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录
九龙头上,苍松翠柏,晴岚微醺,紫韵清幽;龙岗之阳,屋宇迭迭,绿草茵茵,书声琅琅。这里便是我的母校——河津中学。
身未动,心已至!
河津中学于我及莘莘学子,都是最向往、最温馨、最牵挂的地方,拥有永不褪色的魅力。心爱的校园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乃至每个师生的一唱一吟,一颦一笑,都散落在每个学子的记忆角落里:或醉心于一段刻骨铭心的校园往事;或怀揣一片苦苦求索的执着之情;或追逐同学少年的理想浪花……凡动情处都记忆犹新,念想绵绵。
我念想母校,质朴而韵味悠然。河津中学,民国九年(年)创立,属省教育厅津贴制中学,首任校长姚用中。最初校址是在河津老城东里许的“台头庙”里,民国三十五年(年)七月移至河津老城西北角的“城隍庙”。年9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改为“山西省立河津中学”,时任校长高知行。为拓展校园从西城墙根下钻一涵洞,辟出一块新校园。涵洞把校园一分为二为东校、西校。洞首之额独具匠心。东额为“别开生面”,寓意新社会、新学校、新师生、新校风、新气象;西额是“沟通西东”,则有新老校园一洞相连;国学、外语(解放后增设外语课)融通中西;历史、今天绵延不断之意。从东校穿洞拾级而上,会有骤然“柳暗花明”之感。映入你眼帘的是蓊蓊郁郁、高高耸立的柳树林,宛然一个大屏障,师生乐称“柳林屏”,这里成了师生晨诵晚练、课余散步小憩的好去处。
东校木制斗拱,飞檐翘角的牌楼式学校大门,琉璃屋脊,筒瓦包沟的庭院式教室,古木参天,古朴典雅、古色古香;西校园里,柳树成行,校舍排排。宽敞明亮的教室,宽阔平坦的操场,欢声笑语中的师生,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上下课依然是敲一口铜钟,浑厚的钟声,犹如“晨钟暮鼓”,调节着师生们的作息时序,春秋暗换,四季流转,生生不息。
晨曦中,清新的校园里蔚然成荫的柳树,柔枝曼舞间流溢出一股灵动的韵致和生命的气息,涤荡着同学们的心灵与梦想;暮色里,静谧的校园更显得妩媚——从教室窗洞里爬出的道道光束与满天繁星,连缀成一幅朴素而美丽的校园夜景,让人心旷神怡,宁静致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每个师生眼里,河津中学的自然景致与人文精神,一年四季都能升腾为一幅不同的画面,都能幻化成夺目的绮丽:春季好似一纸工笔写生,典雅细腻;夏季犹如一壁泼墨山水,宏阔大气;秋季恰似一幅水墨幽兰,德节高企;冬季俨然一卷写意风物,质朴天成。那时候,校园内虽无高楼大厦,但砖木结构的教室、宿舍、礼堂、厅阁,却朴素天成,韵味幽然。凝视着东校山门上内涵深邃的“西河桃李”题词,墨香四溢,淋漓含蓄,其中的韵味值得你慢慢发现、细细品味……
我念想母校,灵动而充满和谐。“最是书香能致远,春光作伴好读书”。河津中学,杏坛设教九十余载,化育桃李无数。上世纪60年代初的在校学生,虽然大的不过十六七(高中生),小的只有十三四(初中生),花季少年,天真烂漫。但他们不仅有“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谁主沉浮”的澎湃激情。更懂得珍惜时光,脚踏实地、埋头苦读,报效祖国的朴实道理。无论是百花争艳的春天,还是天高气爽的秋季;无论是暑气逼人的盛夏,还是寒气逼人的严冬,学校里到处都洋溢出学子们刻苦学习、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白天同学们凝神贯注听讲课,夜晚聚精会神做作业。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朗朗的读书声成为回荡在校园的天籁之音;刻苦自学的场景,编织成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所谓“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尤为可喜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代代传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没有偏废,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从不缺席,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老师带领同学们上北山老窑头煤矿拉炭,下南张村支援夏收割小麦,西奔禹门口野营军训,东赴“黄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同学们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磨炼意志,砥砺品格,获益匪浅。
