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每次沉浸在纪录片里,就如同在和一页页历史书卷在对话。比利时诗人伊达.那穆尔有句诗:“我将穿越,但我永远不会抵达”,感悟也是这样。
文
舍友小影
几年前中国纪录片人吴文光在谈到纪录片时说到:“我不喜欢把纪录片当作一种‘艺术问题’来谈,就像谈论故事片那样谈导演手法,谈人物塑造,谈气氛烘托或光影构图等等,尤其是在今天的导演们越来越多的被评论家们用艺术神话包裹(或者说扼杀)的时候,导演却忘记自己拍电影是干什么的地步。”诚哉斯言作为纪录片它所流溢出的并非精致画面带来的绚烂,更多的是让你在平凡质朴中感受诚挚和思考。
历史扁舟从古到今慢慢漂流而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像《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把把一个个王朝兴废的霞光暮影折射于白山黑水、凄凄荒草,再现世事沧桑,英豪代谢,历史文化纪录片也同样记录着历史的兴衰。历史给人往往是两个极端,辉煌与沉重并立而生,阳光下并不是都是光明,物体的背面就是阴影。我不能做思想者,但我能做一个思考者。壹《楚国八百年》(歌曲:《楚国八百年》主题曲)
楚国自周初受封为诸王国至战国末亡国,历经八百余年,由居于丹阳一偶之地,到“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拥有“半天下”,从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到问鼎中原,饮马黄河,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天下强国”。然而怀王亡地汉中、客死于秦,“顷襄、考烈,南土”,至“负,为王五年而秦灭之”。泱泱南楚大国,从而消失在秦人的战火中。楚人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壮志豪情筚路蓝缕,从五里地的小村子一步步占铜山、逐蛮夷,扩展成占中华半壁江山的大国,直至楚庄王时代一度阅兵于周天子脚下。激情烂漫的楚国艺术,光耀东方的科技成就,观象授时的天文历法...展现着楚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楚国八百年》基本上秉持文化决定论,文艺气息和煽情感太浓重,丧失了部分客观和中立。《楚国八百年》向我们极力传达,楚国之亡在于守礼,因为在崇尚权诈的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而楚国统治阶级却遵守起了春秋时的礼乐文明,“宋襄之仁”在楚怀王身上重演,楚国八百年的无数灿烂文化成果才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黑暗中,然而历史远不如此简单。贰《河西走廊》(歌曲《河西走廊》之梦—雅尼)
“东渐沧海西被流沙,万里丝路,悠悠华夏。折戟碎梦,多少事谁回首。念念古谣叨叨长,声声驼铃,点点荣光。复兴国梦,多少年志恒坚。忆博望骠骑,展华夏恩威。”“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路延绵伸展,马帮与驼队日夜兼程,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财富与憧憬,成为漫漫旅途中坚持的梦想。”各个时期的人们在河西走廊上驻足,与它同生共息。张骞、常惠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儒家文化扎根河西走廊、隋炀帝西吐谷浑、敦煌文明、凉州会盟....河西走廊既是一条御侮之路,主权之路,文化之路,也是一条贸易之路,和平之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事关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梦想....”提起河西走廊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张骞、丝路、敦煌,但《根脉》一集却将河西学术搬上了台面,将文化认同引入了视线。五胡乱华,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古典儒家学术在基于家法和师法的经学上继续传承,郭瑀、刘昞等河西经学家更是在胡汉政权的更迭中或出或处、亦迎亦拒。儒学迎难而上,在夹缝中生存,儒家文化未曾亡,中华文明无中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国文明”中写道:“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这种连续性源于中国文明中独特的现世主义和文化认同。正是文化根脉的不断传承,中华文化才能源远流长。叁《玄奘之路》(歌曲:《大乘天》)
“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空旷的大漠只有影子相随”,公元七世纪,玄奘踏上了丝绸之路,西行求法的玄奘坚定着“若不抵达印度绝不东归一步”的誓言行走在沙漠之中,白天狂风卷着黄沙像下雨一样漫天飞舞令人无法喘息,夜晚繁星满天,沙漠亮如白昼,孤独的身影在用最后的力气向西挺进.....“一百次的拜首,未见佛影,再一百次的拜首,佛影转瞬即逝,再二百次的拜首,佛影显现...不见佛影,誓不离洞。”历时十九年,游经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多公里,玄奘终于又回到了行程的起点——大唐的国都长安城。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几百年之后,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传奇慢慢的变成了神话。在《西游记》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真实的玄奘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然而这部《玄奘之路》没有了猴子,没有了神力,没有了神话般的精彩故事,“从神话回到历史,从传奇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了玄奘”。“苦海方阔,舟楫遽沉。暗室犹昏,灯炬斯掩”。斯人已逝,玄奘留给世人的是绵绵不绝的怀念,和如同万古长夜中一轮明月般的精神食粮。肆《大明宫》
(电影纪录片)
