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若画,村名如书”
句容的地名是
建县两千多年以来历史文化的一种积淀,
是句容文明史的缩影。
目前,句容市第三批有价值的地名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
小伙伴们可以从下方公示的地名中,
投票选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地名。
(投票时间:8月3日——8月10日)
我们将根据投票结果,
从中选出20个地名纳入第三批句容市历史
地名保护名录。
快来参与投票吧!
↓↓
华阳街道周戴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福祚乡,今属华阳街道新生行政村。
古代,有周、戴二姓人氏在此筑圩,后以二姓叫周戴圩。建村后,村以圩得名周戴。两姓患难与共,亲如一家,因此有了周戴不分的说法。由于方言的缘故,当方“周”与“九”同音,“周戴不分”还被误为“九代不分”。
河头
今属华阳街道下甸行政村。位于句容河一支河的河源处,故名。河头村在句容城东南五里,地处高岗,是太湖水系与秦淮水系的分界岭,当年句容古运河“上容渎”的东西交汇点。河头村发现的上容渎遗址,年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练城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孝义乡,今属华阳街道吴岗行政村。
古时该村有城墙,练兵场,像一座城池,是用于操练兵马的地方,故名练城。
钤塘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福祚乡。
村北原有一长方形约80多亩面积的椭圆形大塘,塘中有一土墩像钤记(印章、印把),故记载为钤塘。村以塘取名。但群众习惯上叫剑塘。传说黄巢造反之初,杀人无数,在此大塘边猛然醒悟,解下宝剑扔进了大塘。以后群众把此黄巢扔剑的大塘称为剑塘。
下蜀镇桥头
今属下蜀镇桥头行政村。清《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道光年间,蔡永清捐建坎桥。建桥时,渔船不能过桥,只好在桥头卖鱼。桥西有几户小摊贩,以卖茶水、小吃为主,俗称桥头。后村以此得名。
古时桥头是长江中下游的著名物资集散中心,句容的北部重镇,北五镇之一。
亭子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仁信乡,今属下蜀镇亭子行政村。村名取自于此处曾经建的一座凉亭。据清《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南朝梁天监15年(年),愍商旅渴乏,在句容通道掘井,建亭15个。”该亭为其中之一。因此村地势较高,又名上亭子。
六里甸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六里店,属仁信乡,今属下蜀镇六里行政村。村在下蜀镇南六里处,故名。甸,郊外。简称六里。
宝华镇仓头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凤坛乡,今属宝华镇仓头行政村。宋朝以前此处还是长江,后逐渐淤积成平地,和陆地相连,形似梭子状。村北的镇山,原在江中,像头伸入长江,故名沧头。此处建村,以地得名。明弘治县志记载中,已将“沧”改为仓,名仓头市。仓头为北五镇之一,清代咸丰年间,左宗棠屯兵江南,大兴水利,调集数万官兵在长江的南岸拓宽便民河,同时在仓头建成一座较大的粮仓。原名叫头仓,意为句容当时第一个粮仓,后来又叫仓库街。
铜山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凤坛乡,今为宝华镇一行政村村名。铜山村以历史上产铜的铜山而得名。铜山行政村内的铜窑及汪庄、侯前、胡院等自然村因清朝时期用小窑炼铜,原来统称铜窑,后来以姓氏及方位改名。解放前后,这一带曾设铜冶乡、铜山乡。
杨柳泉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琅琊乡,今属宝华镇宝华行政村。此处有一泉,泉水量大,原名天井塘,后以泉边杨柳树更名杨柳泉。村子紧临泉口,以泉得名。
边城镇戴村
