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工程院院士上新闻联播啦

某校友

你知道吗?母校的何院士上新闻联播啦!

真的么,真的么,我去瞅瞅!好东西要分享给校友啊!

小编

于是好久不看新闻联播的小编就开始了......

何继善

何继善,湖南省浏阳县人。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副主任,原中南工业大学校长。湖南省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勘察物理学家(SGE)协会终身会员。

人物特刊给地球号脉为国家找矿(逐梦英才)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

什么是地震?地球里有哪些宝?它们藏身何处?……5月3日,中南大学升华楼前坪,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院士(上图为野外找矿。资料照片),与20名小学生一道完成地震小实验,感受找矿的乐趣。步入“80”后的何院士,最大的愿望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将创新的种子植入孩子的心灵。

矿工里走出的科学家

何继善的童年,是在日本人的狂轰乱炸中度过的。新中国成立后,只读过半学期初中的何继善,到湘东钨矿找了份爬坑道、取砂样的工作。

探矿苦,采矿累,但国家建设离不开这些宝藏。何继善找到一套教材开始自学,先后读完了初中、高中的课本,还自学了大学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

那时候,矿上没有电,只能点电石灯。电石中含有杂质,产生的乙炔不纯,臭气难闻。每次下矿归来,何继善就在这种环境中埋头苦读,常常被熏得眼泪直流。

年,在“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下,何继善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刚进大学,何继善成绩不咋样,俄语更是从未学过,唯独化学获得“免修”,他利用化学课的时间恶补其他课程。四年后,他成为全年级唯一各科全优的学生。

许多年后,何继善成为了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可每当回忆大学生活的时候,他总是满怀深情地说:“是矿里资助我上学的,我永远忘不了那些矿工兄弟们。”

让祖国地质科学走在世界前列

年3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讲台上,何继善用流利的英语,向各国专家介绍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双频激电法”。这是他潜心研究20余年的成果。

“请问,您的‘双频激电法’的根据是什么?”台下一位银发老者突然发问。

何继善平静回答道:“如果有两个人,高矮只差毫米,要确认他们的高度,最好的办法是在同一地方用同一把尺子测量。‘双频激电法’正是根据这一原理,将两种频率的电流同时输入地下,同时测量它们形成的电位、振幅。这样,不同矿产与岩石就鉴别出来了。”

演讲不时被提问打断。对这些提问,何继善以严密和流利的答辩,赢得阵阵掌声。演讲结束时,他发现讲台上放着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名片和一页信纸。名片上印着“亚利桑那大学教授维特”,信纸上列着一长串专业论文题目,并附有一段话:“教授,如果您愿意,我可将论文全部提供给您。”

事后他才知道,那位在课堂上提问的银发学者,正是世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维特教授。

在后来的交谈中,维特教授对何继善说:“您的论文对我启发太大了。我们落后了。中国在这方面已超过了我们。”听到这番话,何继善的眼眶湿润了。他一直盼望的,就是祖国的地质科学走在世界前列!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双频激电法”的基础上,何继善针对我国矿山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貌特点,连续提出了“伪随机三频电法”“大深度激电法”“交流电阻率法”等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并研制了相应的观测仪器。

随着金属矿产资源需求与日俱增,人类面临一个严峻现实:地表浅层易找的矿体越来越少,找矿勘探难度越来越大,找矿需要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

为此,何继善领导的研究小组,创造性地发明了大深度、高精度的“广域电磁测深仪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种新的电法勘探方法。

几十年来,何继善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理论”为核心的“伪随机”多频地电场理论、“广域电磁法理论”和流场法管涌渗漏探测理论,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地电场与观测系统为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发明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地电场观测仪器设备,在中国应用地球物理研究领域,形成了从理论到方法技术,再到仪器设备,再到成果应用这一完整体系。

他的发明,已在青海、内蒙古、江西等地开展了大量野外实验与研究工作,在油气藏探测、页岩气勘探、金属矿探测、煤田采空区探测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院士何继善:为地球把脉

本文来自新华社

在国际科学界,他声名赫赫,从山区到荒漠、从海洋到河流,把脉地球,寻找矿产。

在教育科普领域,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辞辛苦,只为给学生、孩子们“带去一丁点儿好的影响”。

他就是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他让矿产更“富有”

