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在
前
面
5月9日下午风华园,岁的张绍堂拉着从湖滨新村前来拜访的97岁的钱树岩的手说:弟弟有90了么?二位老人一个是彭城文史巨擘、名门之后,一个是淮海战役功臣、谍海精英,自年初识,虽同在一个城市,互慕其名,但70年间未有正式会面。
同样的经历坎坷,同样的赤子情怀,同样的关心时事不畏暮年,两位见证中国百年风云、亲历家乡世纪变迁的老人执手续前缘,互相鼓励不负当下美好岁月。
——刊载于.5.19彭城晚报《徐州地理》版
张绍堂:抢救整理徐州史籍
张绍堂年出生,祖籍浙江绍兴,父之高祖张鼎清嘉庆年间曾任徐州知府及徐州道。张绍堂19岁进入筹建中的铜山公共图书馆工作,参与了图书馆初期的古籍接收及书目编写。年日军侵略东北,他忧国愤世,于次年创办《徐州镜报》。战乱时节,他以贩药为生,后与友人合开西药店,徐州解放后公私合营进入徐州制药厂。
自年离休,张老倾力于徐州方言韵书《十三韵》的校辑工作,对比十数种版本,誊抄、整理、补充50年不辍,终在年集成《徐州十三韵校辑》,印刷数百册,无偿提供给徐州地方文化学者作学术研究参考。除此之外,张老发挥余热,编辑、撰写地方文史资料80余万字,将自己亲历的彭城旧事、徐州地理投书报刊,留存史料。
张老还有一个不寻常的身份,他的姨父是北洋皖系名将徐树铮,张老与徐族后代的交流往来亦是一段史界佳话。张老晚年还将自己的日常起居心得集成《养生述历》,与亲友分享他的人生感悟、阅读和旅游体验。张老现今虽百零七岁,仍日习草书,读书并作摘要,他勤奋学习的精神和淡然的生活态度激励了无数后学。
钱树岩:卧底敌营信仰坚定
钱树岩年出生,祖籍浙江杭州,先祖钱士俊于清乾隆间出任徐州府幕僚,从此安居徐州。钱树岩少年时家贫失学,但他利用在书店做学徒的机会勤奋学习,抗战期间接触进步人士后投身革命,年因“八路案”蹲敌监,受过酷刑,半年后值军调三人小组到徐州视察而被释放。年,他受命卧底徐州绥靖公署,为华野提供过重要情报,受到中央军委电报嘉奖。徐州解放后,他从事过税务工作,下放过农村,做过文教工作和工业管理。
年钱树岩从徐州博物馆离休,在刚刚成立的徐州党史办继续服务了6年,每晚通宵达旦,帮助昔日战友抢救性整理革命回忆录,并撰写亲历亲闻亲见之徐州掌故、谍海秘事,以自身的革命经历到多所中小学献身说法宣扬爱国主义。钱老晚年曾获淮海战役纪念章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其事迹被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并被收入中国工人出版社《开国将士风云录》。
与张绍堂老人相同的是,钱老也是一位坚持学习、不断进取、笔耕不辍的老人,每日练习书法更成为他年脑溢血之后恢复语言行动功能的重要途径。
这是我年为辟谣“水牢”求教于他。他说,徐州应该建抗战博物馆,铭记历史、澄清历史。
张钱会:两度失期终圆心愿
同一个城市,相同的文史情怀,相似的性情爱好,谁能想到,两位年龄相仿的彭城人瑞,之前仅见过两面。
钱老的儿子钱国光介绍,“我爸是在年和我妈去五洲药房买蚊香,通过我妈表亲张孟莘也是张老的学兄认识的,从此以后没见过面。后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全家到泰山扫墓时,在普照庵门口遇见了张老,当时也只是打个招呼,没有深入交流。”
二位老人虽然没有正式会过面,却是神交已久。除了在每年的徐州政协文史资料上看到彼此的文章,更多的是在《彭城晚报》的《徐州地理》版面上互相读懂了对方。《彭城晚报》先后报道了张老致力徐州方言韵书研究和创办镜报的专题,刊登过多篇他关于徐州年俗、图书馆历史的文章,张老是晚报迄今以来年龄最大的作者。钱老也是《彭城晚报》地理文化版面的报道对象和优质作者,他对徐州抗战史和文物保护常有高见。
在本月初钱老正式拜访张老之前,其实二人有两次交会并未成行。一是去年12月初在徐州博物馆为钱老筹备书法作品展之前,我曾邀请张老为钱老写一幅贺联,张老欣然应允后当天下午不慎跌倒入院,未能赶上钱老的书法展。二是今年年初听说张老身体欠佳,钱老打算第二天前去看望,当夜钱老激动难眠,次天晨胆囊炎复发,入院抢救26天,四月份刚刚出院。
5月9日下午,钱老在家刮净了胡子,穿戴整齐,由子女陪同,带着轮椅,穿过大半个徐州去会一位久违的老友。两位老友之“老”,相加起来足有二百多岁,张老有些耳背,钱老口齿不大清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流,同一个城市百年的共同经历让他们相见恨晚。青山不老,绿水长存,在此祝愿二老健康长寿,友谊常在。
END
图片补记
这是年5月19日徐州沦陷日时去张老家采访,他打开手提电脑,找资料给我看。看照片上的日期,距今天整十年,真巧。
二老相会源于年12月为钱老举办书法展。翻了下纪录,不知为什么当时没做 钱老说,我给大家敬礼了。
钱老书写的12个社会主义价值观被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收藏。
言归正传。年5月9日下午3点,湖滨新村,钱老出发前在自己的书法集上写上赠“张老绍堂”,钱老的女儿给他刮了胡子。
出租车司机听说钱老的事迹,开到风花园时主动要免单。支付并谢过他。俗语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张老住二楼,对刚出院不久的钱老来说,每上一级台阶都是艰难。
见面初景,意外,激动,开心。
用纸笔沟通,也开心。张老的祖上曾在道台衙门主政,钱老卧底的绥靖公署就是道台衙门的旧址。
在张老家的客厅合影。钱老女儿说,把假牙戴上吧。钱老张嘴。钱老的牙齿在年敌人的监狱中发炎留下后遗症,解放后便戴上了假牙,组织上特批给他全部报销。
二老合影。俩寿神。
分别时,也才刚刚病愈的老张亲自送到门口,二人挥手,张老说“常来”,钱老说“再会”。
同住风华园的钱老的同事夏凯晨老师开车送钱老回家。明媚的斜阳下握手道别。
钱老家也住二楼。上楼对他来说又是一番难为。不过此时的他一定心满意足。目送他的背影,我也回家。晚上张老的女儿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