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概述]

中国用香的历史久远,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道,无不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香文化的研究也应从多方入手,涉及一系列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香文化的源起]

“香,芳也。从黍从甘”,这是《说文解字》给香下的定义,其本义指食物味道好,引申为气味好闻。全球最早可考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便有“香”字的写法,形状犹如禾黍装在锅里散发热气。由此可见,香之为用,从上古矣。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华夏先民的用香起源已无从准确考究,大致说可追溯至年前,在我国辽河、黄河、长江流域先后出现的燎祭(祭祀方法,人们通过积柴燔燎而生烟以告祭天地)可视为中华香的起源主线,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遗址中出土的祭坛、燎祭遗存和陶熏炉,均在距今~多年间,香堪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奢侈品”。源起华夏大地的这种香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在不断与中华其他文明交融后,升华、形成了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体现华夏民族独特美学神韵和思维价值的社会文化活动形式,这就是中华香道文化。

相传最早的中华香道养生法始自于嫘祖,嫘祖父亲生病,又不便吃药,于是孝顺的嫘祖便把香草磨成粉,制成香药让卧病在床的父亲闻香而治愈。后世我国历代医家在各种天然香料养生药用的配伍方面不断积累丰富经验,香道养生治疗范围覆盖各种症状,其中以沉香的使用被最为推崇。

[肇始于先秦时代]

先秦时期,随着人们对香木香草使用的增多,香在精神层面演绎出了道德审美的寓意。《尚书-君陈》所言:“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禾非馨,明德惟馨”。香,被赋予君子之道德,用香可修其身,佩香可警其行。

东汉蔡邕《琴操》所述,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他以物寄情,物与神交,确立了香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奠定了中华香道文化的基础内涵。自孔子“比德”以后,香成为衡量道德行为的标准,各种香草也被赋予了道德特征。如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便自称“香草美人”,在《九歌》中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很好地体现了中华香道文化的香德审美思想,可视之为中华香道文化的起点。

[初成于秦汉两朝]

随着秦王朝的国家一统,汉王朝的“丝绸之路”开通,帝王贵胄对香的推崇,可用香料的品种增多,使人们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香品,而且研究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成为了可能,宫廷术士利用多种香药根据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来调制“和合香”,以制造出特有的香气献给帝后达到养生祛病效果。

[发展于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曹操父子、诸葛亮、司马氏、石崇、竹林七贤等,无一不是喜香用香高手,相传嵇康每有操琴必先焚好香。《三国演义》写到:关公败走麦城,被孙权获杀,东吴将关公首级献与曹操,曹操用沉香雕成关羽身躯,与首级合一,以王侯礼祭葬之。此时香道养生已成风气,人们视之为最豪华的享受,香药也因此十分珍贵。

[完备于隋唐五代]

空前富强的隋唐帝国,带来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极度繁荣。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唐中期以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使更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隋唐的帝后对香料都钟爱有加,如皇帝经行之处,要“以龙脑、郁金铺地”;唐宫中,以沉香造亭。而最为奢华的隋炀帝,每年除夕,必焚沉水香数十车,长安城方圆数十里都被笼罩在一片香雾之中。唐代文人更喜尚香,王维、白居易、李白、杜甫等都有大量描写香的诗词。如李白所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至今仍脍炙人口。文人爱香的这种积极态度进一步影响带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使香文化逐渐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鼎盛于宋元时期]

“宋城巷陌皆香”……宋香遍及于社会各方面,中华香道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步入了鼎盛时期。在居室里有熏香,在宴会庆典上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还有各式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时,常有丫鬟持香熏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一同鉴赏品评。各类文艺作品对香的描绘俯仰皆是,赵氏皇族、苏轼、曾巩、陈去非、邵雍、朱熹、丁渭等人不胜累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黄庭坚所写的《香四德》、《香十益》和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

[“香席”的出现]

“香席”的出现是中华香道文化的核心演绎顶峰,是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的雅会闻香仪式,目的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在心性和礼法上精进,具备君子大德风范,传承书香门第智慧,于万变的社会中找到真我的成功。“香席”最忌的就是热闹与粗俗,鼻观先参,净心观止,契道审美,在繁华俗世中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香席”展演尊享之处均为“静室”。“香席”的闻香过程,就是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通过极雅的仪轨和高洁的香品,使我们的身意缓慢放松,呼吸间吐纳天然。

[广行于明清两代]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

香,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正视历史,努力传承,在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指导下,中华香道文化感染、影响着一批有识之士,爱香而重拾国学精粹,品读跨越千年之香!

赞赏

长按







































复方倍他米松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ftrq/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