“学习是我最大的渴望。”何继善说。由于家境贫困,好学的何继善没能读完中学。在钨矿工作4年后,全靠着自学,他如愿考上了大学。

如今已八旬的他,依旧保有着一份浓厚的“矿工情节”,每年都奔走在世界各地的野外,把人们认为枯竭的空矿,“变”成一座座资源储存丰富的“金矿”。

何继善是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和广域电磁法的奠基人。他创立和发展的以双频激电法和伪随机信号电法为特色的勘探地球物理理论体系,能深入探测地表以下0多公里深的区域,突破了国外仅能探测地下几公里的限制,被国际上誉为应用地球物理界的重大事件。

“我从事的地球物理探测,就好比给地球‘做CT’。”何继善说,几十年来,在山区、荒漠戈壁或是盐碱滩,何继善运用他特有的各种探测法和仪器获取相关信息数据,从而判断我们脚踩的大地底下,是否储藏石油、矿产之类的宝藏。

1986年3月,刚晋升为教授的何继善携“双频激电法”在国际上首次亮相,即引起了世界地球物理界的轰动。被称为“变频法之父”的地球物理学家维特教授对何继善说:“我们落后了,中国在这方面已超过了我们。”

据统计,何继善根据自己创立的这些新方法发明的找矿仪器装备,找到了金、银、铜、铅等一大批矿产资源,累计价值超过2000亿元,运用“双频激电仪”寻找地下水的成功率在95%以上。同时,双频激电法也在国外开花结果,广泛应用于伊朗、巴西、澳大利亚、秘鲁等国的矿产勘查中。

最让何继善兴奋的是,他正用广域电磁法对湖南丰富的页岩气资源进行探测。“天然气是一种较为清洁的能源,近年来已在全球能源领域掀起一场革命。经探测,湖南省页岩气的地质资源量为10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2.5万亿立方米,够湖南用几百年。”何继善说,他向湖南省提出了“气化湖南”的建议,已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

储量丰富的页岩气的发现,对“缺煤、无油、少气”能源饥渴的湖南来说,犹如在荒漠中发现了绿洲。

“想到了就要做出来”

水患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切肤之患”。1998年夏天,正在巴西访问的何继善,从电视里看到中国正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的肆虐深深震动了他的心。何继善在心底反复问自己,“一直钻研的水资源与水环境探测,是否能为消除水患做点什么呢?”

溃堤是汛期的最大灾害,而管涌是堤坝的“第一杀手”,90%以上的溃堤是由管涌渗漏造成的。国内外当时都没有查找管涌的科学方法和仪器,只能人工拉网式沿堤巡查或派潜水员水下摸探,不仅效率低、危险性大,而且探测结果又不精确,也无法查找深水处的管涌。

号称“长沙头上一盆水”的株树桥水库,海拔162米,比长沙城高出了120多米,总容量2.7亿立方米,每秒渗漏量1.6立方米,居同类水库的世界第二。由于水深达50多米,库底覆盖了六七米厚的石渣等,准确渗漏点几年都没有找到。一旦发生险情,后果不堪设想。

1998年底,何继善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了株树桥水库。“老师在这里一住数月,甚至春节也在这里度过。”他的学生、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物理信息学院副院长柳建新说。

终于,何继善根据电流场和水流场的相似性,创立了全新的探测堤坝管涌渗漏隐患的“流场法”,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能在汛期恶劣环境下快速准确探测堤坝管涌渗漏入水口的仪器设备——“普及型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经水下电视录像和工程实践证实,准确率达100%,为水库堵漏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1999年主汛期,汉寿蒋家嘴大堤出现涌水量高达每秒1.5立方米的特大管涌险情,大堤随时面临崩溃的危险。何继善派出助手紧急赶赴现场,迅速准确地探查到8个管涌。经过全力封堵,大坝转危为安。

0多年来,何继善先后奔赴全国0多个省份,测定了110多处江堤管涌和20多处水库大坝渗漏点,准确率100%,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坝管涌渗漏检测仪”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重点产业化支持项目,目前已装备了中国主要省份的水利技术单位和防汛管理部门。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弗兰克·莫里森说,在地球物理学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仪器的,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何继善是其中一个。

“正是因为何院士方法、仪器都懂,所以他总是能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想法制作出成果。”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温佩琳说。

现在,高龄的何继善仍然想法多多、发明不断。无人直升机上的抗干扰磁力、磁激生骨仪的仪器、克服了地球电磁感应的大深度机电仪,甚至自己用电阻丝做的电热毯……

“这些都是老师‘想到了就要做出来’的发明,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先立项,再向国家申请科研经费。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也是他自费弄出来的。”柳建新说。

