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苏颋(—)字廷硕,谥“文宪”,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武则天朝进士,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元老,袭封许国公。开元间位居宰相,与宋璟合作,政绩显著。当时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和张说(封燕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
相传汉武帝时,在汾河边上挖到一个黄帝铸造的宝鼎,他亲自来到汾河祭祀,并在渡汾河时作了一篇《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唐玄宗效仿汉武帝,也来到汾河祭祀,当时苏颋已经被贬为益州长史,任期结束刚刚回京,陪同玄宗祭祀。此时的他已经不是春风得意的宰相了,心里充满了失意的情绪,不久又再次贬官入蜀了。
河汾:是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华仔一开始读这首诗,以为是“汾河”的倒装,以为是作者为了押韵。但仔细查阅多方资料并加以思考,并不是这样简单。古诗的“河”大多指“黄河”,这个河汾应当是黄河和汾河的统称,因为汾河在汾阴汇入黄河。汉朝属于河东郡汾阴县,唐玄宗改名宝鼎县,宋真宗年间改为荣河县,年由万泉、荣河两县合并而成万荣县,在今山西省运城市。自从黄帝在这里“扫地为坛祭后土”,历代皇帝也相继效仿。由此可见,学诗也要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有一些了解。
摇落:草木凋零的意思。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秋声:秋天的声音。
首句“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用白描手法,写诗人跟随皇帝游览汾河的场景。其实这首诗是开元十一年()春天所作,史书记载:“北巡并都,南辕汾上,览汉武故事,修后土旧祠。时为仲春,地气萌动,将先政本,为众祈谷宝鼎出地,奠此币玉,荣光塞河。改汾阴为宝鼎。”这里的北风不能理解为秋天或者冬天的那种风,而是凛冬已过但余威尚存的春天的北风。因为这春风尚不温暖,所以诗人才“惊”为秋风。华仔认为这样理解更契合诗人的处境,因为他刚从益州长史的贬官生涯,回到京城,但前途渺茫,不能确定。所以这里的“北风”、“白云”既指自然界的景物,其实也暗指诗人的处境:自己漂泊不定,官场失意,跟随皇帝到汾河祭祀,就好比这天上的白云一样,被北风吹到汾河之上。这两句其实就是化用汉武帝《秋风辞》的“秋风起兮白云飞”、“泛楼船兮济汾河”,由此就引出后两句的借景抒情。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两句承接上面的写景而抒情。“摇落”是草木零落的意思,汉武帝的诗中也有“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摇落的不仅仅是草木,也是诗人心中的哀愁、失落。汉武帝本是兴高采烈地去游览汾河,但是在这汾河中流,见到北风乍起,也不禁伤感时光易逝,年华老去:“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以汉武帝千古一帝尚且如此,何况是苏颋这种被贬的官员呢?本来就前途未卜,黯然神伤,又遭逢草木被风吹落,也就不忍心听到这秋声了。既然春天到了,那么应该听到春天的莺歌燕舞的声音,实际听到的确实那不可听闻的“秋声”,可见其悲凉之感。
其实读到这里,华仔突然想到几个疑问,诗人所谓“秋声”,那么什么是“秋声”?“秋声”有哪些特点?“秋声”能带给人哪些感触?我们听到“秋声”又该如何面对?诗人并未明说,难道只是风声或者草木飘零的声音么?难道只有悲伤不已么?华仔想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散文名篇《秋声赋》: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欧阳修的遭遇和苏颋类似,也经历了宦海沉浮,也曾经听闻秋声。虽然一开始都是悲秋,“悚然而听之”,但欧阳修却想通了:四时之气,都是自然规律。秋声催败零落,只是“一气之余烈”,并不是有心戕害万物。然而人听见秋声却有动于中,百感交集。为什么要以血肉之躯,去思虑永恒的规律?那么到底是谁在戕害自己呢,为什么要恨那秋声不可听闻呢?可见欧阳修已有所感悟,寻求老庄之道的解脱了。而我们的苏颋,还尚未如此。毕竟身为五朝元老,曾居宰相之位,享有国公之荣,如今不被重用,也难免心怀怨念吧。
唐宋八大家国学经典典藏苏轼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古典文学散文作品集淘宝¥28.5¥39.8购买北风席卷着白云
万里迢迢来到河汾
草木都为之摇落
摇落是我的心神
秋声啊,你太残忍
为何游荡在
这温暖的仲春
这首诗含蓄委婉,意味深远。题目为“汾上惊秋”,华仔理解为在春天听到“秋声”而吃惊。但全诗并未用到一个“惊”字,但处处都暗含着一个“惊”字。诗人不仅是惊于“北风”、“白云”、“摇落”等等萧条的景物,也有惊叹于唐玄宗和汉武帝这相同的祭祀活动,仿佛历史要重演一般。或者是作者的思绪本来波澜不惊,但是突然在渡河的时候受到秋声的刺激,才恍然大悟,涌起时光流逝、大起大落的伤感?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这就是诗歌的妙处所在,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其实是“百感交集”,既然是百感交集,那么就无法具体言说,诗人只能写景物点到为止,余下的留给读者自己想象,自己体会。这种感情,或许只有像苏颋这种真正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宦海沉浮的人,才能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