戴村以姓氏原名戴亭。西晋司空张华为奸人所害,其孙张舆避难江左,于永嘉元年渡江,咸康四年卜筑戴亭。《弘治句容县志》载,戴亭为里,时属移风乡,今属边城镇戴村行政村。
洛阳观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绿杨馆,属移风乡,今属边城镇赵庄行政村。过去村中有座宫观,为河南洛阳一些官员,年迈离政后迁居于此所建,名洛阳观,村以观得村名洛阳观。村旁一条河也因处于洛阳观旁,故名洛阳河,洛阳河通太湖,属太湖水系。洛阳河河上有座桥以村命名,叫洛阳观桥。
白兔镇行香
宋乾道作行化,元代改行香。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来苏乡,今属白兔镇行香行政村。古时,因瓦房多,村原名“瓦盖”。后因此村卖香的多,香客前往茅山烧香,行到此处,都在此村住宿买香,故名行香。
朱古隍
宋太学生朱南强,号东溪,宋被元灭无仕进意,隐居句曲联系百姓,准备复宋,修城隍为备御,后称朱古隍。今属白兔镇古隍行政村。
后白镇王庄
宋元时叫上庄,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时称黄庄,属茅山乡,今属后白镇王庄行政村。王庄由明清古黄庄村演变而来,古黄庄改称王庄,一是句容原属吴方言区,黄、王不分。二是明末年间王姓居此,王姓人口发展壮大,得名王庄。王庄因位于前又名叫前王庄。
西冯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茅山乡,今属后白镇西冯行政村。以姓氏和位于东太阳、西太阳、朱巷三村西边而得名。民间传说,冯家双胞胎兄弟二人分家后,一人居东,一人居西,为辨认,乡人称居东的为东冯,居西的为西冯,西冯后发展为村,以西冯得名。
西城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崇德乡,今属后白镇西城行政村。此村建于宋仁宗年间,有街道、城墙,大厦十余所。宋淳祐元年(年)张正卿(唐代孝子张常洧后人)又筑望远楼,楼高大美观,过往名流雅士,文人墨客都会登楼远眺山水,赏心悦目之余留下不少诗文。因此村宛如城池和位于官道(今宁杭路)及一大塘之西,故称西城。
淤乡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记为於乡,属崇德乡,今属后白镇二圣行政村。
原来这里很低,北河上游的洪水下注年久冲积淤塞,后在上面建村,故名淤乡。淤乡是句容古运河破岗渎上的最西端。古运河到了淤乡,已与北河相通,经赤山湖注入秦淮河。
曹村
曹村以曹氏命名。今属后白镇曹村行政村。明《弘治句容县志》载曹村原名叫“柏社”,卷十一《中书舍人曹廷端墓表》作“百社”,相传村有一座柏社庙,因庙而得村名。曹氏先祖原是河南开封人,后徏安徽凤阳,宋南渡迁至句容古句容乡,今茅山镇曹庄。明初,子孙繁盛,五世祖万四,再迁柏社。明中期柏社曹氏家族连出曹义、曹冕、曹景等高官,分建有宗祠、牌坊,曹氏影响力极大,约在清后期,村子改名为曹村。
阴桥头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阴桥,属崇德乡,今属后白镇徐巷行政村。村以阴姓和位于桥头得名。
西斛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斛里,属崇德乡,今属后白镇槐道行政村。过去有户人家在此开设碾坊,用斛代秤而出名,故得村名斛里。斛为古代量粮食的量具,方形,口小底大。之后又有一户在村东面同样开了一家碾坊,并逐渐分为二村,乡民为了区分两个斛里,西面的叫西斛,东面的叫东斛。
二圣桥
二圣桥自然村今属后白镇二圣行政村,村以二圣桥得名。二圣桥得名于供奉孔子、孟子二位圣人的二圣庙。清光绪4年洪水暴涨,将桥冲毁。光绪12年(年),由县官张允清,富商陈鸿春二人捐款重建。后人感其德如二圣,仍称为二圣桥。
义成桥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义城,属崇德乡,今属后白镇徐巷行政村。当年乡民出钱出力建桥,定名义成,村以桥得名。
郭庄镇汤巷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临泉乡,今属郭庄镇郭庄行政村。
汤巷原来叫仁墟村。自汤姓家族繁衍壮大,村以汤姓与村中有街巷更名,由仁墟改为汤巷。汤巷著名的历史人物是明代的汤鼐,汤鼐,成化十一年进士,升广西道监察御史,后改广东道,成为明朝中期一代名臣。清代句容重建四牌楼,北面牌匾“殿中执法”,即为汤鼐所建。
