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号签约文章
大家好,这里是专栏《中学大历史》,一个专门帮助中学生学好历史的课程。
这两天正在高考,有亲在后台留言,说我这个专栏押中高考题了。我一看,还真是,前些天刚给大家介绍了贾谊,今年全国语文卷的文言文就是贾谊。
当然,这不是说我有多历害,夜路走得多了,总能碰到鬼,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我也不忽悠大家说看了我的专栏,高考一定得满分。咱们的专栏不是做高考押题的,我们只是讲中学历史的,突然押中语文高考卷,这只是一个例外。而且要想真正学好历史,学好语文,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是说你押中题就行的。
今天继续讲七年级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前面我们讲到汉文帝当皇帝是一个例外,属于躺赢,原本在山西老老实实当着小代王,突然把他叫到长安,让他当皇帝。他还有点担心自己担当不起大汉赋予他的伟大使命。
在当皇帝期间,汉文帝没干什么大事,只是让老百姓过得好一点,让军功集团能够安份一点,让藩王们能够老实一点。仅凭这些,他就足以称为一位明君。
而汉文帝这一脉,可以说是捡漏之王。
汉文帝的母亲薄氏原本没有机会接触刘邦,因为闺蜜的一句玩笑,从而跟刘邦亲密接触了一晚,生下了汉文帝。
汉文帝原本是代王,诛诸吕后,因为娘家人比较厚道而幸运当选为皇帝。
汉武帝原本也不是太子,只是原太子的妈咪栗姬太作而成功逆袭。
汉宣帝原本也没可能当皇帝,要不是海昏侯太傻太天真,皇帝轮不着他。
更离奇的是,汉景帝有次去妃子程姬的宫里过夜,程姬因为娘家亲戚定点来探讨,所以让宫女唐儿顶了一下班,结果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刘发。刘发被打发到了长沙国。他有一个后代叫你特别优秀的刘秀。
汉景帝其实也是捡到了漏。
在很多影视剧里,汉景帝刘启之所以成为太子,全靠他的母亲受到了汉文帝的宠爱。
汉景帝的母亲叫窦漪房,大概是战国贵族之后。秦季的时候,窦漪房的父亲隐居在乡下,平时钓鱼为生,可能技术不过关,有一回掉到水里淹死了。
窦漪房长大后以良家子的身份入宫,当上了吕后的宫女。
到了吕后掌权的时候,开始遣放宫女出宫,把他们赐给诸侯王。窦漪房就在其中。有人分析,窦漪房等宫女可能是吕后派去监视诸侯的。这个猜测可能并不准确。因为这些宫女出去的时候是随机安排的。比如窦漪房被安排要去代国。
代国在山西,在汉朝时还处于边境之地。窦漪房家乡在清河,她想去赵国,就委托管分配的太监把自己放到去赵国的名单里。
但是,在办这个事情的时候,太监拿了钱忘了事,没有调换名单。窦漪房依然去了代国。
我们知道代国就是汉文帝的封国。这位仁兄为了明哲保身,不去中原地带,偏要跑到跟匈奴接壤的荒漠之地当王。这里离清河当然很远了。
窦漪房很伤心,她不想去代国。但不去也不允许啊。结果去了之后,就被汉文帝看上了。一共去的五人,就她成为了汉文帝的宠妃。没过多久窦漪房生了一个女儿,这是后面特别能闹的长公主刘嫖。再过一年,窦漪房又生了一个男孩子,就是汉景帝刘启了。
不少言情小说里记载,窦漪房是吕后的间谍,但去了代国,被刘恒感化,成为刘恒的宠妃,最后他的儿子因此当上了太子。
宠不宠不知道,但她的儿子能够当上太子,绝不仅仅是她的原因,而有一个更为隐秘的、历史书不好记载的原因。
在汉文帝当上皇帝的数个月间,他的嫡妻以及四个嫡子先后离奇死亡,而史书上连汉文帝的嫡妻是谁也没有介绍。
很有可能,汉文帝的嫡妻是吕氏之女,为了让军功集团放心,汉文帝杀死了这个有吕氏背景的妻子以及四个嫡子。
不管怎么说,刘启跟他爹汉文帝一样,不争不闹成为了太子,又无惊无险的完成了转正,成为了大汉的皇帝,可谓实力躺赢。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以孝闻名天下的汉文帝其实是一个相当腹黑的君王。那么,跟父亲一同开创中国历史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汉景帝完全诠释了什么叫没有最黑,只有更黑。
汉景帝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饿死了汉朝第一富豪邓通。
邓通,四川乐山人,父亲生下他时,大汉的驿道正好修到他家门口,遂名通字。
而邓通闻名天下当然是因为他的富有。很多年以后,阳谷县著名媒婆王婆在指点西门庆怎么认识藩金莲时,曾经提到了一个硬指标:潘驴邓小闲。
这其中的邓就是邓通,是指像邓通这样的土豪。
那么,邓通是怎么致富的呢?
