胡适等于官邸餐叙,颇多赞许关切之语。   侯璠15岁时由父母包办,在家乡与黑沙图李氏名门望族出身的17岁小脚女子李银登结为夫妻,生有4子,他们在家乡或务农或教书。由于受父亲的影响,全家在“文革”中吃尽苦头。

年,侯璠从美国留学回到北京,又与骆冰女士结婚,生两女一男,长女微月、儿子桂平、儿媳黄美月均为美籍华人,微月留学美国,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曾任美国南加州中国大专校友联合会副会长;儿子、儿媳分别为美国南加州台湾师大校友会会长和台湾亿泰集团执行董事;次女飞月为日籍华人,留学法国,获巴黎艺术学院硕士学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 画家。按照侯璠的教导,即便在台湾,子女们也一直称呼父亲为“大大”,这是萨县人对父亲的称呼。 

在台湾的萨县籍人士常常忆及旧事、思念家乡。侯璠曾有《清平乐·庚戌除夕》一词抒发思乡之情:“天寒岁暮,细雨飘轻雾,惹动离情口难住,频问哪寻归路。亲朋散走他乡,田园久已靡荒,爆竹又催新岁,归舟何日成航?”

年,侯璠离世。年4月,侯璠骨灰由其在海外子女陪护,从台北飞抵呼和浩特,然后运往土右旗双龙镇,与在那里长眠地下多年的元配夫人李银登合葬。(以上节选自岳志东回忆侯璠文章,岳志东亦为双龙人,内蒙古大学教授、书法家)。

侯璠(左一)与胡适等合影

董树藩(字建屏,-)

董树藩是萨县沙图沟村人。沙图沟,蒙古语“沙特音高勒”,汉译为“梯状的山沟”。董家是沙图沟、美岱召一带的大户,清雍正十二年(年)祖上由山西代州赵村来此落脚,繁衍至今已近年。土右旗闻名远近的金杏就是由董家从山西带来的品种进化而来。

董树藩祖辈在沙图沟务农植果为业。父亲董湖,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毕业,任萨县大东街小学校长三十余年。母亲刘氏抚育树铮、树娥、树藩、树鑫、树荃子女五人,其中董树荃曾任土右旗政协常委。

董树藩幼入私塾,继考入萨县县立小学及伊盟中学。抗战末期,蒋介石发起“十万青年十万军”之号召,董树藩应召参加青年军。年,17岁时随青年军师赴台,赴台后随即考入国民党在台湾设立的陆军军官学校。董树藩在陆军军官学校内,无论是操场、寝室、饭堂、厕所,永远是手不释卷、即学即记。久之积劳成疾,因病奉令退役。退役后于年考入台湾中兴大学。大学二年级时参加退役官兵转任公务员特种考试,获优等;大学三年级时,又参加台湾公务员高等考试普通行政议事组,亦以优等考中。当时在台湾的绥远人士发现董树藩为可造之材,便由张遐民、李正乐等向国民党中央党部推荐,终被秘书处录用。年11月,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政策委员会干事,年升任为秘书处编审,年晋升专门委员。年升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考核纪律委员会专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兼职《中央月刊》总编辑、文物供应社社长。

董树藩在中央党部工作期间,考入中国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时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任职的章今默目睹董树藩青年才俊、学能兼优,遂请树藩为其女章晓容补习国文、经济学等课程。两人日久生情,在章今默夫妇督促下,由张遐民主婚,结为伉俪。董树藩的硕士毕业论文为《比较市政制度研究》,文中他将欧洲的市政组织与台湾相比较,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这篇论文反响很大,董树藩因此同时被中国文化大学、中兴大学、淡江大学聘为副教授。董树藩在大学执教期间,著有《美国市长议会制》、《文化的政治层面》等21种书籍,为台湾各界所推崇。

国民党在台湾仍旧保留着大陆时的行政建制,如蒙藏事务虽然稀少,但仍旧设立蒙藏委员会。年6月,董树藩任 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因偏据孤岛,远离蒙藏地区,故蒙藏事务局面很是尴尬,蒋纬国找他任前谈话时,董树藩表示“世上无难事,惟怕有心人”。他上任前为自己梳理了工作思路:

1.了解会内人事情况,以身作则,提高工作精神;

