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对于明清淮安府各种细节的了解多是源于《淮安府志》。淮安府志一般的修撰过程为:由当时在任的淮安知府牵头组织、行政协调、筹措经费;再由一位同知或府学里教官担任类似于今天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的角色,负责具体事宜;具体撰稿者多为当地文史达人或府学、县学学生。明清《淮安府志》共有7种版本,其中明朝4种,清朝3种。
淮安府署
成化《淮安府志》由知府杨昶所修,杨昶在淮安任13年知府,可谓树大根深,成化十年离职时,“(淮安)父老婴孺顿首献饮食,淹三月乃得行”。成化《淮安府志》并没有流传下来,但《后序》有幸保存下来。从中可知,该志共16卷,几万字,是已知的7本府志中最短小的。
正德《淮安府志》主要是由山阳县学的老师陈艮山带着自己学生花了10个月的时间修撰完成。正德《淮安府志》是现存最早的淮安府志,目前只发现一本,现藏台湾。该志里有段对当时淮安城地位的描写特别精彩,常被今人引用:“淮安,为江北一大都会,二城雄峙,辅车相依。跨淮南北,沃野千里,淮、泗环带于西北,湖、海设险于东南,怀维扬而襟吴越,引汝、汴而延齐、鲁,水陆交通,舟车辐辏,诚南北之襟喉,天下之控扼。”
光绪《淮安府志》
万历《淮安府志》由吴承恩的好友、知府陈文烛所修。陈文烛一到任后,有感于“淮安乃天下名郡,幅员千里,其间事端如林,旧志舛驳,且历年久,所当增损者无算”,便着手准备编撰新的府志。和一般知府只是挂名不同,万历《淮安府志》可以说是陈知府的个人作品。府志中每卷的开头和结尾,以及作者认为重要的地方,都会发表一段自己意见的“论曰”,难怪后人说此府志为陈文烛的“独裁”。
天启《淮安府志》为知府宋祖舜所修。宋祖舜是位很有作为的知府,关于他的事迹,各类史书上多有记载。天启《淮安府志》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了《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该志的《人物志》中有吴承恩传:“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数奇,竟以明经授县贰,未久,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放浪诗酒,卒。有文集存于家。丘少司徒汇而刻之。”《淮贤文目》中给吴承恩列作品目录为:《射阳集》《春秋列传序》《西游记》。这些记载被康熙《淮安府志》所继承。
康熙《淮安府志》为知府高成美所修。该书成书过程一波三折,清开国后的顺治年间就准备重修府志,终因各种原因未成,留下一本《淮安府实录备草》作为未来修府志的参考。康熙十三年(公元年)再一次提出修志,又未果。终于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年)朝廷要求各地修志的大背景下完成了修撰。康熙《淮安府志》特点是增设《漕运》《芦政》等类目,反映了淮安地方特色。同时《河防志》《贡赋志》收录较详,《两河变迁修治纪略》的资料价值颇高,体现了康熙年间巩固统治、恢复经济、重视治河和蠲恤钱粮的特点。
淮安府志叙
乾隆《淮安府志》为知府卫哲志所修,是历代淮安府志中集大成者。该志取材丰富、体例完备,其中《辨讹》卷为首创,纠正以往《淮安府志》中的纰谬。该志参编阵容堪称豪华,“勺湖草堂”创建者阮学浩、古文字家吴玉搢等大家都深度参与。乾隆《淮安府志》很符合人们对府志该有的大气与严谨的期待,而此前各种版本的府志都有明显的缺陷。
光绪《淮安府志》为知府孙云锦所修。该志完成于光绪九年(公元年),当时作为漕运之都的淮安已处于急速衰败中,“河运单微,贸易衰。向之铜山金穴湮为土灰,百事罢,生计萧然”。书中插图采用了科学的经纬度方法是该志鲜明的时代特点。
纵观淮安明清时期的7部府志会发现,越到后期,府志内容越完备,修纂者整体素养越高,乾隆《淮安府志》为其中翘楚;越到后期,修撰的规格越高,清朝3部府志都有总督级别的官员撰写序言。
作者:祁宏
编辑:阚梦鸥
审校:梁程
值班总编:龚昕
制作单位:淮安区融媒体中心
声明:凡《视听淮安》原创稿件,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部分稿件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点亮在看分享转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