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洪泽湖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及其历

淮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洪泽湖地区为其中心区,战略地位显要。在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洪泽湖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了丰功伟绩。研究淮北抗日根据地史,不可不研究洪泽湖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

一、建立洪泽湖抗日根据地的有利条件

建立洪泽湖抗日根据地,是党中央、毛泽东提出的战略任务,年5月19日,徐州失守。中共中央于5月22日发出《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电文指示:“在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内,即应建立一个能独立领导工作的工委,其主要任务,为发展战争。江苏省委即应派一些得力干部去,并应从上海有系统的动员学生、工人、积极分子、革命分子、党员,到那里去”。中共中央及时提出了在苏皖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发展方向和战略任务。

同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江北的洪泽湖地带、江南的太湖地带和沿江沿海一切敌人占领区域的河湖港汊地带,都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作为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毛泽东科学分析了依据河湖港汊发展游击战争的可能性,论述了建立河湖港汊根据地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了建立洪泽湖根据地的战略计划。

洪泽湖地带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十分有利于发展游击战争及建立持久的抗日根据地。

(一)洪泽湖为全国四大淡水湖之一,湖面广阔,湖内芦苇茂密,水产丰富。洪泽湖近旁湖泊众多,有宝应湖、白马湖、沱湖、天井湖、女山湖、成子湖等。洪泽湖地区河流纵横交错,有浍河、沱河、淝河、濉河、汴河、三河等,水运方便。洪泽湖地带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我军开展游击战争,而不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动。洪泽湖内也便于我军分散隐蔽,坚持水上抗日战争。

(二)洪泽湖地区地主和渔霸封建剥削残酷,湖上匪患无穷,国民党苛捐杂税繁重,日军烧杀淫掠肆虐,洪泽湖地区的农民、渔民、草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陷于国破家亡的苦难深渊。抗日战争初期,他们纷纷揭竿而起,保家护村,迫切希望共产党、八路军领导他们开展抗日斗争。

(三)洪泽湖地区地处苏皖两省边界,是苏皖两省国民党政权统治的薄弱地区。抗战初期,洪泽湖分属江苏省第7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和安徽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江苏省长韩德勤属蒋介石嫡系,而安徽省长廖磊(后为李品仙)则属新桂系,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缘故,两省对洪泽湖地区统治矛盾较多。徐州失守以后,皖东北各县相继沦陷,安徽第六区专员孙伯文畏敌潜逃,投奔了江苏韩德勤。同年10月,安徽省政府复派盛子瑾来皖东北任六区专员。江苏第七区专员王光夏,是一个顽固分子,曾受韩德勤指使,多次率部骚扰洪泽湖地区,从而加深了两省的矛盾。

(四)洪泽湖地区深处敌后,日军鞭长难及。日军侵占洪泽湖地区,由于兵力不敷,仅在徐州、蚌埠、宿州等津浦线上的重镇驻兵,而广大农村乡镇则由伪维持会和少量日军维持其统治。年冬,徐州驻有华北派遣军第21师团,蚌埠驻有华中派遣军第13旅团。这两大军事重镇相距洪泽湖地区有里以上的路程,故日军“扫荡”洪泽湖地区,多为小规模、短距离、短时间的行动。沿途烧杀淫掠后,即返回原防,从不敢久留。日军大规模进入洪泽湖地区“扫荡”,也因地形复杂,寸步难行,最后将以失败告终。日军进行大规模“扫荡”,也因洪泽湖地区为河网地带,不便机械化部队行动,而难以长驱直入。

二、建立洪泽湖抗日根据地的过程

(一)国共两党在皖东北合作抗日,共建洪泽湖根据地

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专员盛子瑾系国民党军统特务,原任六安县县长。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缘故,安徽省新桂系委派盛子瑾到皖东北任六区专员,其用意是将他从省会(现金寨县)腹地调至边远的敌后,明为晋升,实为排挤。盛子瑾有抗日意识,曾率部队抗日,一举收复六安县城,名噪一时。皖六区孤悬敌后,环境险恶,社会秩序混乱,地方实力派多为亲桂系的顽固势力。盛子瑾自知势单力薄,难以支撑一方。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以求能立足皖东北,盛子瑾愿意接纳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到他部属工作,帮助他招兵买马。他曾向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要求派干部到皖六区工作,还写信给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要求派干部和部队到皖东北活动。

