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黄金时间19:30分
咱铜山区勤苑叮叮腔艺术团登上央视舞台了
作为《梦想微剧场》第二季的压轴表演登场
《梦想微剧场》是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
推出的大型小品小戏曲艺文化传播类节目
全国各地众多艺术形式纷纷登上这个舞台
评剧、豫剧、川剧、太康道情、湖南花鼓戏、定州秧歌
……
丁丁腔作为传承了多年的戏曲文化
也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
婉转悠扬的曲调,甜润奔放的唱腔
浸透着微山湖宽厚博大的风采神韵
赢得评委的一致好评并掌声不断
没看到的戳这里
精彩视频回放
↓↓↓
十八相送
站花墙
有没有感受到家乡熟悉的味道!
一曲《站花墙》与《十八相送》
将丁丁腔的特有的戏曲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
小铜铃的花伞,演唱时月琴与铜铃和鸣
仿若泉跳山涧,珠落玉盘
又唤起了我们心中的那一声声家音
一曲曲,一段段
都是经典的艺术和乡音的结合
是一群艺人们的坚守与努力
才使历经半个世纪沉寂之后的丁丁腔
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剧种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在美丽的微山湖畔唱响“第二春”
丁丁
腔
艺人们的坚守
"丁丁腔",一种兴起于铜山区利国镇、有着多年历史的徐州独有剧种,因内容多为祈福也被称为“太平歌”。原是当地农民、渔民劳作之余自娱自乐的歌谣。初以独唱为主,后拓展为对唱、合唱,且夹以独白、对白,伴以舞蹈动作,久之便形成了用来表现生活、演绎故事的一个独立剧种。
“丁丁腔”的初级阶段又叫“两人戏”、“对子戏”,即一生一旦对唱,以唱为主,道白采用方言,唱词多采用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变化灵活。在演出过程中,又受梆子、花鼓戏等剧种的影响,丁丁腔戏剧有“七忙八不忙,九人玩丁腔”之称,音乐唱腔有发腔、扫腔、阴韵、花韵等。唱腔优美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
“丁丁腔”在交流演出过程中,受梆子、花鼓戏等剧种的影响,增加了唢呐、笙等民间乐器的伴奏,丰富了音乐内涵,并逐渐向戏剧发展。同时,脱离了以叙事为主体的曲艺特色,形成了唱腔优美的“丁丁腔”戏剧。
每个周末,“铜山丁丁腔戏剧艺术团”的十几位艺人都会从徐州各地赶来,坚持剧目练习和研讨,为各种演出作准备。从年他们自发开始保护丁丁腔至今,他们走遍了铜山的大街小巷,演出足迹远至南京、北京,一度失传的丁丁腔再度被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年,丁丁腔作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新认识和发掘。目前,丁丁腔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咱丁丁腔的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都值得更多的人铭记!
相信丁丁腔可以越来越好
登上更大的舞台!
-END-
铜山最权威的资讯平台
铜山最高效的互动平台
铜山最贴心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