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振汉
湖北省古玩和艺术品商会副会长
湖北省古玩和艺术品商会玉文化分会会长
中国玉文化有着上下八千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并得以不断的发展,创造了世界上最早、最独特的玉文化。玉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道德及文化修养的载体,同时也是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王权贵族权力财富的象征。每一件古玉器除应有的经济价值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印证着那个时代不同文化的宗教、民俗、政治、军事和文化的烙印。中华民族对玉有着一种特殊的尊爱之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表示一种气节——不会为一己之利出卖信仰和原则。这正是玉美的“人化”,象征着人的高尚品格和气节。这种气节随着玉文化的流传,也在生生不息的传承着,发展到今天,崇玉、爱玉的玩家藏家越来越多,群体也越来越大。
战国时期卷尾龙
春秋战国时期玉瑗
中国玉文化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发展,主要有两大因素:
第一:中华民族、华夏大地有着丰富的玉矿资源,遍布全国各地。在东北的岫岩、西北的新疆、青海、甘肃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南地区,丰富的玉矿资源为中华民族的玉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神”是中国石器时代出现的原始崇拜,“创造出神”的“巫觋”推动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玉文化发展砌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在没有文字的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部落集团以母系氏族血缘群体为纽带,社会状态以农业为主体兼渔、牧、猎。部落集团为了社会的稳定、农业的风调雨顺、家人的平安,产生了“巫觋”。“神学”世界观是实行“政教”合一的通知管理模式,部落集团的首领们也是唯一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巫通过立事神而创造建了“神本主义”来统治古人们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各领域的生产发展从而使中国的玉文化进入到了巫玉时代。
战国时期龙龟
据考古资料显示,中国玉文化按不同区域和文化时代分为三大玉文化板块和五支文化亚板块:
一、距今至年的东夷文化玉板块,分布在河北东北部、江苏东部、山东东北部、内蒙古南部及东北三省区域。
二、淮夷文化板块距今年,分布在安徽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浙江太湖地区,江苏地区为东越玉文化板块,距今到年。
除上述三大文化板块外还分为五支玉文化亚板块:
一、夷玉文化亚板块距今到年,分布在今山东,以岱龙玉文化为代表的。
二、华夏玉文化亚板块分布在今山西省,以陶寺文化为代表,距今至年。
三、距今年的鬼玉文化亚板块分布在今内蒙古中部、山西北部及陕西,以石峁文化为代表。
四、羌玉文化板块分布在今青海、宁夏、甘肃,以齐家文化为代表的,距今年。
五、分布在湖北中部、湖南北部的荆蛮玉文化亚板块距今至年,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
良渚文明时期良渚文化玉琮
从三大板块、五支玉文化亚板块地区分布可以看出史前玉文化早在年前就在华夏大地上得以盛行和传播,并持续不断的发展。出土了一大批代表各自文化时期造型奇特、纹饰精美、做工精细的古玉器,包括各种动物、人物、礼器、祭祀器和大量古人在图腾崇拜中的用玉。如佛教、道教中的用玉及不同官员使用的六种不同的用玉,春秋战国就有“六圭”的使用规定,即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伩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的用玉制度。
以红山文化为例,红山文化属东夷玉文化板块,是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完美交融、碰撞而创造出的内涵十分丰富的优秀文化。红山文化分布于辽河流域中的辽河支流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的面积达2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距今至年。红山文化以母系氏族血缘群体为部落集团,此时手工业达到了比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规模,从而促使玉器制作工艺水平同步达到比较高的阶段。在“巫觋”思想传播和影响下,红山文化出土的古玉器都有“神”的浓厚宗教色彩。
年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供祭祀用的具有红山文化特征的陶器、玉器,其中包含女神头像、女神像、猪龙、双兽三孔器、玉璧、勾云器、玉龟等,这些出土古玉器充分说明古人在图腾崇拜中的用玉。根据国家考古有关资料显示及最新考古结论,牛河梁遗址当时已形成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对于牛河梁古代历史研究发现红山文化的区域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蒋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余年,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宗教史、美学史、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史前文化步入到夏商周时期,完成了母系氏族血缘群体集团向男系氏族血缘群体集团的过渡,进入奴隶社会的过渡和转变期,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以王为最高权利的统治集团。奴隶被广泛的投入到社会各生产、生活领域,极大的促进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手工业发展,为进入冯建君主专制打下了良好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