遵照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建立洪泽湖抗日根据地的指示,苏鲁皖三省中共地方党组织多方派党员、干部和部队到这一地区来。江苏省委派朱伯庸、戴纪亢等共产党员来泗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训练抗日武装。安徽省工委通过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先后派江上青、周邨、吴云邨、赵敏、廖量之、谢景鸿、徐崇富、李艺、吕振球等共产党员和一批进步青年来皖六区军政机关工作。这些在盛子瑾部属工作的共产党员成立了中共特别支部,江上青任书记。江上青等共产党员在帮助盛子瑾组建抗日武装,培训抗日干部,推动盛子瑾进步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了盛子瑾的信任和重用,分别任皖六区军政机关的重要职务。年春,在江上青的大力推动下,盛子瑾同意设立洪泽湖特区,管辖洪泽湖西岸泗县部分地区,指派共产党员赵敏任特区区长。这是我党为创建洪泽湖抗日根据地作出的最初努力。

年3月,中共山东分局指派杨纯(女)等共产党员来皖东北,组建了中共皖东北特委,杨纯任书记。5月,山东分局又派金明南下,组建了中共苏皖边区委,金明任书记。区党委的总任务是:建立以洪泽湖为中心的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同时,山东分局还派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南下,进入皖东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年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指示新四军游击支队派干部和部队到皖东北活动,开展对盛子瑾的统战工作。遵照刘少奇的指示,同年7月初,中共豫皖边省委书记张爱萍和豫皖边党政军委员会秘书刘玉柱同赴皖东北。张爱萍在泗县罗岗同盛子瑾举行会谈。在我党的提议下,双方达成协定:(一)共同建立洪泽湖抗日根据地;(二)划宿县、灵璧、泗县2区,由八路军、新四军负责掩护,并执行当地的行政。另划泗宿公路以南及洪泽湖边为八路军、新四军活动区;(三)民运工作由八路军、新四军方面供给干部;(四)由专署每月供给八路军、新四军一万元活动经费(不够再筹);(五)八路军、新四军在皖东北地区设立公开联系机关;(六)共同组成一设计委员会,作为此协定的执行机关。据此,同年8月,在泗县张塘建立了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张爱萍任处长,刘玉柱任副处长,作为我党我军在皖东北开展统战工作的公开联络机关。罗岗协定标志着国共两党在皖东北合作抗日和共同建立洪泽湖抗日根据地。办事处建立后,金明即率苏皖边区党委机关由邳南地区南移泗县张塘,与办事处在一起合署办公。从而加强了党对皖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和统战工作的领导。

国共两党在皖东北共建洪泽湖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发展武装。在我党帮助下,盛子瑾先后建立了9个支队和6个农民支队,共计余人。其中第3支队、特务支队和一个农民支队为我党领导。我党在皖东北地区武装,除上述盛部三个支队外,尚有新四军游击队支队第1团、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八路军苏皖纵队一部,总计余人,成为皖东北地区的抗日中坚力量。其中尤以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最能战斗,打得日伪军不敢远离据点,打得地方顽固武装不敢轻举妄动。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独立自主地建立洪泽湖抗日根据地

国共两党在皖东北合作抗日和共建洪泽湖抗日根据地,引起了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的不满与恐慌。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先是指使亲桂系的地方实力派以武力反盛,都被我军与盛都武装击溃。继而,李品仙下令撤销盛子瑾的专员职务,指派马馨亭率千余人武装越津浦铁路东犯,企图以武力夺权。为维护皖东北的抗战局面,我党提出了“拥盛反马”的口号,于年2月,我军与盛部武装共同发起泗县大柏圩战斗,将窜至大柏圩的马部驱逐回津浦路西。李品仙恼羞成怒,下令通缉盛子瑾。盛子瑾畏怯,不听我党劝留,不肯留在皖东北与我党继续合作抗战到底,遂于年2月29日夜,不辞而别,率领他的亲信部队千余人南渡淮河,投奔国民党鲁苏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明扬,至此,我党与盛子瑾在皖东北的统战关系遂告结束。建立洪泽湖抗日根据地的历史重任即由我党肩负。