节假日,学校的文体活动活跃非凡:三县(河津、稷山、万荣)四校中学生运动会获杯夺冠;自编自演的话剧、活报剧经常出演。金秋时节,校农场里红彤彤的苹果、桃子,黄灿灿的玉米、谷穗,瓜果丰熟,桂子飘香,丰硕的劳动成果让同学们喜在心间。每到周末,漫步于校园:操场上、教室外、礼堂内、图书馆……人气、人气、到处是拂面而来的人的气息、生命的气息、青春的气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们在轻松、活泼、明快、和谐的氛围里追逐青春的绚烂梦想……
我念想母校,肃穆而蕴藉人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乐莫大焉。我们这一代学生有福气,那时节的河津中学,群贤毕至,名师荟萃。有大师学者型的;有专家特长型的;有年余花甲,学养深厚,经验丰富的杏坛宿将;也有而立之年,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更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中流砥柱。他们安于三尺讲台,甘守一方净土,敬业爱岗,严谨笃学,埋头耕耘,育人为乐;他们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不求扬才露己,但求毓英培华。他们用自身高尚的品德和专精的素质,赢得了学生们的诚心敬意,正冠仰止。
踏进教室,聆听郭熙群、任尊伍、王德忠老师铿锵有力、洗炼精准的数理化解析;涵泳吉光三、谢殿斌、郝文喜老师旁征博引,追古论今的文学缕析;领略田世英、李邦权、陈修栋老师纵横捭阖,融贯中西的史地、外语剖析,大师们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信手拈来,逸趣横生。求知若渴的学子们如饮醇醪,如沐春风,醍醐灌顶,尽情享受,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苦雨孤灯下,数理化老师为我们批改作业,精筛密滤,严审细察,哪怕蛛丝马迹,也不轻易放行,其“细”也,实可谓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史地文老师为我们批改作业,由“一字”之差想到“八字”之错,由“今日”之误,看到“明”日之谬,及早提醒,防患未然。其“深”也,真可谓由表及里,入木三分。“用词要恰当、陈述要中肯、推理要缜密、演题要精细”的批语;含蓄的目光,严谨的教学,不失威严的谦谦仪态;飘逸洒脱的粉笔板书和钢笔批注,凝注着每位老师的心血与智慧,饱含着每位老师的心愿与期盼。
“待到桃李芬芳时,她在丛中笑。”纵观从河津中学走出来的学生,道德与学问并重,理想与实践统一。读书明理,求知探索,经世致用。无论是政坛耆宿,还是文坛骁将,无论是大师学者,还是商场精英,即便是普通的工人、农民,身上都闪耀着如美玉般的温润之光——质朴谦和,踏实苦干,不事张扬,不务虚名,勤勉自励,敬业乐群。他们大都能以强烈的使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每逢教师节、春节,甚或是哪位老师的寿诞之日,大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上百封慰问信、一大堆贺年片、祝寿辞。有科学家的祝贺、有工程师的问候、有工农商各界劳模的喜报,有保卫祖国边陲战士的功勋章。无疑这都是当年的学子们良好的祝愿。老师们无不感叹:芬芳桃李人间盛,慰我平生种树心。
一路走来,教我育我。每每师生相聚都会呈现:“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的“师情画意”。从别后,忆相逢,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尽的离别情......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作为“众星之北斗、群学之基石”的河津中学,百余年来,几经跋涉,筚路蓝缕,勤工俭学,持弦歌而不辍,于薪尽处火传,含英咀华,厚积薄发。欣逢盛世,河津中学定会青兰相继,人文日新,砥砺前行,续写华章。
“心近人未远,无处不系情”。天涯海角,母校念想的情愫淡淡的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