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拔剑泉
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
汉王镇丁塘山的拔剑泉吧
那里早已成为了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史古迹
可最近咱们徐州一位史志研究学者
又发现了一处拔剑泉
而且据他考证
这处拔剑泉和汉王拔剑泉是在同年命名的~
咋回事?快来看看~
↓↓↓
视频精彩,没有wifi也要看
史志学者寻胡山拔剑泉,探其前世今生泉水静静流淌了百年据明万历《徐州志·古迹》记载,胡山拔剑泉在城东南五十里,相传汉高祖驻兵于此,军士乏水,帝王掷剑于地,泉水遂涌出流二里许,并且附近还有高祖庙。可这处胡山拔剑泉究竟在哪儿?
根据史料记载的方位,于克南在铜山区三堡和四堡之间不断找寻,翻爬6座山峰,寻访7个村庄,通过史书的不断考证,才最终找到了这处位于三堡镇胡山东侧的泉。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一百多年来,胡山拔剑泉早已悄无声息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以至于现在几乎无人知晓它的存在。
于克南介绍,清代徐州知府邵大业曾策马寻找胡山拔剑泉,写下《拔剑泉》诗一首:“策马来寻拔剑泉,汉王遗迹尚森然,一泓暗泄碧峰外,百丈晴拖绿树边,溜响消残龙战气,芒寒微动灞陵烟,鸿沟寂寞乌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
泉源依山而出,溪水因山而蜿蜒。如今,小泉已变成大泉池。据生活在此的村民介绍,附近水脉相连,此处的泉水源源不断地往附近几个小泉以及水库供水。年三堡镇让附近村庄的石匠在这里砌的泉池,泉池直径50米,将近平方米。
探寻那段被遗忘的历史这是史志研究学者于克南根据史书记载的方位,找到的一处泉水,可怎么就能推断出这一处泉水就是史书记载的胡山拔剑泉呢?根据记载,拔剑泉附近还有一座高祖庙,那么这处泉水附近有没有高祖庙呢?为了找到更确切的答案,记者和于克南一起,翻越胡山旁边的一座王山,探寻高祖庙的遗迹。
根据村民的指点,记者和于克南翻越王山,在山北麓,繁茂的枝叶随风摆动,似乎争先恐后地想要向我们述说那段被遗忘的历史。77岁的刘兴平就住在山脚下的王山村,要不是他的指点,我们一点都看不出这里曾有一座古庙。刘老介绍说,庙宇坐南朝北,有三间大殿和东西配殿各三间,上世纪50年代后期,寺庙被拆除。
村民称,寺庙拆除的时候建了一所学校,叫王山小学,在小学门的上方过门石的地方,就搭了老庙的一块碑。
在王山村的南头,两间废弃的小屋就是当年的王山小学,墙体全部用拆除的寺庙青石垒砌,室内放着一根40公分粗的老庙大梁,墙上嵌有老庙的青色花砖,石料精工细凿,花砖纹理精致,于克南说,这样的建筑风格不是普通庙宇能达到的。
在王山小学旧址大门上方,一块碑记载了寺庙于公元年和公元年两次重修,于克南推测,西汉以后,国内的汉高祖庙因改朝换代,多有易名,此处观音堂应该是由高祖庙改名后而来。
另外村民介绍,在胡山脚下的那处大泉附近,还有一处形似“马蹄”的泉。于克南根据史书推断,有大泉、有马蹄泉、还有一座庙宇,恰恰符合高祖庙旁拔剑泉的特点,因此他觉得位于胡山脚下的这处大泉,就是被人们遗忘百年的拔剑泉。
“拔剑泉”:是泉水,更是文化据民国《铜山县志》的记载,徐州共有三处拔剑泉,除了汉王丁塘山拔剑泉之外,还有位于柳泉镇高皇村的二郎山拔剑泉和三堡镇胡山拔剑泉。这三处拔剑泉均相传是楚汉相争时,因为刘邦的将士口渴难耐,刘邦情急之中用他的三尺宝剑插地而得。
据史书记载,高祖庙建于公元前年,汉惠帝时候建的,他下诏令给他父亲刘邦建高祖庙。
同时期,徐州建立了四座高祖庙,它们均依泉而建,其中三处泉水命名为拔剑泉。拔剑泉的共同特点是:附近建有纪念刘邦的汉高祖庙,另外拔剑泉旁还有一处出水量小一点的泉水,被叫做“马扒泉”、“马蹄泉”或“马刨泉”。
如今,汉王拔剑泉已用水泥砌成一个长方形的大井,马扒泉则扩展成一个蓄水湖,两圈涌水昼夜不断、净逸温润,成为了汉王镇家田灌溉、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之一,也成为了游客们向往的地方。
于克南介绍说,徐州这三处拔剑泉,蕴含“涌泉相报”和“恩及泉水”寓意,是徐州泉水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对刘邦来讲,他当时插剑拔地流出了一股泉水,这片大地拯救了他,所以对于刘邦来讲,涌泉相报,等到他当皇帝的时候,这个泉水就变成大泉了。而对于老百姓而言,面对潺潺二流的泉水,要饮水思源,要感恩刘邦征战南北开创了西汉王朝。
拔剑泉的双层寓意,彰显了徐州的泉水文化。
泉眼无声溪细流
铜山因为水的流淌而变得灵动
水流转着这座城市的人文情怀
默默地浸润在一代又一代铜山人的心上
(资料来源:无线徐州)
-END-
铜山最权威的资讯平台
铜山最高效的互动平台
铜山最贴心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