盛子瑾出走后,皖六区军政机构解体,皖东北局面混乱。为安定社会秩序,稳定民心,苏皖区党委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首先,改编了皖东北地区由我党领导的原盛部武装,正式宣告成立新四军第六支队第4总队,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委。接着,分兵出击,拔除内地的日伪据点,消灭土匪和地方顽固武装,从而消除了皖东北内地的隐患,社会秩序始告初安。

年3月24日,区党委在泗县青阳镇召开了全区第一届各界人士代表大会,成立由我党领导的皖东北抗日民主政权——仍沿用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名称,推选开明土绅原专署秘书陈粹吾为代理专员,刘玉柱为秘书(不久,陈因病辞职,由刘任专员)。同时,成立了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张爱萍任司令员。皖东北专署的建立,标志着我党领导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建立。到年9月,专署下辖泗县、盱凤嘉、泗五灵凤、泗宿、淮泗5个县、16个区、个乡的抗日民主政权。上述5个县都位于洪泽湖地区。由此可见,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初创阶段,其区域范围为洪泽湖地区。

年冬,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日伪军和地方顽固武装乘机进攻皖东北根据地,占领了皖东北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并在重要城镇安下了日伪据点。年2月,张爱萍率部从苏北西返皖东北,收复了青阳镇、马公店,继而向四周扩张战果。5月,张爱萍率部清剿洪泽湖上土匪,一举肃清湖上匪患,使洪泽湖成为皖东北根据地的内湖,并成立了洪泽湖管理局(县级抗日政权)。至此,洪泽湖及其近旁各县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计有洪泽湖管理局、淮泗、泗宿、泗五灵凤、盱凤嘉、泗南、泗北6个县办事处和半城、界头集两个直属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全盛时期,根据地的区域范围仍为洪泽湖地区。

(三)新四军第四师东移洪泽湖地区,扩大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继续调集军队进攻华中,把军事矛头重点指向豫皖苏边区,指令汤恩伯集团军以10万军队进犯新四军第四师。第四师被迫自卫反击,但由于众寡悬殊,节节退守。年5月,为顾全抗战大局,奉新四军军部命令,彭雪枫率第四师近万人部队及豫皖苏边区党政机关余名干部撤离豫皖苏边区,转移到洪泽湖地区。其中第10旅在南新集至高良涧一带,第11旅在高良涧以南地区,第12旅在淮河以南的马坝至金沟一带。

新四军第四师转移到洪泽湖地区后,进一步增强皖东北地区的抗日力量。为防御日军“扫荡”和阻击反共军东进,第四师向边境活动,开拓新区。驻防洪泽湖地区的第9旅两个团挥戈北上,进入邳睢铜地区作战。首先,远道奔袭驻陈庙、土山一带顽固的国民党邳县地方武装刘耀庭部,全歼守敌余名。接着,歼灭了铜山县县长兰伯华所率领的四个大队武装。尔后,转兵向盘踞在睢宁以北的睢宁县长兼常备旅长刘天展部发动进攻,毙俘刘部千余人。第9旅北上战斗的胜利,创建了邳睢铜抗日根据地。

第四师部队和第二师一部向皖东北边缘地区作战,开辟了宿东、萧铜和泗五灵凤地带。至此,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发展到了邳睢铜地区。

三、洪泽湖地区根据地历史地位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洪泽湖地区军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一地区在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洪泽湖地区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

随着军事斗争的胜利,邳睢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宿东和萧铜游击区的开辟,以及洪泽湖东淮宝县(原为新四军第二师防地)的划入,超出了皖东北的区域的范围,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已名不符实。为了统一该地区的领导,年8月,华中局决定:划淮河以北、运河以西、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地区为淮北苏皖边区。同时,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刘子久为书记(后为邓子恢);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军区,刘子久兼政委。党政军组织机构的建立,标志着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为洪泽湖地区,包括淮宝、淮泗、泗宿、泗阳、泗灵睢、泗南、泗五灵凤、盱凤嘉、洪泽湖9个县。这9个县的党政军工作直属区党委、行署和军区领导。淮北苏皖边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都设在泽湖西岸的泗南县境,区党委和行署设在张塘,师部和军区机关设半城。因此,洪泽湖地区成为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中心。