(歌曲:《大明宫》刘可)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长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催心肝!“如山之寿,则曰蓬莱,如日之升,则曰大明”!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甘露之变、黄巢起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从唐太宗开始,大明宫这座帝国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在年的岁月里见证了唐王朝的起伏兴衰,战火和尘埃带走了幻灭盛景,而今的人们只能从半埋泥土中的断井残垣遥想纵隔千年的盛世繁华……前世风雨,后世尘烟,亭台宫阙,都成残垣;繁华落尽,王侯长眠,谁的功过,万事流传.....当历史的视线低低地压着,缓缓地掠过那“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大唐含元殿的屋顶、屋脊和鸱尾,掠过横贯式宫墙的宣政殿,掠过“飞重檐以切霞,炯素壁以留日”的紫宸殿,然后倏地豁然冲向天空,铺陈出三大殿后阔大的宫殿群时,那美轮美奂相当于故宫面积四倍的大明宫,那可以让四十五辆车同时行驶的朱雀大桥,那荷花映日的太液池,霓裳羽衣的华清宫……唐代的长安,展露出一派囊括四海,包举宇内的胸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从没有一个朝代像大唐那样,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想象;从来没有一座城市像长安那样,铭刻着中国人最为绚烂的记忆;从没有一座宫殿像大明宫一样寄托着诗人无限的遐想。大明宫早以不复存在了,连断壁残垣都不曾遗留。伍《故宫》(歌曲:《古城新生》)
不断流动的云,红墙上不断变换的光影,静静流淌的护城河,洋洋洒洒的大雪飘飘,一抹朝霞,枯藤老树昏鸦,尽显世间沧桑。从永乐年间到新中国,从明成祖朱棣到末代溥仪,从盛世大国到颠破流离,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百年帝都,世事沉浮,紫禁宫景,多少宿命。历史风云里繁华盛世与衰落,皇家的威严浩荡,朝廷的勾心斗角和阴谋杀戮,都在《故宫》里一一呈现。十米高墙、楼台宫阙、琉璃金瓦、文物宝藏.....故宫的风花雪月,万种风情,都寄托在上面,使这座生锈的帝王宫殿有了生命的气息。建筑是死的,而故宫是活的,呼吸吐纳,永不衰老。探寻故宫,我们寻找的不只是故宫本身,是他们与时代变迁的互动。他们经历了层层的历史推演来到了我们面前,而我们则从故宫的一砖一瓦一步步推回去,就像逆光的旅行,去寻找他们历史的行迹。陆《圆明园》(歌曲:《圆明园的瑰丽与毁灭》——阿鲲)
那苍凉、孤拔的残拱断柱,似乎在询问:“看见我缺少什么吗?看见你缺少什么吗?看见历史缺少什么吗?看见现世缺少什么吗?”滚烫炙热的火焰猛地扑面而来,仿佛就在昨天。触目惊心的伤疤,永恒烙印在中国的胸前。谋杀从自己开始,昏庸的满清朝廷,在悄无声息中沾染上致命的毒。外来的觊觎者,一手握着贪婪,一手握着残暴,把你逼向悬崖。站在颤抖的年,你早已被磨去了一身傲骨。一把火烧毁了那个时代的背影。昔日宏伟殿堂、绮丽楼阁、华美廊庑,今日遍地残砖,满目碎石,巨大瓦砾。“曾经是至高无上的、至尊至贵的,威严神圣的,统统倒下去了,唯有瓦砾堆上的那茕然孑立,愤然戟指青天的半壁残拱、几尊断柱,始终不肯垂下头颅。”柒《我在故宫修文物》王津师傅手拿镊子,小心翼翼地清理着钟表的每一个金属零件;陈杨坐在木凳上开始缂丝,为了修复它,千万次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木雕佛像的修复老师屈峰一边雕琢着一尊佛像,一边娓娓道来内心告白;书画组的修复师则在反复贴折条,这繁复的工作仅仅只是古书画修复众多工序中的一步;瓷器修复组不确定修复三彩马胸口革带是否正确马尾如何造型,就拿着相机直接走到陶瓷馆找答案......他们每日朝八晚五地工作在紫禁城内,日复一日地修补着那些穷尽一生也无法修完的藏品。他们也骑着自行车穿过空空荡荡的太和殿前广场,穿过层层红墙;闲暇时,给院子“宫廷御猫”的后代喂食,弹着吉他聊着天儿,饶有兴致地介绍院子里种的各种花草,或是穿过一道道宫廷小道只为偷闲抽根烟;木器组从那些师父、师爷甚至明朝人、清朝人种下的树上打下澄黄的杏子;史连仓师傅准备送给朋友一棵枣树幼枝,开玩笑说是“御枣”“迁出故宫”……就像屈峰所言,他们对于古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都在与手中的文物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一场奇幻的相遇和一段注定的相知。他们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他们融入着自己的情感,更渗透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倾注了自己的品格意志。故宫文物修复师。我们眼中的神秘,他们手中的日常。他们每天都在穿梭千年,但每天也在平淡中生活。因为有了人,千年瑰宝,紫禁城,哪怕片片砖瓦也才有了生命。跟着纪录片,我们学着去思考历史与人生,但对于生、对于死、对于时光、对于历史,我们仍茫然无知。我们如何以明亮的眼,穿越瓜洲难寻的旧梦,穿越被曲解的童谣,穿透被水淹没的泗州?我们又如何穿透形式不一的挖掘和粉饰,从滚滚烟尘里,分辩出历史的真相?好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是理性的批判,而不是激情的恣肆;是史实的阐释,而不是游思的设定。我们太需要这种不同的声音,来擦亮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历来治史,我们的传统是爱之欲其生,捧上三十三天,全无疵点;恨之欲其死,贬下十八层地狱还嫌不够,归天下之恶与之”,我们一直强调中华文化中灿烂的一面,却有意无意地淡化肮脏和丑恶,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曾经发生的一幕幕腥风血雨,其惨烈,远远超过那些描写,我们也必须真诚地勇敢地面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ps:每每看到有人发问,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是由BBC/NHK等外国电视台拍摄,其实不是我们不拍,而是发问的人不去鐧界櫆椋庡鐢?鐧界櫆椋庤瘖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