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出生名医世家,却选择三尺讲台,甘当孩子王;有这样一个人,抗战初期艰苦维持南通教育,组织开展敌后抗日民族教育,为革命与建设培养了众多人才;有这样一个人,首倡民办初中教育,且不计个人名利,回乡创校兴学。南通教育因为有他的大爱情怀而荡漾出暖暖春意,因为有他的一股铁血之气而给后人一种奋进的力量。他,就是迄今仙逝四十周年,仍被后人追念的南通教育先贤吴浦云。
吴浦云小像(摄于年10月)
一、着意杏坛蜚声远
吴浦云,名维栋,清光绪二十三年(年)四月九日生于通州四安一户世代业医的家庭——“吴氏小儿科”。清末民初,吴聘卿、吴益新伯侄之医术尤蜚声遐迩。
吴聘卿,名思训,以字行,人称“大先生”,系吴浦云生父,有“吴半仙”之誉。清光绪年间,通州牧汪树堂曾亲赠“著手成春”匾额以褒奖。其侄为南通“清末民初杏林三鼎甲”之一的吴益新,吴益新通城悬壶,誉满州里,连沪上闻人杜月笙子辈患疾亦慕名派专人来通请诊。
吴浦云四叔吴思慎(冠民),人称“四先生”,有女无子,按乡间习俗领养亲侄吴浦云为嗣子。吴思慎乃清末秀才,肄业于南菁书院,思想开明,年倡导、参与创建四安小学,并得到张謇资助,后由“州牧王公,委慎长校事”。
民国初年,吴冠民、吴浦云父子荡舟西湖
年,天资聪颖的吴浦云就读于陈家酒店(四安镇旧称)附近王家桥的徐家祠堂私塾,三年后入学四安第一国民学校。吴氏子孙多学医,而吴浦云却选择从事教育事业,于年报考并入学江苏省立第一代用师范学校(今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年通师第十一届本科毕业。吴浦云的这一职业选择一是受其养父热心于地方教育的影响,二是他年少时目睹国弱民穷,早就立下了教育救国之志。
年,吴浦云就读通师期间的日记
年夏,一艘从通城轮船码头开出、向北沿古运盐河而行的小火轮上乘载着一位风华正茂、心怀教育的青年,学成归来的吴浦云回到母校四安市第一国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他关心爱护学生,对教学充满热情,他刻苦钻研,积极宣传和倡导用新思想办学,很快成为最受欢迎的“吴先生”。两年后,吴调任唐闸实业私立小学教师,并一度兼任唐闸工人夜校主任;年,教学有成的吴浦云又调入江苏省立第一代用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同时自修英语与数学,矢志深造;次年8月,吴入学南京东南大学教育特科;年1月,走出东南大学校门的吴浦云受聘至铜山县立师范学校任教;数月后回通出任唐闸实业私立小学校长职。短短几年时间,乐教爱生的吴浦云赢得了学生及其家长的信赖,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迅速成长为南通教育界的一颗新星。这期间,他于年加入国民党。
年,时任唐闸实业小学校长的吴浦云(第二排中、戴眼镜者)
年2月,声誉雀起的吴浦云获拔擢,任南通县教育局督学,刚过而立之年的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在完成好兼任的南通县中校长各项工作的同时,对视导工作也从不懈怠。
吴浦云名维栋,以字行,为此由学校为其出具证明书
在他的日记里,从大量视察农村学校的记载中,就知道他是一位称职的教育官员。此外,其日记中还有在南通听梁启超、杜威演讲和在南京听胡适、黄炎培演讲,与佛学家、教育家江谦,与同学、后来的美籍华人作家蒋希曾交往等记载。一九三二年,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的周佛海到南通视察,他全程陪同,所记最详……可以说,吴浦云与南通近现代教育不可分割,作为地方教育家,他的工作业绩及个人影响,使其声名远扬,成为南通教育界的一位重量级人物。
二、烽火路上育桃李
年3月,工作出色的吴浦云接任南通县(辖今南通市各区及如皋、海门、启东、苏州张家港部分乡镇)教育局局长一职,并一度兼任张啬公慈善事业总管理处常务董事。其时,正值抗战爆发前,面对日本军国主义日益膨胀的侵略野心,他推动全县各区以中心民众学校的形式,组织壮丁,进行军事训练。
年2月,江苏省政府委员会关于吴浦云升任南通县教育局长的训令(原件现藏省档案馆)
年3月17日,日军饭冢旅团从长江北岸姚港附近登陆,南通县城随即沦陷。未雨绸缪的吴浦云此时早已将教育局的文书档案与《万有文库》等重要图书资料转移,又将教育局迁至金沙镇办公,继迁四安徐家桥小学,三迁二窎曹保长宅坚持办公,并动员全县各中心小学校和教育界人士坚持抗日民族教育,在困难中维持课业,或设法迁校复课,在其组织与号召下,通师迁海复,女师迁丰利,商益迁潮桥,崇敬迁马塘……