主要还是靠脸。少年时的邓通是一个船夫,长大之后,到皇宫做了黄头郎,也是管行船的,但都是行船,在哪里行当然有很大的不通。因为离皇帝近,他很快成为皇帝的宠臣。
宠到什么地步呢?
汉文帝赐给邓通一座铜山,还允许他铸造铜钱,等于给他开了一家印钞厂,因为邓通家制作出来铜钱用料足,质地纯,很快成为汉朝百姓最受欢迎的流通货币。
钱都可以自己铸,邓通当然富可敌国。
但有一天,女相士许负给邓通看了一相,表示邓大人现在虽然很有钱,只怕将来要饿死啊。
这位许负可谓是三国第一神嘴,在她一生的相命生涯中,曾经算死了三件大事。
一是汉文帝将成为皇帝。
那一年,汉文帝还没有出生,他的母亲薄姬还是魏王魏豹的侧室。许负预言薄姬将是天子之母。魏豹听了大喜,开始盲目追求进步,反了刘邦跑去跟项羽联合。结果薄姬确是天子之母,却是隔壁老刘的孩子,跟他魏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有这样的案例在先,汉文帝却依然不肯相信许负的预言,表示自己能使邓通富甲天下,邓通怎么可能饿死呢?
汉文帝说得没错,他有让一个人富有的权利跟方法。但是,如果他不在了呢?
中国是一个讲究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代。皇帝换届,往往意味着大洗牌,而其中最受影响的就是邓通这样的宠臣。两千年后的和珅就是一个例子。
嘉庆皇帝之所以一登基就收拾和珅,那是因为和珅屡次为难他。当然,和珅也不想的,但他已经陷入了宠臣陷阱。
如果过于跟太子接近,就容易引起皇帝的犹疑,怀疑他在烧冷灶,而如果不烧冷灶,就无法避免领导走了,自己茶凉的困境。恰好乾隆又是一个特别爱猜忌的皇帝。和珅为了不得罪原老板乾隆,只好硬着头皮跟嘉庆穿小鞋。
所以,和珅倒台,不怪别人,只能怪他自己陷得太深。
而邓通倒台,只能说汉景帝太腹黑了。
因为邓通完全没有得罪汉景帝,非要说得罪,那其实也是汉文帝的事情。
有一天,汉文帝突然找到儿子,指着自己身上的一处创口说:“来,替父皇吸一口。”
说实话,吸疮这种东西非常不卫生,要弄掉浓疮有很多方式,但古代人乐此不疲使用最原始,就在于把这种行为当作一种测试。比如名将吴起号称爱护士兵,就是因为他愿意给士兵吸浓疮。
汉景帝愣住了,下意识露出为难的神情。显然,这是一个正常人会有的反应,尽管他是汉文帝的儿子。
汉文帝露出一丝失望,但很快,他用干笑掩盖了失望,示意儿子可以退下了。
父亲为什么要自己吸浓疮呢?
一打听明白了。这一天的早上汉文帝跟邓通聊天,汉文帝突然问道,这天下谁最爱我呢?
邓通随意答道,这应该是太子啊。
天下当然是父子情深。
汉文帝若有所思,随后把刘启叫了进来。
让汉文帝失望的是,儿子并不是最爱他的人,因为儿子不愿意为他吸取浓疮,而另一个人愿意,这个人就是邓通。
也许邓通是无意为之,但在刘启看来,自己是被邓通摆了一刀,搞得自己在父亲面前失分。
我爹在的时候,我不敢动你,现在我当家作主了,你还不滚蛋?
