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是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中国民间俗语“张王李赵遍地刘”“刘天下,李半边”形象地反映了刘姓的人丁兴旺,分布广泛,显赫尊贵的特征。其显赫尊贵程度是其他任何姓氏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两汉刘氏皇族封王列侯者数以万计,延绵四百余年。大汉对人类历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刘氏建立的汉王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令人敬仰的深远影响,汉人、汉族、汉字、汉语、汉土、汉服、汉文化、汉学等便由此而来,足见大汉刘氏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大,可以用“帝王之尊、王者之风、御龙精神、民族之名”16个字来概括其“影响之巨”。
那么,这些帝王刘姓的根源在哪里?他们是怎样形成的?刘氏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又有哪些?让我们追寻历史的印迹,慢慢地揭开刘姓迷踪。
一、刘姓图腾与“劉”字形义
刘姓图腾:
是由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气到达地球的运行规律,简作“留”即“卯田留”。“卯”为春天的天门,简称春门,“田”为立主表天竿的天象台“叀”(博、甫、浦、囟皆为其象形),“卯”与天竿建木结合称作“柳”其氏族称相柳。秋门为今作“酉”,由祝融氏的“郑”姓所主管掌握。“刀”是契刻太阳周天运行历度的标记,古代称作“卜”、“占”、“卦”或“则”。
“卯田留”有“卯”时下“田”勤耕,方能致富之寓意。
从“卯田留”演变到“卯金劉”昭示着刘氏族人对权力的向往和追求,“卯金劉”代表的是“斧头精神”
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意义,必须从繁体的“卯金劉”入手。在古代汉语中“劉”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劉”字在古代有多达11种不同字义和解释:1、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2、动词,诛杀、杀戮。3、动词,克、征服。4、动词,陈、铺陈。5、动词,凋残。6、名词,指一种果树,也叫“劉子”。7、形容词,容貌美好。8、通“浏”,回也。9、与“镏”字通用。10、地名,“劉地”。11、河流名“劉水”。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劉”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姓氏学家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于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因此,作为姓氏的汉字,它作为姓氏的意义就是该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也往往就是指称某一种具体的事物、实物。从上面罗列的“劉”字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劉”字的本义。也就是说“劉”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战斧”。
那么劉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作自己血缘徽记呢?原来,某一支原始氏族的人们把斧钺称为劉,当然,最原始的劉并不是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极为粗糙简陋工具。但它是人类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用“劉”来披荆斩棘砍伐林木采集果食,开垦荒地种植作物,抵御和猎获猛兽,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用和意义。到后来,“劉”又成为原始人类早期战争中的重要武器“战斧”。
总之,“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开天辟地”创造文明的工具。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有“自从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这柄神奇的巨斧“劉”,为“卯(勤劳)金(富贵)刀(权力)劉”赋予了神奇的内涵和寓意,它是勇于开拓果敢决断的“斧头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昭示着刘氏族人对权力的向往和追求。
而“卯金劉”演变为“文刀刘”则赋予了刘姓“文武兼备”的本质
年大陆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开始推行简化字,“卯金刀劉”简化为“文刀刘”,历史又赋予了刘姓“文”的内涵和“文”的气息,这是刘姓历史文化定位的一个伟大转折,刘姓从此卸下“武”的繁重历史包袱,以简洁明快的“文”的本质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文刀刘”保留了刘姓既有的历史文化精髓,以一个“文”字替代原来的“卯金”。“文”,文字,文化,文明也。没有文字,文化就难以传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传承发展就没有文明可言。“文刀刘”使得“卯金劉”文明了许多、温和了许多,增添了非军事的、文明礼仪等气息,彰显刘氏“文武兼备”的本义。
在新的时代,“文武兼备”的“刘”氏族人将以更加文明的姿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育更多的国家栋梁人才,发扬斧头精神,奋发有为,既能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也能为刘氏家族光大门楣荣耀祖宗做出巨大贡献,在广阔的中国和世界历史舞台上,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文明!