不仅如此,区党委和行署十分重视洪泽湖中心区的根据的建设,每项建设的试点工作都选择在中心区进行,然后总结经验向全边区推广。洪泽湖中心区的各项建设都开展得轰轰烈烈,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随着根据地建设的深入发展,洪泽湖中心区日益巩固,成为边区最为巩固的地区。而且,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财政税收的增加,洪泽湖地区成为淮北军民抗日的坚实的物质基地。

(二)洪泽湖地区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抗日阵地

洪泽湖地区不仅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而且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军事要地。该地区驻有新四军第四师的主力部队,还有中心区各县总队、独立团、自卫团等11个团的地方武装,第四师的兵工厂也设地洪泽湖畔。日伪军对该地虎视眈眈,妄图消灭新四军第四师于洪泽湖畔。

年11月,日军以第17师团为基干,附之以伪军,共余人,出动水陆空三军,分兵五路,向淮北抗日根据地发起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军事矛头直指洪泽湖地区,企图一举歼灭新四军第四师于洪泽湖畔。在师长彭雪枫的指挥下,新四军第四师先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由内线转为外线作战,再在侧翼和后方寻机打击敌人,然后转入大规模歼灭战。日军虽长驱直入,直至洪泽湖畔的半城,皆处处扑空,然其侧翼和后方却屡遭第四师打击。日军无心恋战,不得不撤回原防。第四师及地方武装乘势追击,消灭敌人。同时向日伪军据点发起攻击,先后收复了青阳、马公店、金锁镇等洪泽湖地区的日伪据点。这次反“扫荡”历时33天,作战37次,共歼灭了日伪军余人,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保卫了以洪泽湖为中心的淮北抗日根据地。

年初,蒋介石密令驻津浦路西的王仲廉部和驻运河东岸的韩德勤部东西夹击新四军,妄图歼灭第四师于洪泽湖畔。3月,韩德勤率部偷渡运河,进入洪泽湖畔的山子头、唐莫圩一带。新四军第四师在彭雪枫的指挥下,发起山子头战役,生俘韩德勤以下官兵千余人,粉碎了韩、王两部东西合击的图谋,巩固了以洪泽湖为中心的淮北抗日根据地。

洪泽湖地区不仅是淮北抗日根据地坚固的阵地,同时也是淮北军民抗日的可靠后方。年春,第四师在全边区展开军事攻势,洪泽湖地区的主力部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向边缘区的日伪据点发起攻击,收复了数十个日伪据点。年8月,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彭雪枫率第四师主力部队从大王庄出发,西进抗日。洪泽湖地区的军民在努力开展根据地建设的同时,大力支援西进部队作战。在3个月的西进战斗中,第四师收复了豫皖苏边区失地,建立了津浦路西8个县的抗日政权,从而将淮北抗日根据地从路东扩大到路西,使整个淮北地区连成一片。

(三)洪泽湖地区是苏北、苏中、淮南抗日根据地联系枢纽

洪泽湖地区东与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相邻,南与淮南抗日根据地相接,是这几块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和联系枢纽。这几块抗日根据地不论在军事斗争中的相互策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援,还是在根据地建设中物质上相互支持,经济上的相互流通,都以洪泽湖地区为通衢。年10月,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曾配合第三师在苏北地区发起陈道口战役,歼灭了顽固地方武装王光夏大部。年2月,为策应苏中的车桥、曹甸等地的反“扫荡”战役,第四师为策应第一师在洪泽湖东岸展开了反“扫荡”作战。年3月,第二师、第三师曾策应第四师在洪泽湖畔发起山子头战役。年8月,第四师西进抗日,第一、第二、第三师都出兵淮北地区协同作战。洪泽湖地区为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的西部屏障,这一地区的巩固,对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有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洪泽湖抗日根据地是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创建的。洪泽湖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证明了党中央、毛泽东指示是英明正确的。同时也说明了洪泽湖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作者:王光宇、郑淮舟、童天星)

王光宇,抗战时期任皖东北地委直属区区委书记、泗东县委书记、泗宿县委书记;郑淮舟任洪泽湖特区区长、青阳区区长、泗五灵凤县委敌工部长、洪泽县县长;童天星从事淮北抗日根据地史编研工作多年,主编有《淮北抗日根据地史》。本文原载于《新四军抗战在安徽》第52-56页,安徽人民出版社年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wrxdl/10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