汉景帝继位后,毫不手软,立马让邓通下岗,没过两天,又本着有问题要处理,没有问题制造问题也要处理的原则,没收了邓通的所有钱财,最终搞得曾经富甲天下的邓通身上没有一文钱,只能寄居在别人家里混口饭吃。史书没有记载邓通是怎么吃的,但大仙许负说他是饿死的,那多半就是饿死的。
而跟父亲汉文帝类似,汉景帝是一个在个案上绝不手软的腹黑君王,但在普例上,又是一个仁慈之君。
继位后的第一年,汉景帝就把父亲的刑法改革再推进了一步。汉文帝废肉刑改笞刑,因为下手的人手太黑,结果有些明明是活罪的被直接打死了,所以大家议论废肉刑其实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汉景帝宣布,原本打五百下的只打三百下,原本打三百下的,只打二百下。后面再次减轻处罚,减到老百姓都不把违法犯罪当回死了,当然,死刑除外。
汉景帝是一个讲理的人,经常给下面的人讲下手不要下死手。遗憾的是,如果他自己下手时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就好了。
那一年,汉景帝还没转正,依照是太子一枚。有一天,太子刘启跟吴国的太子刘贤在一块下棋。社会经验告诉我们,一山不容两虎,尤其是不容未成年的虎。两个太子党在一块,就是容易出事。两人原本好好下着棋,突然争着棋路来了。争就争吧,还动起手来了。动手就动手吧,刘启一暴走就拿起棋盘把刘贤给打死了。
谁能想到文景之治的创造者之一,年轻的时候脾气这么暴?
这一打死就麻烦了,虽然你爹是皇帝,人家的爹也不白给。
刘贤的爹是吴王刘濞。刘濞的爹刘喜是个老实巴结的人,常年被刘太公当正面典型来教育刘邦。可到刘濞这一代,基因突变,变得特别生猛,生猛到刘邦决定派他去镇守江东。要知道,江东是项羽的基本盘,要在这里当王,没两把涮子可不行。
可是,刘邦一封就后悔了,因为他怎么看这小子都像有反骨。但实在是用人之时,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让不是姓刘的去,他更不放心。
于是,在刘濞上任之前,刘邦特地给打了一针预防针,他摸着大侄子的背说道:“我看啊,建汉五十年后,东南方向将有叛乱,这会不会是你啊?你可要想清楚啊,我们毕竟是一家人。”
刘邦虽然没练过化骨绵掌,但这一摸,摸得刘濞魂都没有了,赶紧下跪表态自己一定不会反。
刘邦在的时候,他没有反,吕后掌权的时候,他当然也不敢反,汉文帝在的时候,他也没有反,不过,小心思已经开始有了。谁让汉文帝为了安抚大家,曾经放出风,以后皇位可能传到吴国呢?而且汉文帝老是装低调,搞得别人想低调也低调不起来。
现在,自己的儿子竟然被汉文帝的儿子打死,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何况这还是他的独子,这是要绝自己的后啊!
儿子的尸体运回来后,刘濞铁青着脸下令。
把我儿子的尸体抬回长安!
把死人抬到长安,这就是给汉文帝难看了。汉文帝也没有发火,毕竟这事是自己儿子惹了事,他耐着性子把刘贤下葬了,又专门派人去慰问刘濞。可光是慰问显然是无法平息刘濞的怒火。
从此之后,刘濞就不进京拜码头了,每次都说自己有病,成为大汉的长期病号。有关部门也不傻,你说你有病就有病啊,你得有证明啊,一查刘濞果然在装病。于是,相关部门就把刘濞的使者给扣了起来,来一个扣一个,看你来不来拜码头。
汉文帝还是好说话的,把这些扣押的使者全放了回去,还特地给刘濞送了一个老年顶级套装:倚几与手杖。并特批他从此都可不来朝见皇帝。
刘濞满腔的怒火,碰上了汉文帝的化骨绵掌,有气也发不出来,只好活活憋了回去。
但让他就此罢休是不可能的。刘濞借着自己的地盘大,又有资源,开始搞起了半割据,跟水浒传里的柴进一样,好好的日子不过,天天收容一些亡命之徒,就等着天下有变了。
汉文帝去世了,上台的汉景帝还能镇住刘濞吗?