热衷科普的顶级科学家

“做一件事,我就尽量要把它做到更好。”何继善这样总结自己的处世哲学。

身为教育工作者,何继善数十年如一日恪守着他的职责。“几十年来,不管是当助教还是院士,所有的课,几乎都由他自己来备课、讲授。最辛苦的时候,每天从上午的第一节一直上到下午的最后一节。”柳建新说。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连任三届的省科协主席,何继善还热衷于给孩子们上科普课。“站在国际科技最前沿的院士,来讲授‘小儿科’的基础科学知识,是不是太‘大材小用’了?”面对这样的问题,何继善总是说,“孩子们就是一张白纸,祖国的未来掌握在他们手中。我现在做的,只要能为孩子们带来一点点好的影响,哪怕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今年“六一”前夕,老人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书写了100幅内容各不相同的励志名言书法作品,送到100名中小学生手中。此外,何继善还在电脑前一张一张图片、一段一段文字仔细编排,制作出了精美的科普讲座PPT,“我讲课的东西从不让别人帮忙,因为只有自己做的才能讲得得心应手”。

“科普大家”何继善如今已经跑遍湖南14个市州,为中学生等做各种科普报告200多场,听众达20多万人次。不仅如此,他还把科普报告的课堂“搬”到了北京、甘肃、黑龙江,乃至国外。

为了做科普报告,何继善花6万多元购买了多媒体设备,自己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有一次左脚严重骨折,他叫人把他背上飞机、抬去现场,只为完成一次科普报告。在脚伤住院的近两个月时间里,除参加科协活动外,他还先后做了6场科普报告。“何院士一条腿用石膏固定着不能弯,坐不下来,这几场报告,他都是用一条腿站着讲完的。”柳建新说。

做报告时,看到学生们挤满教室,趴满窗口的情形,何继善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也深觉为祖国培养青年学子的责任重大。“只有把接班人培养好了,国家才有未来。”何继善说。

给地球号脉的人

——记我国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本文来自光明日报

6月2日。湖南长沙,岳麓山下。中南大学校园里飘着小雨,显得格外清凉。

上午点,在科教楼三楼的过道上,一位戴着眼镜、身形消瘦的老人指着墙壁上挂着的大地矿石地形分布图对记者详细讲解着。这就是年过八旬的何继善院士,他依然智慧儒雅,风度翩翩。

何继善被誉为“给地球‘号脉’的人”,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

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弗兰克·莫里森说,在地球物理学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仪器的,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何继善是其中之一。

从矿工队伍里走出来的科学家

年9月,何继善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市大围山脚下一个叫桥亭的小山村。年,由于家庭贫困,何继善高中没念完就失学了。他进入湖南省茶陵县的一个钨矿工作。由于亲身体验到爬坑道取砂样的困苦,他立志要寻找一条勘探地下宝藏的新途径,从此,他与勘探矿产结下了不解之缘。

何继善强烈渴望能接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开始自学,先后读完了初中、高中的所有课本,还自学了大学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

那时候,矿上没有电,只能点电石灯,电石灯就是利用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点燃以后乙炔燃烧发光。由于电石中往往含有杂质,导致产生的乙炔气体不纯,臭气难闻。每次下矿之后,何继善就在这臭气难闻的环境中埋头苦读,常常被熏得眼泪直流。

在这个过程中,何继善发现了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和改进办法,并于年,在《化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名叫《改进启普式气体装置》的小论文,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何继善依靠自学,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刚进大学,何继善成绩并不咋样,俄语更是从未学过,唯独化学获得“免修”,他利用化学课的时间恶补俄语和其他课程,4年后,他成为全年级唯一各科全优的学生。

“文革”中的“学究派”

30年后的年3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讲台上。已经52岁的何继善用十分流利的英语向在座的各国专家介绍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双频激电法”。这是他潜心研究20余年的成果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

在会上,何继善以他自信的微笑、坚实的功底、严密和流利的答辩,赢得了阵阵掌声。

“双频激电法”是何继善在大学时代就已经萌发的想法。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将两种频率的电流同时输入地下,同时测量两种频率的电流形成的电位、振幅等。这样,不同矿产与岩石就鉴别出来了。

年大学毕业后,何继善被分配到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任教。磁法、电法、重力……青年助教何继善,能教会学生怎样为地球做“CT”,却无法探测风云变幻的时局,“文革”来了。

“文革”中,在大家都不敢搞业务的情况下,何继善却常常带着书本跑到岳麓山上的隐蔽处,或者干脆到农村的渠旁、田埂上去学习。有时躲在实验室里一边做实验,一边计算和分析。

年后,何继善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撰写了7部著作和50多篇论文,还带领大家完成了50多个科研项目。