年下半年,日寇数犯金沙,南通县政府撤往北兴桥,南通县中(时称金沙初中)几乎陷入停课状态……
历史记下了志士仁人在危急时刻的可贵贡献:时任教育局长吴浦云于年2月给金沙初中校长李伯平写信,建议迁校至四安镇西北的温家桥,因为那里河沟纵横,夹车路较多,交通不便,是日寇暂时难以染指的净土。3月初,南通县教育局作出迁校决定。3月9日,吴浦云约李伯平、司梦九携四安地方士绅吴质夫等前往察看了庙宇和民宅,拟作临时校舍……不久,学校更名为“南通县中”并迁往温家桥南三官殿复课,时有初中三个班,四年制乡村师范1个班,学生数约百人。年,县中增设高中部。
迁校之初,南三官殿殿屋“勉可敷用”,但由于四方沦陷区失学或进步学生不断前来求学(如南通女师等校也到此复课,初高中俱全时学生数近人),学校面临校舍缺少等诸多困难,吴浦云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威望及其吴氏家族的社会影响,奔走游说,四安区许多士绅和民众焕发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建校。人们纷纷集资,献工,参与开荒移坟,拆除酒店街西的四安游民习艺所旧房用于建造新校舍,学校师生也参加了搬砖运瓦等义务劳动。不到半年时间,在四面环绕小河的南三官殿后的老坟地上新建了三排28间房屋,除了教室、办公室、寝室,还建有图书室和实验仪器室等功能教室。他又联系周边群众,安排师生借住在校邻民舍。
年6月,南通县中普通科师生合影(二排左8为吴浦云)
绿树丛中,红墙古庙,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关头,县中师生们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开始了全新的学习生活。烽火硝烟里的南通县中,也为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以至解放后,温桥县中学生刘光(邱守训)、朱剑都曾先后担任中共南通市委书记。
抗战时期,南通县中操场,吴浦云(左)在运动会上与同事一起参赛。
对于因日伪进犯而无法正常上课的小学,吴则动员组织其教师分地区以战时农村服务团或抗敌流动学校的形式,进行游击教学。身穿粗布大褂、瘦小精干的吴浦云为抗战教育奔波而呼号,烽火硝烟中,其办学不辍之举,被传为战时佳话。
温桥南通县中毕业证书
年11月,共产党领导的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北兴桥成立,教育局改为教育科。吴浦云不计个人毁誉,欣然移交工作,并接受教育科调派,赴南通县中任训育主任,直至抗战胜利。如此高风亮节,实为难能可贵。时任南通县县长、后任轻工业部部长、广东省委书记、省长的梁灵光在其年出版的回忆录中也不忘称颂这位老朋友。
年冬,吴浦云负责接待了邹韬奋先生,并亲自主持了欢迎邹韬奋先生的大会,就是在这次欢迎会上,邹韬奋在学校操场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下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号召人们“团结、进步、抗日”,吴浦云更是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积极号召知识分子投身抗战。如今,忆及吴浦云老先生与自己抗日战火中的风雨历程和青春年华,从温桥县中走出的南通市原市长、市委书记朱剑自言“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但就在抗战即将胜利之时,年7月,吴浦云因劳累过度而中风,幸经及时抢救而渐愈。
三、返乡兴教办学塾
当选代表聘书
年2月,南通解放。任教于南通市立中学的吴浦云在参加南通专区文教会时政学习期间,首倡开办民办中学,并萌生了“医院或学校”的想法。同年8月,经南通专署文教处同意,他腾出位于陈家酒店南的自家祖屋,创建了初中水平的新民学塾(四安中学前身),并自拟联语:“讲许多或中或外的时事,教几个不大不小的儿童”“工作要手脑并用,学习宜知能兼修”。学塾教室内,“毛主席像两边写‘这是群众最好的先生,也是群众最好的学生’,专署文教处及区政府函件原文亦抄录,使学生共知”。年秋季开学时,吴浦云“买来毛主席、孙中山画像六张,张贴于中堂,取下观音像藏起来,以示本宅已经学校化,而非家庭化了”。
年4月,吴浦云(主席台左六)在南通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当选副主席。