2.拜访蒙藏界之前辈人士,虚心听取他们的高见;

3.与中国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合作,研究大陆边疆现状及今后推进蒙藏工作的方针;

4.加强与散居海外之蒙藏同胞联系,推进蒙藏文化学习研究,增进世人对蒙藏地区与民族进一步的认识。

在这些思路的引导下,董树藩很快就找到工作的突破口。他提出“内地无边疆无以屏障,边疆无内地无以繁荣”的口号,确认现阶段蒙藏政务,既是行政业务,亦为高度性政治工作,推进之道首须让国人了解蒙藏,认识蒙藏,进而关怀蒙藏,重视蒙藏。而其具体做法,则为审度当前国家政治情势发展与需要,结合会社资源,透过文化、宗教、学术、心理以至经济等各个层面,采取系列性因应措施,以期发挥整体战斗力量,达成所望之目标与要求。

董树藩在蒙藏委员会任内短短一年九个月中,相继筹划“三民主义与蒙藏学术会议”、成立“蒙藏学术基金会”、“汉藏文化协进会”、“蒙古文化促进会”、“西藏大乘寺兴建委员会”。台湾的蒙藏工作原是冷门,自董树藩到任后,新闻节目接连报道蒙藏工作进展。他的女儿回忆道:“父亲自接掌蒙藏委员会以来,很少在家吃过午饭,都是自带饭盒,在会内与同事们一块聚餐,饭后在办公室休息数十分钟,即继续处理业务或主持会议。”因工作业绩突出,董树藩连获力行、实践、华厦、中兴、荣誉、自强、文艺七座奖章,成为国民党内遽起的新秀。

年3月6日,董树藩因积劳过度,以急性心肌梗塞救治无效病故,享年55岁。董树藩突然离世,让国民党高层痛惜不已。在台的绥远人士发出“国丧栋梁、乡丧英才”的悲号。很多人士推测,假若董树藩不是英年早逝,定能成长为国民党党魁之一。

董树藩

王士麟(—)

萨拉齐人,年赴台,台湾逢甲大学、静宜文理学院教授。王士麟的故乡情结很浓厚,他在台湾收集整理了《绥远文献》丛书,内中《绥远名人录》为他亲亲自编撰。王士麟上世纪90年代频繁回萨,并将自己出版的书籍签名赠送土右旗志史办。本文许多内容即摘自王士麟编纂的台版书籍。

王士麟赠给土右旗志史办的书籍

祁登荃(—)

祁志厚女,清华大学毕业。年南京政府“ 届国民大会”当选为“国大代表”。年到台湾,为台湾“国大代表”。

祁登文(—)

祁志厚独子,年生。年在阎锡山创办的“萨县新农试验场”内任拖拉机驾驶员,当时萨县仅此一台拖拉机,祁登文很是风光。祁登文胆子很大,据奇子祥(准旗西协理)回忆,抗战结束后,祁登文曾到党三尧找他合作,想以奇子祥手下的一千蒙古兵起事,在绥远境内干一番大事。祁登文后由台湾移居新加坡开办中药销售公司,任总经理。祁登文故乡情结也很重,上世纪90年代,他每年春夏之际飞抵呼和浩特市,秋冬离开。现在这位老人不知还在世否?

毋庸置疑,在台湾的萨拉齐人都是当时中国的精英。精英本来就是群众的一个对立面,所以他们的政治立场并不可取,尤其是反对代表广大工农利益的共产党,更是值得批判与斗争。但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些人,他们的优点,如陈国英革命、抗日之决心、祁志厚爱民正直的品格、侯璠为学任教之造诣、董树藩勤勉上进的态度与对民族工作的认识,都是值得同乡后辈们学习的。对待这些前辈,应持批判与学习的双重态度。

近年,在台湾的萨拉齐人几乎很少回乡探亲。有大陆生长经历的人多已作古,他们的后代乡情意识相对淡薄,在国民党内也鲜有出类拔萃者。假使在台湾的萨拉齐人能够精诚团结,像他们父辈那样头角峥嵘,定能为反对祖国分裂、发展两岸关系做出大的贡献。

来源:土右旗志史办//高景哲供稿

本期编辑:苗慧

投稿邮箱tyqwxb

.







































青少年白癜风援助平台
白癲风最有效治疗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wrxfc/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