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bull历史文化ldq

点击上面蓝字“方志四川”添加   以前官场,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清代省府衙门里,挂了每个县的牌子。二百来个县里,只有犍为县和富顺县的磨得最厉害,因为哪个当官的都想去这两个最富庶的县当官。他们摸着这个牌子,舍不得放下,于是摸得油光水滑了。这个说法,反映了当时犍为县与富顺县的特殊地位与影响力。

“金犍为”的奥秘

说犍为县“物华天宝”,在近现代之前的四川省,其地位恐怕找不到第二个县(抗战时期,管理全国盐业的最高机构—盐务总局就一度搬迁到犍为县五通桥镇)。彼时,犍为县盛产之物,除了盐,还有铁,特别是煤(今天还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嘉阳煤矿内迁到此开发煤矿,为重庆钢铁集团等提供战略用煤,功不可没(今天声威大震的嘉阳小火车就是嘉阳煤矿的副产品)。笔者看到的一则资料,当时中国纸厂内迁宜宾,其重要原因就是嘉阳产煤。所以,当年黄炎培就曾为富甲一方的“金犍为”引吭高歌: 

 

犍为

  五通桥入犍为治,问犍为舍人,长眠何似?

  直上紫云宫外,化工神妙,平地楼台起。

  美哉犍为!铜山嵯峨,岷江萦纡;山前错落村居,江上往来舟舆。竹根之盐可煮,嘉阳之煤可储;清溪竹木满车,五谷穰穰满家。其地其人,可歌可呼。

我爱犍为,还问犍为爱我无?

 

为什么犍为集中了盐、铁、煤这样丰富的资源?这是天生的。

 为什么老天爷这么眷顾犍为县?这得从有趣的误打误撞说起。

 古人离不开盐,但因科技落后,寻找盐泉的主要方法是人舔尝岩石、泉水等,或通过鹿子等动物习性来发现盐泉,然后打井——所以内地的称为“井盐”,旁边的井研县就是因为“研井”得名。

 古人只知道犍为县有盐,却不知为什么有,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全国到处学习大庆打油井,忽然一天钻井队到了犍为县。他们在犍为县罗城区猛打油井,不料没有打出石油来,却打了一个名满天下的“威西盐矿”。这个工程被列入年的“国家重点工程”,探明其是我国第一个特大型岩盐矿,其南北长35公里,面积达平方公里,矿藏量达亿吨以上,足够开采上千年。据马岩发表在《中国地质》的文章《〈四川省威西盐矿〉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称它“彻底扭转了四川盐业生产‘等米下锅’的被动局面,救活了自贡市,为振兴四川盐业和化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下,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脚底下居然隐藏着中国最大的井盐矿,难怪这一带,包括乐山市和自贡市都大量产盐,而且自贡市还被称为“盐都”。

因为有威西盐矿,可以解释这里的盐产历史了。可进一步,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大的盐矿呢?根据地质学家们的研究,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都经历了N次陆地、海洋变迁。三叠纪末四川结束了海侵历史,东部转为内陆湖盆环境,湖盆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几乎占据今四川盆地全境。地质学家陈丕基先生将东部内陆湖盆命名为“巴蜀湖”。到了侏罗纪时期,巴蜀湖面积逐渐缩小为原来的十分之一,称为“蜀湖”。随着紫色砂岩的厚度沉积,相应沉积了含盐卤物质;在盆地南部的今重庆市綦江区以西,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自贡市以南形成了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的“巴湖”。巴湖在干旱气候强烈蒸发作用下,出现含盐沉积,积聚于侏罗纪岩层中。到白垩纪,蜀湖沉降中心在今雅安市—峨眉山市一带,犍为县就在这一点。这就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犍为县会有特大型的威西盐矿。而且这一带恐龙多,可能与这里的井盐有关。

“金犍为”与“银富顺”

因为盐,成就了犍为县与富顺县。也正因为盐,导致两个县部分地方从其县域分出。

犍为县,自从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年)在孝姑镇永平村设新的武阳县(不是今眉山市彭山区),到隋文帝开皇三年(年)改名犍为县,一直延续至今,县名使用长达年。