二、刘姓来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时在中华姓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个姓氏的产生和形成都是多源的,刘姓的来源也不例外。归纳起来有四个源头:一是源出帝尧之后的祁姓刘氏;二是姬姓刘氏;三是汉高祖赐姓刘氏;四是因各种原因改姓刘的。
1、刘姓的主源是祁姓刘,帝尧是当今祁姓刘氏的血缘圣祖
在众多的刘姓形成的不同源头中,祁姓帝尧之后的这一支刘姓是中华刘姓的最古老最主要的来源。帝尧(公元前公元~前年,享年岁,在位78年)姓祁,名放勋,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幼随母亲庆都住外婆家的“伊侯之国”,后迁住祁(今山西黎城县),故又姓伊祁。帝喾崩后,兄帝挚先后封尧于陶(山东定陶)、唐(河北唐县)为陶唐氏。因此,帝尧为祁姓陶唐氏。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后,在向四方征伐的同时,也征服了原始的刘氏族,并将刘地封给了自己的家族成员,使其担任被征服的刘邑的首领。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及其家族从此都以“刘”为“氏”。那些原来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人,逐渐被征服和融合到帝尧后裔的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保留着刘氏族的徽记,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族衍变为祁姓的刘氏族了。因此,祁姓帝尧就是当今刘姓的血缘圣祖。
2、出自姬姓。
大约在公元前年前后,周顷王的儿子周定王赐封其弟弟姬季子(因是周王之子,所以又称王季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建立起姬姓的刘子国。他的后人,以国名为氏,称刘氏。王季子因去世后被谥为“康”,史书因此又称他为刘康公。至此,姬姓刘子国建立,刘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刘氏的肇姓始祖。姬姓刘氏自形成伊始就地位显赫,宗族长期兴旺不衰。直到周贞定王时期,刘氏家族因王室内部斗争,家族彻底衰落,其领地刘子国也被王室灭掉。至此,这支活跃于春秋时期,执掌周王室朝政长达年之久的姬姓刘氏家族,就突然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了。
3、赐姓刘
汉高祖刘邦赐项伯为刘姓。公元前年冬,项羽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驻长安以东新丰鸿门,与屯兵霸上的刘邦大军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有生死之交,他主张项羽和刘邦和解,在鸿门军帐中举行会谈。项羽采纳了项伯的意见,便约请刘邦来鸿门赴宴会谈。第二天清早,刘邦来到鸿门,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要当机立断,趁机杀掉刘邦。项羽明白范增的意思,但就是按兵不动。范增便急召项庄前来舞剑助兴,以借机杀害刘邦,项伯看破了范增的意图,也立即站起挥剑上前,和项庄共同舞剑,以保护刘邦,使得项庄无法下手。这次鸿门宴项伯救了刘邦一命。所以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为感谢项伯的救命之恩,赐项伯姓刘。
赐娄敬为刘姓。公元前年,齐国人娄敬去陇西戍守时路过洛阳,看见这里大搞建设,打听后得知刘邦称帝要在此建都,他认为不妥。便找到同乡虞将军引荐拜见刘邦。刘邦接见了娄敬,力劝刘邦移都长安。刘邦不仅采纳了娄敬迁都长安的意见,还把他留在身边后封为关内侯,同时赐姓刘。
4、因各种原因改姓为刘
匈奴刘氏: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以公主身份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按照匈奴贵族从母姓的习俗,冒顿子孙皆姓刘。由此,这位刘氏族女在北方匈奴所生后代,是汉王朝皇族的外甥,都随母姓刘氏。前赵国建立者匈奴屠各部刘渊、刘曜,夏国建立者匈奴铁弗部刘屈孑(即赫连勃勃)、襄国刘显等都是匈奴刘氏。
鲜卑独孤刘氏:据说本来就是汉室后裔,只是汉亡后逃至胡地被胡人首领置于独山下,年长日久遂号独孤氏而已。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沙陀刘氏:唐德宗时中亚沙陀人内附,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带,长期与汉族杂居,不少人改汉姓。其中沙陀部的刘知远家族两度建立政权:后汉(刘知远建立)和北汉(刘崇建立)。
契丹刘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起汉名刘亿。
其他改姓刘的有:明朝嘉靖年间著名大将军都督刘显原姓龚,为报人知遇之恩,改姓刘。三国蜀将刘封,为刘备义子,原姓寇,改姓刘。西晋义阳(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称汉宗室后裔,改姓刘名尼。永春留氏族裔后坡刘氏,于宋末元初的动荡中易姓为刘。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改姓为刘。北汉王刘继恩,本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外甥和养子,改姓刘。北汉王刘继元,本姓何,因是刘承钧的外甥和养子,亦改姓刘。
