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善”的踪迹
在成功选到民俗学课之后,我便知道暑假我会有田野调查这一项作业。在认真研究了老师给我们的各种资料以及山西省传统古村落名录之后,我将运城市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定为了自己的调研场地。经过各种资料研究,我终于在年8月7日第一次到达了我的田野调查目的地——阎景村。
年8月7日,早上9点左右我到达了阎景村,可能由于当天是周末,村委会里并没有人在。问了问周围的老乡我才知道,大概10点工作人员才会陆陆续续上班,这会儿正是大家的吃饭时间。为了有一个准确的时间,我联系了村里的广播员。很幸运的是广播员说他大概30分钟就会来村委会。大约9点30的时候,我见到了这位热情的广播员。这位广播员先是向我展示了村里近些年获得的一些荣誉牌匾,并且向我们介绍了近些年新农村的建设情况以及新乡贤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情况。可是在问到一些比较久远的问题时,这位广播员表示不是很清楚,于是在他和村长以及村支书联系商量之后,我随广播员来到了一处古宅见到了村里德高望重的宁宝元老人。宁老人已经86岁高寿了,但是当说起村子里的一些情况时,记忆依旧十分清楚,语言逻辑也很清晰。
这一次的调研过程中,我详细地了解到了村子的悠久历史。在宁老人的家里,我不仅听了宁老人讲述的村子里的历史故事,还看到了宁老人在之前参加其他民俗调研时手绘的村子的古街道图。在采访完宁老人之后,我跟随他参观了村子里历史最为悠久的庙,即那座明代兴建的关帝庙。当提起村子里的陈旧往事时,老人满心满眼都是止不住的开心,可是宁老人也些许遗憾地对我说:“现在愿意听这些事情的年轻人还是少了,大家更愿意向外走,更愿意去往更大的城市,而不是留在这个小村子。即使是留下的人也很少有人还记得的那些过去的事情。”听到这里我也觉得有些惋惜,村子里的历史就这样过去了,大多数人在往前走的同时,早已经忘了回头看。
在结束了这一次的采访之后,我对这个充满了文化底蕴的村子充满了期待,由于时间关系,我和宁宝元老人约好第二天去参观村子里最为出名的一个景点——李家大院。虽然我家离此地只有几十公里,但是我还从未参观过这座以慈善闻名的大院。
年8月8日,我在阎景村开始了第二次田野调查。在吸取了昨天的经验之后,我在早上9点30左右到达了宁宝元老人的家中,再次前来的目的是为了更详细地了解阎景村的一些民俗现象以及背后的故事。
这一次宁宝元老人和我一同前往阎景村最为知名的景区——李家大院进行调研。宁宝元老人年轻时是村子里最为出名画功最为精湛的画家,主要负责村子里壁画、对联、棺椁等等的绘画和雕刻。正因为他画技精湛且文化水平较高,他参与了不少李家大院的修复重建工作。如今的宁宝元老人虽然年近九旬,但身子骨还是十分硬朗,而且一提起李家大院里最为出名的几位人物,他的记忆依旧十分清晰。从宁宝元老人家步行前往李家大院正门大约需要15分钟的路程,恰巧前一天下了一场雨,天气比较凉爽,所以15分钟的路程并不是辛苦。
当走进这座大院时,我看到了一条宽敞笔直的大路,两边整齐的排列着两列拴马桩,但这些拴马桩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桩子,而是每一个上面都雕有细致精美的花纹,此时我感到一股浓厚的富贵气息扑面而来。宁宝元老人和我说,其实这李家大院并不是只有一座院子,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大大小小的院子拼起来共同构成一座大院子。当时家主李文炳通过做长途运输货物生意发家致富之后,与二位兄弟合作后又分家,其二位弟弟李文阶、李文蔚开设了商号“敬信义”将家庭生意再次壮大。后由曾在英国留学的李氏第十五代后裔李子用接管家中大事。除了主院之外,家中兄弟四人一人拥有一座院落,每个人的院落各有不同。譬如李子用,由于其原先留学英国且妻子为英国人,所以他的二进四合院院子里的“哥特式”建筑充满了异域风情。李家非常注重教育,所以家中还开设有学堂,同时李家也信仰关公,家中设有关帝庙,现在的关帝庙内立有最大的关公铜像。在走进关帝庙的时候,宁保元老人骄傲地说这个房梁最中央的花样正是由他绘制。李家大院的后花园也十分独特,除了一座可以俯瞰整个村子的小山和亭子外,还有一个百狮洞,洞中有一百只形态各异的白石狮子,憨态可掬。
整个李家大院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它院子中西结合的风格以及徽派建筑的融入,而且在于它的浓厚的文化底蕴,由于李家是由生意发家致富,因此并没有出现地主压迫贫苦百姓的事件的发生,反而以善闻名。在整个李家大院里也可以看到很多与“善”有关的元素,除了著名的“百善墙”还有纪念当年大水李家自发发善粥的展馆,以及家中随处可见的楹联,都在传递着“善”文化。
在一小时之后,我与老人大致游览完整个李家大院。我的民俗田野调查也基本完成了。本次调研过程中我不仅仅了解许许多多的民俗现象,而且对于阎景村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毕竟只有不忘来路,才能更好地向前走。
作者简介
任园园,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