富顺县,原来地盘属于犍为郡江阳县(一度为侯国)。东汉建安十八年(年),益州牧刘璋从犍为郡分“犍为枝江都尉”为“江阳郡”。东晋《华阳国志》卷3《蜀志》的“江阳郡”条下载:“有富义盐井。”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富顺监》载:“金川庙。《九域志》云:‘盖盐井神也。伪蜀封为金川王。’《图经》云:‘惠泽庙,在(富顺)监郭下井地,主金川,神姓王。井主梅泽,神姓梅。梅本夷人,在晋(武帝)太康元年,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至三百尺,咸泉涌出,煎之成盐,居人赖焉。’”这正是靠着饮泉觉咸而知道有盐的。富世的设县,《隋书·地理志》载:“富世:后周置,及置洛源郡”。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认为是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年)所建。如此则建县年,但是仍短于犍为县定名5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年),因避“世”讳,改名“富义”县。北宋因产盐多,升为“富义监”。北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元年(年),因避“义”讳,又改名“富顺监”。到公元年,改为富顺县,县名使用至今,为年。

巴蜀之内,犍为县与富顺县最为亲近。为什么呢?

第一,两县地理位置十分接近,同居川南,都处在“威西盐矿”范围,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类似。

第二,两县历史特别是产盐的历史都十分悠久。犍为县可以明确到秦代,而富顺县则可上溯到西汉,东汉崔骃《博徒论》提到“江阳之盐”,可谓彼此彼此。

第三,两县都曾因盐而发达,获取了“金犍为”和“银富顺”的美名。

第四,两县都曾因盐而部分地方从其县域分出。产盐的地方就意味着富裕,这是人们的公论;而一旦划出,就是重大损失。今天的乐山市五通桥区是年从犍为县划出的,面积近平方公里(另外划出的还有井研县的王村、马踏等地)。而富顺县早在年,就划出产盐之地自流井,与从荣县划出的东部贡井,合并成立了当时四川省的第三个市———自贡市。风头一时无二的一“金”一“银”两县,顿时成为农业大县。

第五,至今两县都以一“金”一“银”为荣,如两县的县志等官方文书、新闻报道等用此称谓的比比皆是。犍为县打“金犍为”的牌自不待言,又如《巴蜀史志》年第1期刊载的刘刚《追本溯源话富顺》也言:“这一行政区域有‘银富顺’的美誉。”

第六,“金犍为”和“银富顺”的说法曾广为流传。从专业角度讲,盐史专家鲁子健著《古今沧桑话川盐》载:“自此,犍、富两厂盐日盛一日,黔引皆自两厂采配,时有‘金犍为,银富顺’之誉称。”《毕节地区志·盐业志》也载:“到年,五通桥共有卤井眼、灶户,年均产盐达5万吨,最高年份达6万吨,直接、间接依靠盐业为生者达6万余人。‘金犍为、银富顺’,(金犍为实指五通桥,银富顺实指自贡)。”

周国荣编、年出版的《中国钻探发展简史》载:“当时的四川各州县中,尤以犍为县和富顺县的盐井为多,有‘金犍为,银富顺’的称誉。”

宋久成主编、年出版的《千年古县概览》载:“以后,自流井盐业日趋繁荣,富顺成为在四川境内的首富之区,有‘金犍为,银富顺’的说法。”

《富顺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载:1年时,“更因盛产盐、米,致有‘金犍为,银富顺’的美誉,却连一所完全中学都没有……”

富顺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年印的《富顺县地方概况》载:“清朝后期全县有水陆集镇74个,加上农业生产亦颇发达,富饶冠于川中而有‘金犍为,银富顺’之誉。年民国政府将县西自流井盐场划设自贡市,富顺遂成为一个纯农业县。”

富顺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年出版的《富顺县志》载:“成为四川物产丰富、人口最多的富庶县份,有‘金犍为,银富顺’之誉。”

“金犍为,银富顺”,不止在四川省内有名,在省外也被广泛认可,甚至到了上海滩等地,如年7月27日《申报》载:“为产盐最富之,俗以‘金犍为,银富顺’并称”。

对于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的“金、银”之称,两地都应深入挖掘、发扬光大,在今天“文化为魂”的发展中大有可为。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根据《三江都市报》年4月3日、4月10日、4月24日、5月1日载《凭啥叫“金犍为”》(作者:罗家祥)整理〕

作者简介罗家祥,年生,四川省犍为县人,医院。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犍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犍为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金犍为》主编。年起开始创作,至今已出版《犍为郡记》等著作7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家祥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获得更多信息,请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专业
复方牙痛酊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ftrq/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