为了对付刘濞以及那些藩王,汉文帝给汉景帝留下了两大法宝。
第一个是大汉第二聪明的政治家晁错,不说他第一倒不是违反广告法,而是他确实是第二。
汉文帝前十五年(前年),汉文帝为了选拔人才,多弄点储备干部,好跟那些军功集团的人搞下平衡,搞了一次大考试,汉文帝亲自出题,让大家谈谈对建议大汉帝国有什么好的建议。
在这场考试中,晁错名列第一。
史书随后加了一句,贾谊已死。
对晁错来说,贾谊的死,让他摆脱了千年老二的位置,一下冲到了第一名,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接下来的事情,就需要晁错一个人抗了。如果贾谊还在,晁错只怕不会轮落到后面的悲惨境地。
晁错,颍川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他的性格:峭直刻深。
就是这个人很刻薄,不太懂得搞好人际关系。这样的性格特点往往在年轻的时候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年轻人嘛,气有点盛,大家可以原谅。
所以,晁错的青年时期顺风顺水,少年时学习法家,以文学特长进入汉朝礼仪机构太常寺工作,官居太常掌故。很快,他就获得了一个学习机会。
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书籍都失传了。秦朝有一位博士叫伏生,他在家中的墙壁里隐藏了一套《尚书》。到了汉文帝时期,晁错被指定为官派学员,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等于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学成归来,晁错的感觉就不一般了,毕竟受过名师指点,学过绝世经书,淡吐的档次一下上来了,很快就引起了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被汉文帝送到儿子刘启那里上班。官居太子家令,相当于太子的老师。
史书记载,因为善于出计,深受刘启喜欢,人称智囊。
这时候,晁错“峭直刻深”的特点终于显露出来了。比如除了干好太子家教这份工作,还特别喜欢写研究报告,给汉文帝提各种大汉改造意见,比如建议汉文帝对匈奴人不要太客气,咱选良将精兵,怼他。
汉文帝看了一下,点名表扬了一下晁错。接下来,接下来就没有了。
汉文帝对这个主动出击的方案是点赞不行动,汉文帝也是这样对付贾谊的建议。
过了两天,晁错又提了一个建议,大汉的法令过了这么久了,已经不合时宜了,是不是可以改一下?
同样,汉文帝又点了一个赞,随后删除了他的帖子。
晁错没有放弃,过一段时间,又琢磨出一个东西:那些诸侯是时候该削一削了。
汉文帝依然给他一个红心,然后拉黑了他的建议。
搞得久了,晁错也有点不服气,要是我提的建议不行,你就直说啊,你一直说行,又不按我说的做,这是几个意思呢?
一冲动,晁错给汉文帝打了一个报告,里面有一句话: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
看上去,晁错是在谦虚,表示自己的意见是狂夫之言,但实际上却在暗示,自己的意见行不行,就看领导明不明吧。
连皇帝都敢叫板,可见晁错确实有点狂。因为这个,他在当太子家令这个冷门职务时,就得罪了一大批人,他在朝中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这其中,有一位跟他意见最大的,就是汉文帝相当器重的袁盎。
这两人不知道闹了什么意见,反正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两人同朝为官多年,没有说过一句话,两人只要看到这个地方有另一个人的存在,立马掉头就走,绝对的有你没我,有我没你。
汉文帝是好说话的,他当然听出了晁错的弦外之音,但他没有打击晁错,而是很诚恳的写了一封回信,表示部下提的意见没有狂不狂的,大家可以随便提意见,我不会区分什么是狂的,什么是不狂。真正有区别的是做决策的人是否英明。如果我做决策不英明,那就是国家的祸患了。
言下之意,你再狂,也得经过我这一关,你再狂,能狂出我的手心?