此后,他用“双频激电”理论,先后研发出“晶体管自动补偿仪”“数字式双频道幅频仪”“双频道数字激电仪”“交流电阻率仪”“高精度电提取仪”等一系列高技术含量、独具特色的仪器设备。

我国地质部门采用何继善和他的同事们创造的“双频激电法”,在甘肃找到了金矿,在河北找到了银矿,在新疆发现了铅锌矿,还有胶东的金矿、安徽的硫铁矿、湖南的有色金属等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应用“双频激电法”进行金属矿开采,可创效益50多亿元。运用“双频激电仪”寻找地下水源的成功率在95%以上。

深入骨髓的“何氏风格”

年,何继善在巴西进行学术访问时,在电视上看到国内洪水肆虐,心痛不已。溃堤是汛期的最大灾害,而管涌是导致溃堤的“第一杀手”。当时在国内,管涌探测几乎全靠人工拉网式沿堤巡查或派潜水员水下摸探,效率低,危险性大,结果也不精确。他跟同行的湖南省科技厅厅长说:“回去以后我要解决这个问题。”

果然,他创立了一套探测堤坝管涌渗漏隐患的全新理论——“流场法”理论,并由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此后,这套仪器在全国准确测定了0多处江堤管涌和20多个水库大坝渗漏点。年汶川地震之后,利用这种仪器,德阳市的继光水库等三座高危险情水库的9个渗漏进水口被成功探测到了,为大坝的除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到用蜂蜜治病,大到勘探地球深处,一辈子,何继善的发明不断。无人直升机上的抗干扰磁力仪,克服了地球电磁感应的大深度激电仪,都是何继善想到了就要去做出来的新发明。

今年,何继善已经8岁了,但他仍然行走在山区、荒漠戈壁或是盐碱滩,亲自指导勘探。近几年,他又提出了广域电磁法、伪随机信号电法等大深度电法勘探,其探测深度深达地下五六公里。

广域电磁法、伪随机信号电法能用以探测分布于地下4公里以下的火山岩油藏等特殊岩性油藏,能克服一般可控源电磁法的局限;用以探测煤矿的地下水空区的分布,提前加以工程治理,就能有效避免透水等事故的发生。

和地球打了一辈子交道,何继善说,相对地球半径来说,我们对地球的了解只有万分之一。他说,保护地球这种提法是可笑的,实际上是应该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对于地球资源,人类应该学会更好地去利用。

执着创新六十载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何继善

本文来自经济日报

50幅字,花费整整两天,耄耋之年的何继善院士,戴着老花眼镜,捧一颗赤子之心,一笔一画,亲笔挥毫,为“六一”儿童节前来拜访交流的小学生们每人题写一幅立志箴言,把自己对科学、对创新的无尽热爱和爱国情怀传递下去。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教育家、工程管理学家,我国电(磁)法集大成者之一。美国一位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曾说,在地球物理学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仪器的,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何继善是其中一个。

大山里走出“何霸蛮”

年,何继善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小山村。儿时记忆中,刻入骨髓的就是“躲飞机”。日军侵华,长沙沦陷,侵略者的炸弹追到了湘南。何继善清晰地记得,每次空袭,躲进山沟,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悲愤写下“还我河山”4个大字。落后挨打的屈辱和恐惧至今难忘。这份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他日后奋力创新,为祖国探矿的情感基础。

年,在“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下,何继善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一个偶然的机会,何继善了解到苏联发明了一种“二次谐波磁力仪”,凭着零星的资料,他试着做了一个,居然成功了。“二次谐波磁力仪的原理和研制”成为他的毕业论文。正是凭着这种对创新的敏感和执着,才有后来蜚声中外的“双频激电、伪随机电磁法和广域电磁法”。

“双频激电法”,简单来说,就是将两种频率的电流同时输入地下,同时测量两种频率的电流形成的电位、振幅等。这样,不同矿产与岩石就鉴别出来了。这是何继善大学时代萌发的想法。年大学毕业,何继善被分配到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任教。“文革”中,别人都不敢搞业务,何继善却偷偷带着书本跑到岳麓山上,或者躲到实验室里。因此,何继善被大家起了个绰号——“何霸蛮”。“霸蛮”是湖南方言,有着倔强、专注、不达目的不罢休之意。何继善很认可这个绰号。他说,搞科研,搞创新,就是要“霸蛮”。

