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祠堂历史文化的缩影

宗族祠堂——历史文化的缩影许氏家庙在我们中华大地的各个地方,自古以来,建立了许许多多宗族祠堂,有的地方也称为“宗祠”、“家庙”、“公厅”。这些祠堂几乎遍布于每一个城市和乡村,伴随家族和乡梓走过了一代又一代。众所周知,祠堂自身千百年来经历了荣辱浮沉不同命运的折腾甚至磨难。在“史无前例”时期遭受冲击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然而,既然是民众情感寄托所在,必然会经历千方百计的博弈,尽力求生存。众多祠堂至今始终挥之不去,仍然顽强地屹立于乡间,成为历史的见证、乡愁的寄托,民众灵魂的栖息。许氏家庙首先,观赏祠堂,我们透过一个家族的绵延、兴衰,可以立即走进记忆的场景。观赏祠堂的每一个角落,似乎可以感受到前人的风采就在我们眼前;抚摸祠堂里的每一件实物,似乎可以感触到历史的遗温,听到时代的脚步声,浮现逝去时代的风霜。那种历史感、沧桑感并不亚于一座城、一座村落。其次,几乎每一座祠堂里,都记录着这个家族中曾经显赫的一位或多位前辈的辉煌。这绝对不应狭隘地看成“是他们家的事”。我们不仅借此可以了解到前贤的丰功伟绩和精神风貌,还能以此追溯属于某个时代的思想、道德规范,让后人深深思考。前辈的奋斗发达和命运的兴衰,又让我们得到种种启示、借鉴、教训。这些资料既是历史文化的一个侧面,也常常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又往往可以作为对志书的印证、补充或更正。朱氏家庙第三,几乎所有的祠堂都在显眼的位置安装家族多少代遵循的、概括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匾额、对联、治家格言、家训。不仅饱含思想教益,单单以文字上的高度概括、语言技巧和精美的书法艺术就足以显示其欣赏价值。铜陵的家族祠堂此类遗存十分丰富,例如孙有全故居“诒榖堂”对联“能绵祖德须为善;欲振家声在读书”,下街朱熹后裔朱氏家庙对联“从镇海以开基,弓冶遥思绵世泽;拓铜山之旧序,箕裘克俭振家声”,清唐朝彝故居的对联“万古姓名光青史;一生忠义出天资”,清广东碣石总兵林鸣岗故居对联“养德入神积善余庆;蕴真惬遇即事多欣”,更有台湾淡水黄氏“晋德宫”赞颂黄道周的对联“仗节保危疆,碧血未寒半壁河山留长恨;结缨全大义,英灵永在三台黎庶沐余晖”......不胜枚举,每一件都是家族的座右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把“源远流长”、“宗功祖德”、“敦宗睦族”等匾额理解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铭记和发扬,不也是非常高尚的解读吗?朱氏家庙第四,“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引自周伟:《祠堂是国人灵魂的栖息地——进得祠堂》)每一家祠堂都是一座精美的建筑典范,有的具备一方的居家风格,有的集中了庭院建筑的风貌,不论规模大小,从布局、功能上都蕴含宗亲的凝聚以及家族活动的实用功能,并追求气派、美观、肃穆、精巧等理念。在设计布局中,大都融入了该家族的智慧,以及各个时期工匠的妙手制作。特别是祠堂内的建筑装修,木雕、石雕、以至于贝雕、剪瓷雕、泥塑······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启迪后人,真可谓艺术的大观园,促使我们追溯各种艺术品的艺术渊源。再配以古树花卉,让我们领略古时延绵下来的生机。第五,祠堂又是家族集合、祭拜、议事、待客的活动处所,凝聚着家族的统一意志和美好愿望。更是营造家族正能量的绝好场所。进入祠堂,立即在瞻仰先人的同时,虔诚地在内心检点自己的心灵,那种教化作用绝不容低估。孙氏家庙最近人民日报刊登署名文章《祠堂是国人灵魂的栖息地》,读后深有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防止建设性破坏”等等讲话,应该绕不过覆盖于中华大地广大城乡的宗族祠堂。为此,笔者认为,宗族祠堂的修复,确是一项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事项。这连接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倾注着民众的殷殷情感。有的祠堂早就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当前在宗族祠堂修复的问题上,却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往往阻碍了祠堂修复的进程。主要是:1、思想观念的误区。过去曾经被认为是“封资修”的祠堂应否修复,看法并不尽一致。有的人对其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2、产权是否明晰的纠结。有一段时间很多祠堂被当做公用场所;有的公用单位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造,有部分投入,造生了权益的复杂性;有的经过好几代人的繁衍,家族中产权的份额相当复杂。3、经济利益的较量。主要是某些地段遇到开发建设,涉及祠堂,面临被拆的威胁。孙氏家庙由于这些问题常常导致宗族祠堂修复的阻碍,甚至出现宗族筹了足够的资金,却难以实施的尴尬。这些问题,在一些名人故居的修复过程中也时有出现。为此,为了推进全面保护历史古迹,笔者呼吁:1、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出台保护和修复宗族祠堂的有关政策、措施,推动宗族祠堂的修复。严防“建设性破坏”,并协调各方关系,抵消种种阻碍。2、一般情况,祠堂的修复资金大多依靠本家族的力量,这确是一件大好事,是运用民间的潜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善举,应该大力鼓励、扶持,在规划、建设、审批、理顺各方关系等方面开放绿灯。3、切实研究宗族祠堂修复后的功能发挥,弘扬正能量,如遗物陈列、图书阅览、史迹介绍、观光、传统活动等等,有助于城乡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孙用川图:吴顺江我是海边人铜山古城长按







































鐨偆鐥呮不鐤楁渶濂藉尰闄?
鍖椾含娌荤櫧鐧滈鐨勫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ftrq/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