郭庄庙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临泉乡,今属郭庄镇郭庄行政村。
传说巨富郭英在此建造庄园,与唐建园教寺齐名,俗称郭庄庙,村以庙定名,街道取名郭庄街。
甲山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临泉乡,现为郭庄镇一行政村。以境内的山——甲山得名。
甲山由几座小山联成,中间有夹沟,故称夹山,因方言之故叫成了甲山。
甲山也因甲于左右诸山得名。《弘治句容县志》载:“甲山在县西南五十里临泉乡,宋景定间僧行昱爱其丛峰竞秀,甲于左右诸山,因名焉。”
葛村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上容乡,今属郭庄镇葛村行政村。
因北边有下葛村,此村又名上葛村。东晋时,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的从祖父葛玄曾在此炼丹,后人建葛仙庵,故名。
五渚坊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五渚,属上容乡,今属郭庄镇五渚坊行政村。此处过去四周皆水,中有陆地五处,名五渚坊,坊指村,故名。
茅山镇丁庄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丁庄行政村。以姓氏得名。因地处偏僻,交通落后,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全村男子中近三分之一是光棍,衣服都买不起,又小又穷,是出了名的穷山沟,曾经被人以谐音称为“腚家庄”。村庄发展富裕之后,“丁庄”村名正式恢复启用。
长城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常城,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长城行政村。
此村汉代建村,三国吴唐固筑梧竹园,在家讲学,常有数十人听讲,故称常城。“常”误写为“长”。因方言之故,还误为“尚”。
一说村庄以山势而建,东至“野猪巷”,西至“龙口”,长约3华里,村中曾有拱形“穿门”十几座,状如长城,故名。
天王镇天王寺
天王寺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天王,属承仙乡,今属天王镇天王行政村。由寺庙天王寺得名。
唐朝中和2年(公元年)始寺。初,寺名丰乐,建于茅山之南,后迁至浮山(今天王集镇)。伽蓝神大显神通,名气传到朝廷,认为伽蓝神即昆沙门天王、遂赐予寺庙“天王寺”匾额,寺亦更名天王寺。《弘治句容县志》载:“天王寺在县南五十里承仙乡,中和二年懒融祖师建。”
袁巷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政仁乡,今属天王镇袁巷行政村。
古时,袁巷因房子连片,住户上千,形成街市,原名千家基。一次战乱中村子被毁,就此消失。后一袁氏从河南的汝南府迁移到此,在千家基附近落脚,因地势高称袁上。经数代繁衍生息,村庄建筑扩大,又形成街巷,遂以袁姓和村中有巷取名袁巷。
戴庄
今属天王镇戴庄行政村。村以戴姓得名,曾是南乡戴氏家族祖庭。《戴氏家乘》记载,太平天国时期,句容南乡很多戴姓青壮年参加了太平军,太平天国失败后均“虏灭未归”,不是战死,就是在遭到清政府的清洗报复,有的没死也逃走他乡。光绪时期登记人口时,戴庄没有一户戴姓返回。戴庄虽已无戴姓,但村名沿用至今。
开发区管委会黄梅桥
黄梅桥因地处黄梅河上而得名。黄梅河原来只是小涧,只有到了雨季,特别是黄梅季节,雨量大,河水多,汹涌的洪水沿河咆哮而下,夹着大量黄色泥沙,滚滚而来,形成的天然河道,好似一条黄色巨龙,故称为黄梅河。黄梅桥原名“王门桥”,是下涧西村一户王姓出资在村的涧上造了一座石头平桥。民国18年(年),开通宁杭公路,在原“王门桥”址上建造了一座水泥拱形桥。因在地方方言中,“王门桥”与“黄梅桥”相似,因此一方面以“王门桥”与“黄梅桥”的谐音,一方面以黄梅河,桥被定名为“黄梅桥”。
花岸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通德乡,取村边黄梅河中菱藕香飘溢岸之意而得名。
戎岗头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戎冈,属通德乡,以戎姓与位置处于山岗得名。