还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傣族、景颇族、维吾尔族、壮族、高山族、苗族、瑶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的刘姓也都是改姓刘。
三、刘姓的迁徙演变和发展
1、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
刘姓血缘圣祖尧帝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幼随母亲庆都住外婆家的“伊侯之国”,后迁住祁(山西平阳,今临汾),故又姓伊祁,简称祁。帝喾崩后,兄帝挚先后封尧于陶(山东定陶)、唐(河北唐县),故为祁姓陶唐氏。尧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清政廉洁,累德施仁,晚年不将帝位让于其子而让位虞舜,将自己的儿子丹朱(源明或监明)封在刘地(河北唐县),裔孙便以地为姓,始得刘姓。帝尧被当今祁姓刘氏尊为血缘圣祖。
2、刘累是刘氏血缘得姓开基始祖
夏朝后期,祁姓帝尧裔孙祁奇“生子有纹在手曰‘留累’”,刘累的家人认为这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个圣婴取名叫刘累,成为刘氏血缘得姓开基始祖。刘累先祖是世代相传的训龙能手,刘累也继承了祖业,能够饲养龙。刘累从陕西泾渭之地来到河南临颖县巨陵镇豢龙村(原名陈村、邱庄)东南龙荡沟为孔甲养龙,后因龙死,逃河南鲁山,后展转流落于沛(今江苏沛县),并且主动放弃了御龙氏名号,仍以原来的刘氏相称,后裔皆繁衍生息于丰沛、彭城一带。
3、刘累后裔之刘、唐、杜、随、范、士的姓氏演变
到了商代,高宗武丁封刘累子孙到豕韦(今河南滑县),以地名为氏,始称豕韦氏。商未又徒封于唐(山西翼城)建立唐国,以唐为氏。周成王灭唐,封唐氏后代于杜原(今陕西西安市南杜陵),又为杜氏。周宣王四十三年,传至五十七世祖杜伯公,被诬冤杀,封地杜城被夺,其子隰叔奔晋,后世为晋国土师,因官名显赫,故以官命氏,又为土氏。传至六十二世祖士会公,亦晋国大夫,曾食邑于随和范,又为范氏、隋氏。故刘、唐、杜、随、范、士原系同祖,皆刘累之后裔。
4、士会侄子刘隋恢复刘姓才标志着刘姓的正式形成
刘累之五十世孙士榖(成伯缺)生士夏和士会二子。士会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襄公死时,因太子夷皋年幼,群臣认为应立年长者为君,于是共推士会等人去秦国接公子雍(襄公之弟)归国继位。士会赴秦后,因襄公夫人阻挠,晋国执政大臣赵盾突然改立太子夷皋为王,阻止公子雍归国,士会也因此回不到晋国,遂留居秦国,秦晋为此交战,秦军大败。秦项王四年,赵盾等人认为士会流失在外对晋不利,晋伪降诱使士会回国,并派魏寿余接士会归晋,士会归晋后,秦康公如约,让晋接回士会的妻子儿女,子孙皆世仕于晋。而士会兄士夏乃留于秦,让其子更名为刘隋,正式恢复刘姓,成为刘姓复姓始祖,标志着祁姓刘姓的正式形成,传承至今。
5、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刘姓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史记》、《刘氏源流谱》均记载:定居秦国并恢复祖姓的刘隋在秦生刘明,明生远,远生刘阳。刘阳的七世孙事于秦,获于魏。刘阳的十世孙,即复姓后的十三世孙在魏国任大夫,生子刘清。刘清率领从秦国迁移到大梁的刘氏家族民众一起从今河南开封迁徙到沛县,落足于丰邑中阳里力村疃(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砦一带)。刘清迁到力村后,娶妻李氏、程氏,生二子:刘仁(号丰公)、刘发。刘仁娶赵氏、梁氏,生二子,老大名叫刘煓(字执嘉),老二就是荆王刘贾(绝嗣)的父亲。刘煓娶妻王氏,生四子:伯、仲、季(邦)、交。
刘邦(字季)出身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市丰县)农民家庭,为人豁达大度,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村委会主任),因释放刑徒而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不久又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武安侯。公元前年10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鸿门宴之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公元前年2月28日即皇帝位(汉高祖)。邦公共生八子:1肥、2盈、3如意、4恒、5友、6恢、7建、8长。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确立分封祖制,把皇室刘氏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为侯,以屏藩汉家刘氏天下,继任的各位汉家皇帝,也都遵循这一古制。各地亲王,又将他们的子弟封为郡王和诸侯。拥有尊贵政治地位和优越经济特权的皇子王孙们广娶妃嫔姬妾,其后嗣子孙们成几何级不继繁衍增长。到西汉末年,刘姓就建立有30多个王国,多个侯国,可以享受免税特权的刘姓皇族就达10万之多。到蜀汉三国之世,刘姓已拥有上百万之众,刘姓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宗族,"遍地刘"的格局基本形成,为刘姓辉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刘姓发展达到鼎盛,汉字、汉语、汉文化、汉人、汉民族成为整个民族最醒目的印记。