方案你随便提,决策我做,责任我负。
晁错有才,汉文帝是知道的,就像他知道贾谊有才一样,但是,像这样的年轻人,一定要磨磨性子,不然迟早要闯出大祸。
可惜,汉文帝没多少功夫来磨他了,去世之后,晁错这位被他压了五百年的孙猴子终于蹦了出来。
汉景帝继位后,立刻把晁错提拔为内史,每天跟他讨论国家大事,越听越觉得晁错有才啊,你说得都对,我马上照办。
可见,在用人这样事情上,汉景帝还需要多多磨练,向他的父亲汉文帝学习,越要用一个人,越要懂得保护这个人。
一味的恩宠,只会让他成为攻击的目标。
很快,一位元老级人物就朝晁错发起了攻击。这位元老叫申屠嘉。
申屠嘉算是最后的一代开国元老了,是当年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因为资格老,在汉文帝后期,因为宰相空缺,看来看去,就发现这位大爷还合适,德高望重,是军功集团的老前辈。所以把他请出来发挥余热。
请出来才发现这热度相当高。
有一天,申屠嘉拜见汉文帝,发现汉文帝正跟他的好基友邓通在喝酒快乐。邓通大概有点找不着北了,竟然对老同志有点礼数不到。
申屠嘉回来之后,就让人拿着自己的手令把邓通召来,特地吩咐,如果这小子不来,就直接给我砍了。
收到消息的邓通吓得赶紧躲进宫求救。汉文帝给他吃了定心丸:你放心去,我马上去救你。
拿到了汉文帝的保证,邓通才敢到申屠嘉的丞相府报到。进了府,他赶紧摘下帽子,脱下鞋子,给老爷子叩头认错,叩得满头是血,申屠嘉还在上面喊打喊杀,吓得邓通半条命都没有了,总算等到了汉文帝的救兵。
回去之后,邓通的腿都是软的。
汉文帝时的邓通,可是连太子刘启都没办法的人,但申屠嘉说杀就杀,也不过是看心情的事情。
到了汉景帝继位,申屠嘉又觉得晁错不顺眼。史书没记载原因,老干部看不惯青云直上的年轻人,这是中国国情。再说了,你丫是哪冒出来的,你爹是谁?跟高祖皇帝杀过人没,你就敢在朝中目中无人了?而且汉景帝每天跟一个内史商议国事,还一商一个准。这可是丞相申屠嘉的工作范围,你小小的内史把丞相的工作给干了,丞相是摆设啊。你这是想让人家提前退休?
其实申屠嘉不只看不惯晁错,他看不惯一切没啥根基的人,比如袁盎。
那一年,汉文帝还在。有一天,袁盎刚从地方回京,退休在家,一次出去逛街,在大街上碰到了申屠嘉,一看是前辈来了,袁盎连忙下车行礼。申屠嘉就没什么心情下车了,一个晚辈,又是没来头的,就随便在车上意思了一下。
袁盎回去之后,越琢磨越觉得自己今天面子丢大了,当街被申屠嘉轻视,而且旁边还有不少低级官吏,自己好歹也是前朝的老臣了。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所以怎么办?提把刀杀过去?那《史记》就该改叫《水浒传》了。
袁盎穿好官服,收拾的整整齐齐,出门右转朝申屠嘉家走去,请求拜见申屠嘉。
等了半天,也没见人来接他。这也不能说申屠嘉傲慢,这其实是他的一个习惯,他下班后从来不见私客,以免有人来求办事。
原本以为袁盎呆一会就走,可没想到,袁盎大有见不到人,就要留下来吃晚饭的意思。申屠嘉只好破例出来了一次。
见到申屠嘉后,袁盎深吸了一口气,提了一个请求:“请别人回避一下,我想单独跟丞相聊聊。”
申屠嘉一听,以为又是来求办事,再联想到袁盎最近没有工作,不会是来求我的吧。于是,申屠嘉毫不客气,“你要说公事,明天到官署跟长史谈,要是私事,对不起,恕不奉陪。”
说罢,申屠嘉掉头就要走,突然听到后面一个轻脆的声音,回头一看,袁盎跪下来。
这求的什么事?
申屠嘉刚想大叫把这人叉出去,却听到袁盎问了一句话,这句话把他留了下来。
“请问大人,你做为丞相,你感觉跟陈平、绛侯(周勃)比怎么样?”