在一次赴贵州矿产资源调查中,地质队的一台“电子自动补偿仪”出了故障,当时谁也不敢修,万一修不好,就会被扣上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的帽子。何继善说,我来修。身边只有一个万用表、一把螺丝刀,竟然把仪器给修好了!从此,何继善有了操作仪器的机会,就悄悄地对仪器进行改进,把“双频激电”的想法放了进去。大山深处,日后在找矿、找油、找水中累计创经济效益千亿元的“双频激电法”,完成了它的第一次野外实战演练。

之后,他又赴云南个旧找矿。那里的山很陡,云南冶金局在此探矿,正苦于无法解决地形因素对地电场分布的影响。此前,发端于苏联的一种叫做“坐标网转换法”的地形改正方法正在推广。但用这种方法,常常改正比不改更差。何继善敏锐地洞察到这个问题,提出了“点源电场地形改正方法”,取得突出效果,很快找到了锡矿。在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何继善的“电阻率法消除异常干扰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此后,他先后研发出“晶体管自动补偿仪”、“交流电阻率仪”、“高精度电提取仪”、“双频道数字激电仪”、“大功率伪随机广域电磁仪”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电场观测仪器和装备。我国地勘部门采用何继善创立的“双频激电法”,在甘肃找到了金矿,在河北找到了银矿,在新疆发现了铅锌矿,还有胶东的金矿、安徽的铜矿、湖南的有色金属……,找到的金属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多亿元。运用“双频激电仪”寻找地下水,成功率也在95%以上。

年3月,美国亚利桑纳大学。刚晋升为教授的何继善携“双频激电法”在国际上首次亮相,引起了世界地球物理界的轰动。美国应用地球物理学家霍曼教授评价道,“双频激电理论和实践,是近年来应用地球物理学界的一件大事。”被称为“变频法之父”的世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维特教授感叹,“中国在这方面已超过了我们。”

年,何继善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此时,距他在云贵大山中进行双频激电的最初试验恰好20年。

创新就是发现“真问题”

谈起一生科研体会,何继善说,科研必须创新,而创新最关键的是善于提出“真问题”,其次,要去掉浮躁,真正去解决问题。

“只要留心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到处都能有创新。”何院士说,他的创新“大法”,就是习惯于在产业一线、野外生产中发现需求、发现问题,然后思索是否有解决办法?再去查前沿资料,看看别人有没有做过。如果别人做过了,就借鉴;如果没有做过,自己就大胆去试。突破了,就是创新!

了解何继善的人都说,创新已经深入到他骨髓里了,想到什么就要去做。何继善有无数的发明,但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先立项,要先向国家申请科研经费。“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就是他自费弄出来的发明。

年,身在巴西学术访问的何继善,在电视上看到国内洪水肆虐,心痛不已。溃堤是汛期的最大灾害,而管涌是导致溃堤的“第一杀手”。当时在国内,管涌探测几乎全靠人工拉网式巡查或派潜水员水下摸探,深水处的管涌无法查找。何继善深锁眉头:“回去我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回国后,经过反复的探索、实验,灵感的火花再一次在何继善脑中闪现。他根据电流场和水流场的相似性,创立了高分辨率检测堤坝管涌渗漏入水口的“流场法”,并由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此后,这套仪器在全国准确测定了上百处江堤管涌和20多个水库大坝渗漏点。年汶川地震之后,利用这种仪器,成功探测了四川德阳市的继光水库等3座高危险情水库9个渗漏进水口,为大坝除险发挥了重要作用。“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重点产业化支持项目,目前已装备了中国主要省份的水利技术单位和防汛管理部门,为病险水库隐患探测和汛期堤坝查险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和科学抢险决策依据。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近几年,何继善又提出了广域电磁法、伪随机信号电法等大深度电法勘探,其探测深度深达地下五六公里,能用于探测分布于地下4公里以下的火山岩油藏等特殊岩性油藏,还能用以探测煤矿的地下水,以及采空区的分布,提前加以工程治理,能有效避免透水等事故的发生。

近年,何继善用广域电磁法对湖南丰富的页岩气资源进行探测,又赢得了“湖南页岩气之父”的称号。步入“80后”的何院士仍然保持着年轻的心态、“霸蛮”的作风。69岁那年,何院士“聊发少年狂”,考了个驾照。现在每天4点半就起床,6点多开始写字,一天还要做科研四五个小时。何继善说,我国页岩气开发才刚刚起步,大有可为。他创新的目光,又转向了我国深层能源的开发。

特别声明

本文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对此表示感谢!

中南大学温州校友会

中南大学温州校友会致力于搭建在温校友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在温校友资源共享,互助交流。中南大学温州校友会更多资讯请大家







































白癜风学术交流峰会
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wrxdl/5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