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国家级非遗曲艺渔鼓道情

萧县花腔渔鼓,是萧县艺人薛本信在寒腔渔鼓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歌号子和徐州梆子戏的营养而创造的渔鼓新腔,自年以后,主要流行于徐州、阜阳、商丘三角地带。萧县花腔渔鼓。新创的曲调有:花腔、尾音花腔、衬字花腔等。他还打破了简板平直击派的手法,把连扳、捋板、花板交相运用,又在一板三眼中加进了多种装饰花板;击鼓时,融抹、挑、弹于一体,使鼓声清脆跳荡,余音袅袅,益发生色;发声时,气吞丹田,有时也有舌齿音,表白时的方言又带有几分徐州梆子声韵,且吐字清晰,因此,他的演唱俏丽多彩,变化多姿,或激情澎湃,一唱三叹,或低回婉转,幽咽流泉;表演时还擅于摹拟各种人物的动作姿势与腔调,形象逼真,声情并茂。20世纪40年代前后,薛本信流动演出期间,江苏的铜山,河南的夏邑、永城,安徽的界首、亳具等地的青年,纷纷学习他的自创新腔。薛本信演唱花腔渔鼓主要有《翻车段》、《黑驴段》和《王刚画庙》等获奖。其中《黑驴段》被省、市确定为晋京参加全国曲艺会演的曲目。萧县花腔渔鼓,又名薛三派花腔渔鼓,花腔曲折复杂,全靠口传,现在唯有徒孙刘永林尚能演唱,亟待保护。

演唱形式

渔鼓道情的说唱形式是以群体坐唱为主,也有单人唱,双人唱的。音乐节奏节拍变化十分灵活,4/4,3/4的拍节交替出现,音乐极赋特性。其板式包含"慢板"、"平板"、"数板"、"三拔气"、"韵白"、"便白"、"上场引子"、"上场诗"等。

历史源流

"道情"为太康特有剧种,始于明末清初,源于道教的歌"道情词",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渔鼓(道筒)伴奏,故古称"渔鼓道情"。明清时即在豫东皖北地区流传,和安徽阜阳一带民间小调"莺歌柳"融合后形成曲艺说唱艺术,清代后期(年左右),从沈丘、郸城一带传入西华、杞县、太康。

道情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传统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本文通过史籍道经中相关资料的详细考察,认为道情早在五代时期就已产生,道士唱道情旨在宣扬道教之"道"。道情艺术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宋元明清道士和文士的道情创作,反映出道教对中国俗文学的影响,也显示在中国信仰体系中道教的主导地位。

渔鼓是一种板腔体曲艺形式,起源于清朝乾隆晚期,相传由一位因灾荒而流落于盐洼地带的外乡渔鼓艺人所传授,之后不断汲取当地民歌小调的营养和精华,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一个节奏明快,曲调舒畅,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独特曲种,是全国26个曲种之一。

年12月1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豫政〔〕88号文件公告,将"渔鼓道情"列为第三批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意义

渔鼓道情剧目丰富,贴近百姓,乡土气息浓郁,是古老而珍稀的剧种。亟待继承与发扬。

濒危状态

萧县渔鼓道情创始人薛本信和他的师兄弟,以及他的弟子多已作古,眼下唯有80多岁体弱多病的徒弟王教田及其徒孙刘永林尚能演唱几个段子,但其徒孙也已年过花甲,为了一家人生计,已无力顾及花腔渔鼓的式微。令人忧虑,亟待保护。

责任编辑:自由/本期总编:我是一只鱼/法律顾问:王亦文

文章/图片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百度

合作联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专业
白癜风有遗传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ftrq/2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