申屠嘉终于意识到对方来者不善。他认真答道:“我不如。”
袁盎站了起来,拍拍衣袖,“这就对了,你也知道自己不如。当年陈平、绛侯辅助高帝打天下,又诛灭诸吕,保全了刘氏天下。而丞相当年不过是武夫,靠着小功劳迁为小队长,后面当上了淮阳郡守,一路下来,丞相也没有什么大的功劳。我们陛下从代地到长安来之后,每当有人提意见,陛下没有不停车认认真真听取别人意见的。能用的就用,不用的先放到一边,但没有不表扬的。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了招揽天下的贤人。所以我们的陛下每天能够听到以前没听过的,知道以前不知道的。这才一天比一天圣明。”
说实话,以我的猜测,当申屠嘉听到前面半段时,估计是要发火的,毕竟论资历,论功劳,他确实不如陈平周勃这些大神级元老,但人家不是死了嘛,现在自己是老大啊。这种事情你怎么好当面戳破的。就后面的事情来看,申屠嘉也不是性格开朗的人,但他的火就是发不出来。
因为袁盎在称赞皇帝啊,难道你敢跳出来反对?
申屠嘉只有点头的份。
“陛下都广开言论,而丞相你今天却在封闭天下人的嘴,只怕一天比一天愚蠢,要是圣明的陛下来责备愚蠢的丞相,只怕你要倒霉喽。”
在文景时代,袁盎不像贾谊、晁错那样提过什么改变大汉朝的奇计,但他的提案是通过率最高的,除了他不怎么发表宏论之外,跟他高超的口才是有关的。
这一顿话就把军功集团元老级的申屠嘉给说跪了,连忙向袁盎行礼,表示:“我实在是个乡巴佬,平时不懂事,今天幸亏将军教我。”
申屠嘉将袁盎请入房内,引为上客。
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袁盎指着申屠嘉的鼻子骂了一顿愚蠢愚蠢,大出了一口恶气。不但没得罪申屠嘉,还被申屠嘉如此器重。
这里面的秘密不是袁盎抬出了皇帝,而是袁盎提到了陈平周勃。不要忘了,袁盎当年可是汉文帝用来打周勃的。他连周勃都可以收拾,何况你一个申屠嘉呢?
申屠嘉听出了这个弦外之音,这才放下架子,给袁盎行礼。
这个世界,终究还是实力说话的。
那么,晁错有没有实力呢?他也是有实力的,并且成功抵挡住了申屠嘉的致命一击。
有一天,申屠嘉收到一个消息,晁错在自己的内史府开了一个南门。
原来晁错上班的地方门是朝东边开的,只能从东边出入,但我们晁错有直接跟汉景帝说悄悄话的权利,需要从南门进宫。那从东门出去就不太方便嘛,所以,晁错就在南边的墙上开了一道门。
这一开麻烦了,因为内史府就在太庙旁边,而这道墙恰恰是宗庙的外墙。
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晁错同学虽然有才华,但有时候心思不细,他也不想想,这天下的府门都是朝南开的,为什么他的内史府朝东开?至少你拆墙之前,先打听一下这墙是谁家的吧。
听说晁错把太庙的墙拆了,申屠嘉喜出望外,等你多少天了,你小子终于犯在我手里了。
申屠嘉赶紧叫人准备,自己明天一大早就去见皇帝,要参晁错一本,治他一个死罪。
第二天一早,申屠嘉就进了宫,却发现晁错早就已经在皇帝身边了。
因为晁错昨天就进宫了。据线索显示,晁错在申屠嘉的家里安排了眼线,申屠嘉一动,晁错收到了消息。
想了一下,这祸闯得有点大,皇帝不出马是救不回了。于是,晁错马上进宫向汉景帝自首。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申屠嘉的奏章还递上去就被汉景帝打了回来。
理由很简单:这是我让他干的!
这保护伞也太明显,太黑了吧。
回来之后,这位军功集团最后的元老,曾经吓得邓通屁滚尿流的申屠嘉活活气死了。
在跟军功集团的较量当中,晁错取得了完胜。这一切,当然是汉景帝的支持。那么,从刘邦时代开始就掌控着长安政局的军功集团就要退出江湖?
一切还言之尚早。
好了,今天先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