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闫永昊现在真像是被‘拉魂腔’拉住了魂,从去年到现在一年多了,他几乎每天放学后都要听一段,感觉戏瘾比我还大!”前不久,记者来到徐州市铜山区采访,临近下午放学时间,该校学生闫永昊的奶奶在等孙子放学时和身边一名家长拉起了家常,她声音不大,但话题一下子吸引了不少一起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他们纷纷聚拢过来,有的不停点头,表示感同身受;还有的则说:“我们家孩子也是这样,不光听,自己还有模有样地学着表演、跟着唱。”
这些家长口中让孩子入迷的“拉魂腔”,指的是分布在山东、江苏等接壤地区的一种地方曲艺,学名叫柳琴戏。年,经国务院批准,柳琴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者深入铜山新区实小采访后发现,这所小学将柳琴戏引进课堂,被柳琴戏“拉了魂”的不止学生,许多教师、校长都是柳琴戏的拥趸。“我是去年开始学唱柳琴戏的,起初想着只要能把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把握好,唱腔方面,自己专业出身,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没想到学着学着才发现,没有童子功,我反而不如学生接受得快。”说这话的是铜山新区实小音乐教师夏晓露。她告诉记者,柳琴戏传统曲目多为宣扬孝行、劝人向善或关怀弱势群体的内容,比较适合孩子学习。为了更好地教学生,她很用心地学习柳琴戏,有时为找准一个唱腔,会反复琢磨练习,实在不行就去请教师傅。
夏晓露的师傅是铜山新区实小另一名音乐教师王芳。王芳今年53岁,作为学校传承柳琴戏的主要负责人,她对柳琴戏有着很深的感情。“前段时间,为了准备‘六一’节和‘铜山区科技文化艺术节’的表演节目,从改台本到自己做戏服、道具,再加上带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训练,我连续半个月没有回家。”王芳说,由于种种原因,柳琴戏离老百姓越来越远。据她了解,铜山区柳琴戏的传人目前不足10人,且都已50多岁了。“我们这么费心思地准备节目,希望孩子们可以借此机会把柳琴戏的基础打扎实。再苦再累,只要我还能唱几句戏、孩子们也能学出成效,我就觉得值了。”王芳说。
支撑王芳们坚持传承柳琴戏的,除其自身的使命感、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外,还有该校校长郝安军的支持。作为校长,郝安军要面对的不仅是师资短缺、资金匮乏等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家长和师生对柳琴戏的态度。为了解决师资问题,受“小先生制”的启发,年初,该校曾选拔了30名学生成立了校级“柳琴小剧团”,系统地训练苗子,再让他们教其他同学。“时间长了,有家长怕训练耽误孩子学习,让孩子退出了剧团。为此,学校一方面做好家长工作,另一方面不断鼓励坚持训练的孩子,引导他们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郝安军说,一年下来,坚持训练的孩子不仅成绩没有下滑,而且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也变得独立起来。现在,剧团一开始选定的成员基本都回来了。“之所以坚持在学校推广柳琴戏,是因为它和其他传统曲艺一样有着较好的文化价值,而其在动作、脸谱、服饰和道具等方面具有特色,又能启发我们做好体育和美育的教育教学工作。”郝安军告诉记者,在校园里传承这项曲艺,既是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教育人拓宽教育视野、挖掘教育资源的创新之举,“拉魂腔”让他们找到了学校的文化魂。
■本报记者李大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