殷商时期,脱离了石器时代文化理念,青铜的出现改变了手工业的加工模式和技术,因此玉器在器型、纹饰制作技术上都得以明显提高和改变。工艺雕刻技巧上独创了减地起阳、双勾线法,纹饰方面也有别具一格的创新,如螺旋纹、菱格纹、兽面纹、人字纹等,工艺技巧上一般直线多于弧线,粗线多于细线,突出了商制玉工艺绚丽的时代特征。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玉器有玉戈、钺、铲、圭、刀、璜、鸟形玉饰等,仅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达件,种类也繁多,大致可以分为礼器、仪仗器、用具、饰品和艺术品几大类。殷墟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殷商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周王朝用玉制度从玉转向明玉,自天子以下都佩玉及用玉,广泛重视玉的程度都是史无前例的,造就了制玉手工业快速发展和用玉之风的极盛。周代在选玉制玉技术均超越前朝,而且在制玉雕琢技法、造型设计上不断创新,除继承商的双勾线外,还独创了粗犷的“一面坡”刀工技法。周代玉器造型清晰、简洁有力,细部多用阴线,比较强调在抛光的平面上用阴线突出其粗细曲直的对比变化,减少器身起伏层次,讲究纹饰神秘威严、抽象变形和线条流畅之艺术效果,这是西周制玉的特点。
西周虽说全民用玉,但等级区分的用玉制度规定十分严格,是国家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有朝廷最高官员各管辖区域的各级官员进行专职管理,组织严密、制度完善、管理严格,对使用玉器的等级、组合、形制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成为身份权利的标志,任何人不得逾越。西周最有代表性的纹饰造型就属凤鸟,凤鸟形象在西周古人眼中被看为神鸟,受到特别的尊重。《国语·周语》中提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这种叫做鸑鷟的鸟就是凤凰。周文王“敬德保民”,故有凤来仪,“凤鸣岐山”保佑周人兴旺。玉组配也是西周有特点的玉器,周代古人把各种纹饰、形态、图案的片雕件、珠、管形件,根据使用人的社会地位、品级串配而成,表示佩戴人等级高尚及美华服饰行装的作用。
西周玉器从器型设计、纹饰、做工来说都几位精细,可称为巧夺天工,并出土了各类大量的古玉器。根据国家出土记录有西周早期的戈、璜、钺、珩、人物、牛、兽面、鱼、鸟等,西周早期出土玉器仍保留和延续商代晚期玉器的遗韵和轨迹。洛阳东郊,西周早期墓出土的玉立人,头大身细,臣字眼几乎完全延续了商代后期的风格。西周中期昭穆时期,以家佰墓为例,出土玉器有:戈、钺、虎、牛、兔、鹿、龙、兽面、鸟、鱼、柄形器等,出土玉器薄片带孔的动物玉雕轮廓简洁、线条精练、特色鲜明,出题玉器数量达余件。西周晚期出土的玉器有:戈、钺、璜、玦、人、牛、龙佩、龙凤佩等纹饰,与早、中期有显著的变化,有窃曲、勾连夔龙纹、蟠虬纹、蟠虺纹演化成阴线或双勾的细密纹样,如材里集出土的玉璜、玉兽面就是此类细密纹饰的新型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凸圆壁
从出土西周玉器分析,西周余年的玉器形制、纹饰风格和制玉技巧逐步取代了商玉风格,而且西周后期又出现了一种创新的阴线细密纹饰风格。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战争频起的同时,制铁业的出现,铁器取代青铜器,从而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思想文化,思维理念由“巫觋”的宗教“神”文化得到解放,朝着理性的人文文化,文学艺术居多方面的意识形态转移,在文化学习领域中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崭新局面。秦、晋、燕、齐、楚、吴、越、巴蜀等地方文化相互得以交流和融合,为中华民族文化领域的变革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取得了革命性的变化。
春秋战国崇尚“君子比德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教对制玉手工业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故盛行种类繁多、纹饰多样、做工精美的佩玉。其中以系壁、龙佩、龙凤佩最多,这也是孔子和儒家学说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即将玉从神那里解放出来,交给君子而作为“德的载体”。春秋战国就社会形态看,是一个过渡期,对制玉工艺也有着较大影响和过渡色彩,尤其战国玉器在造型上有较大的变化,多以动物为题材,并把动物的机警、凶猛、形态生动的表现出来。
国家发现了很多春秋战国的古墓、以春秋晚期湖北曾侯乙墓、战国的临淄商王村墓地最为有名,仅曾侯乙墓出土古玉件,有代表性的玉器有兽面玉琮、虎形佩、组合剑饰、十六节龙凤佩、对璜、对龙等。临淄商王村墓地出土古玉有双龙玉环、双龙双凤玉佩、蒲纹玉璧、涡纹玉璧、螭龙加涡纹玉壁。有考古资料显示,这些出土古玉有80%为和田玉,玉质极佳,做工纹饰都是不可挑剔的精美绝伦的国宝之器。
从出土古玉中可以看出,持续余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们高超的艺术思想理念、制玉技巧以及先进的手工业体系,为中国玉文化发展起到了典范作用,为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朝消灭六国后统一中国,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也建立了以中阳集团为模式的封建管理体制,从而促使了农业、手工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制玉在继承春秋战国制玉技巧风格外,还逐渐形成独特的绚丽多彩的时代风格。玉文化也在日常生活、宗教祭祀中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秦朝出土玉器一改前朝器型小、片状多的风格,普遍形成件头偏大而且品种类别也特别多,其制作风格雕刻豪放、技术精湛的制玉风格,对后世玉文化礼仪、设计思想、制作工艺的传播均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唐代象鼻神
转载于官方合作媒体:LIFE度杂志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宣传部
古玩和艺术品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