吴知识渊博,办学第一年,由他讲授包括英语学科在内的全部初一课程。第二年聘请了教师2人,但他仍时常替病、事假老师代课。在吴浦云的苦心经营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第一年招生25人,第二年招初一学生54人,第三年全校学生数达为人(初三此前已离校,分别录取师范或分流至金沙、南通各校)。但在如此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读到的是“余以全力处理校事,对医治病者无暇兼顾”“上午连上三课,头晕脑胀,说话无力”“凌宗芸应付不了,余转教化学”“张甫田借余粯子饭一碗泡食”“今借米下锅”“体重斤”“秋收后(平整)黄豆田,解决运动场地问题”“余愿以牺牲精神办教育,施医施药救济失学与贫病,且看将来效果,不顾目前困难矣”等记述,其日记中诸如此类工作辛劳、生活困难的记载有许多,当年办校之艰难,今天读来,仍不免令人为之动容。但在繁忙之余,他会弹一曲三弦,抄几页医书,享受其中,以此自我调节紧张的生活。
新民初中白铜校徽
新民初中补习班初二同学录(封面)
年秋季开学后,面对无力接纳更多学生入学这一困难,吴“与蔡区长谈迁建中学”,得到首肯。年春,吴宅难以容纳激增的学生,以至“一年级学生不能再容,多三人同座”,无奈之下他将自家牛车棚临时改为教室,学生戏称为“牛棚中学”。
四安初中铁质珐琅校徽
在四安区委、区公所的支持下,同年7月,他拆除了自家东西厢房和正屋东侧耳房,迁建至陈家酒店街北运盐河东(四安中学现址),又拆除了显应庵、送子观音堂等三处废庙的砖木门窗,运来改建为校舍。为建好学校,除了要处理“德义和尚来谈”宗教政策、“与尼姑和平解决”等问题,他还将自家方桌、碗橱等物品搬到新校作为学具;将家中的广玉兰、紫薇、罗汉松等树木花草移栽到新校;学桌不够,他亲自到邻居家商借方桌;面对离校40多里的严家灶等地的学生,他出面联系民宅安排住宿;他还请来瓦匠,到校赶做水泥黑板;又是他,将祖先建于酒店北街的“节孝牌坊”下的一对石狮子移至新校南大门,作为镇校之物并装饰着校门……其办学之热忱,建新校之艰辛,由此可见。
年1月22日,吴浦云六十岁生日时与妻子(前左)在北京
这年暑期,一直为新校建设奔走的吴浦云从县政府文教科获悉,南通县初级中学正在筹建,并初定将校址设于四安,校长由县长赵洪程兼任,吴浦云任副校长。熟料,此后改变方案,南通县初级中学(后改名西亭初中,今西亭高级中学)于年10月在澜平桥建校。年秋季开学,原四安新民初中补习班6个班调整为公办班,被划作西亭初中分部。吴浦云再次不计个人名利,奉命担任分部主任。此时,全校学生数已达人,年,全校学生数增加到人。年,四安中学独立建校,身为县政协副主席的吴浦云在短暂任职校长后奉调至金沙,驻会主持南通县政协工作。
吴浦云为办学而调换土地、制作黑板与田主和漆匠签订的协议书
(陶国梁、张国宝、张国林、凌绍贤、蒋锡山、姜顺等后人如有阅读本文,请通过文末邮箱联系作者)
吴浦云担任四安初中校长的任命书内页
年4月,南通县常务副县长王安国、副县长徐仰高、县政协副主席吴浦云(左二)三人率南通县慰问团赴九圩港建闸工地慰问
吴浦云先生一生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竭尽心力,积劳成疾,年春离任疗疾休养。文革中也难逃被迫害的命运。年4月8日,这位可歌可泣的老园医院,享年79岁。
晚年吴浦云
岁月飞歌,时光流诗。吴浦云当年主张迁校的南通县中旧址温桥小学早在年更名为“韬奋小学”,并被列为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曾先后两次亲笔题写校名。而今,由他亲手创建的四安中学现有师生数近1人,在通州区初中教学质量考核中连年名列前茅,历年来,以斐然的办学业绩成为通州的热点初中之一,并早已跻身江苏省示范初中行列。
年,吴次孙吴之和与家人在四安中学参加吴浦云半身铜像落成仪式
如今,先贤吴浦云那清辉音容的半身塑像,迎着朝阳端坐于四安中学校园内,让后人钦仰,那明澈的双眸透过圆圆的镜框,依然凝视着他曾经呕心沥血过的校园。虽然早已离开了我们,但他对杏坛育人的懿德奉献,对教育事业的不朽丰功,宛如高山流水,滋润红尘,抚育桃李,他的爱国兴教的砥柱精神与丰采形象,永远铭刻在家乡百姓的心中!
约余万字、反映南通近代历史、特别是教育史的《吴浦云日记》,成为通州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发表于《南通画报》第11期
感谢吴之和、黄为人等提供资料!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