瓜子沟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瓜渚,属通德乡,因村前有一沟,形如瓜子,故名瓜子沟。
丁村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孝义乡。丁村原名“沟东”,很久之前一大旱之年,村人倾村外出逃荒,仅剩丁姓一户因残疾而留下听天由命,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村名,只知有个姓丁的,遂将该村叫做“丁家村”,简称“丁村”。太平天国期间,为避战乱,丁姓一家逃到崇明岛,从此丁村再无丁姓。
赤岗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琅琊乡。此岗是红土,村在岗上,故名。
下涧西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涧西,属琅琊乡。过去,黄梅河只是一小涧,村在涧的西边,故名涧西,后分建二村,此村在下,得名下涧西。
茅山风景区管委会五墟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吴墟,属茅山乡,今属茅山管委会夏林行政村。
吴墟村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在梁-陶弘景《真诰》卷之十一:“大茅有吴墟村。以号而言。”公元年,宋南渡,翰林侍制陈九思曾弃官住此。
墟字有故城、废址等解释。吴墟源自吴语,地名非常古老。极可能为当年吴国的一城池,后误写为“五墟”。
南镇街
今属茅山管委会茅山行政村。南镇街由宋代茅山道士朱自英倡建,因位于常州与南京之间,在常州通往南京的道上,曾名常宁镇、常宁街。
《弘治句容县志》载:“常宁镇在茅山乡四十里。”《乾隆句容县志》载:南镇街,在大茅峰西。
《元丰九城志》记载:北宋设常宁镇,以位居于常州至江宁大道而得名。时有常宁街,后与境内北镇相对应,改常宁为南镇,南镇街名沿用至今。
北镇街
北镇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南镇街北5公里,与南镇街南北对应。现属茅山管委会玉晨行政村。
宋天禧元年(年)茅山脚下设南镇,北十里设北镇。设北镇后,村以北镇得名北镇街。
《弘治句容县志》载:“北镇街在茅山乡小茅峰西。”
赤山湖管委会三岔街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三汊,属福祚乡,今属赤山湖管委会胜利行政村。
三岔位于句容河(古东桥、黄堰、三汊总称)下游转弯处。旧为赤山湖、句容河、秦淮河三水交汇处而得名。“汊”后写为“岔”。由于古时主要靠水运,三岔上接句容河道,下通秦淮河,处于水路交通要道,是当年句容古运河“破岗渎”、“上容渎”的必经之地,村落迅速发展,形成集镇,称三岔街。
芦亭
唐宋时期芦亭是赤山湖边一个渡口,搭建有草芦亭子,供过渡人休息候船,后演变成村落,取名芦亭。今属赤山湖管委会芦亭行政村。
赤岸
赤岸地处赤山湖南岸,今属赤山湖管委会芦亭行政村。《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载,赤岸得名于唐代大诗人王维过芦亭《送封太守》诗中“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的“赤岸”一词。三国时期,赤岸设有东吴铸币厂。当代考古在赤岸附近,发现了东吴铸币遗址,出土“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古币。
三阳地
三阳地于明中期建立,取之于三阳开泰之意,亦指村有三块风水宝地而得名,也传过去杀三羊祭祖,原名三羊地,“羊”误写为“阳”。今属赤山湖管委会芦亭行政村。三阳地龙舞《二龙戏珠》,远近闻名。年,《二龙戏珠》赴南京、北京参加了江苏省和全国舞龙大赛,均荣获金奖。
杜泽里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临泉乡,今属赤山湖风景区谢桥行政村。
杜泽以姓氏原名杜宅,后因这一带地势较低,水网密布,改名为杜泽。泽:水积聚的地方。清中后期村庄扩大,称做杜泽里。
编辑:张萌萌
来源:市民政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