6、刘氏不断繁衍迁徙——“刘姓遍天下”、“汉后无二刘”
两汉时期,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辐射,中原的刘姓为避“董卓之乱”而不断向四方迁徙,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靠蜀汉。
魏晋南北朝之时,刘氏大举南迁,在这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刘氏加入到汉族刘姓之中。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纷纷南迁。
魏晋到隋唐五代,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一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刘姓由华北、西北、大漠、关外地区向中原地区迁徙。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刘氏长期在中原定居,最后完全汉化。另一方面,因为中原地区长期战争而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原来居住在中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姓,纷纷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中,主要是原居丰沛一带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刘氏、原居河北的中山刘氏和原居山西的洪洞刘氏向东南江浙闽一带迁移。隋唐时期,刘姓支脉已经遍布大江南北。
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明清时期刘姓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向西南地区迁徙,并由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大规模向东南亚周边国家及南洋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印支三国、南北朝鲜、日本等)拓展,使得刘姓遍布全球。
无论哪一个姓氏的形成都是多源的,刘姓也不例外。但是,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刘姓宗族成员都宣称自己出自汉朝皇族,是邦公及其兄弟的后裔,甚至流行有"汉后无二刘"的说法。当然“汉后无二刘”只是形容基本上、绝大多数是源自高祖刘邦,一定还有与刘邦同时代的他支祁姓刘、姬姓刘、赐姓刘以及匈奴贵族和鲜卑独孤氏等改姓刘,只是他们对刘氏的影响很微弱,并逐步融合到刘邦的祁姓刘之中了。
春秋时期,姬姓刘氏曾经长期兴旺不衰,并孕育出了大批权倾一时的人物,直到周定王时期,姬姓刘氏在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而彻底衰落,刘子国被周王室灭掉,活跃周王室朝政长达年之久的姬姓刘氏突然从历史长河中消失,至今没有发现有哪一支刘氏家族自称是姬姓刘子国刘康公之后裔,这支姬姓刘氏大概是羡慕祁姓刘的显赫地位,都加入到祁姓刘氏队伍中来了。透过曾权倾一时的姬姓刘消失情况看,就不难理解其它源头支系刘氏在刘姓发展史上消失的问题了。加之,匈奴刘氏本来就是汉朝公主后代是刘氏外甥,且在五胡乱华的相互厮杀中遭到大量屠杀存之甚少。鲜卑独孤刘氏据说本来就是汉室后裔,只是汉亡后逃至胡地被胡人首领置于独山下,年长日久遂号独孤氏而已。因此,“汉后无二刘”的说法也就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也被很多史学家认可。
四、刘氏远祖世系(邦公前世系)
世次
名
配偶及子嗣
黄帝
轩辕氏
姓姬,约生活在公元前年,在位年,崩于公元前年,寿岁。娶西陵之女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
玄嚣
已挚
生于公元前年,崩于公元前年,生子极
侨极
蟜极
妣陈丰氏,生子帝喾
帝喾
高辛氏
姓姬,名俊,娶四妃,三妃陈锋氏女庆都陈锋氏生子放勋,即尧帝
尧帝
陶唐氏
名放勋,年生,寿岁,在位98年(─年),生九子两女:监明、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号丹朱)、敖明(少康)。尧封其子源明(号丹朱)于刘地,始得姓,源明即刘姓始祖。
大始祖
源明
号丹朱,年生兄弟九人祖居帝都山(今山西平阳府,临汾县),受封刘,为刘氏。妣风氏、巫氏生一子、永河。
二世
永河
密氏,子二:济安、济乐。
三世
济乐
甘氏、姚氏,子一:岁纪。
四世
岁纪
藜氏、陆氏,子三:正成、正定、正坤。
五世
正坤
妫氏,子一:长历。
六世
长历
翟氏、有熊氏,子三:德仁、德尧、德科。
七世
德尧
薛氏,姑氏,子二:仁宏、仁发。
八世
仁宏
高阳氏、孟氏,子四:廷光、廷坤、廷绅、廷珍(廷玖)、廷贵。
九世
廷光
姒氏、雍氏,子一:爵南。
十世
爵南
尚氏,子二:行矩、行清。
十一世
行矩
慕容氏、晏氏,子三:复盛、复旺、复松。
十二世
复旺
蒙氏、易太,子四:茂光、茂清、茂华、茂文。
十三世
茂清
向氏、丁氏,子一:孔阳。
十四世
孔阳
巢氏,子三:盛、日永、日贵。
十五世
日永
西梁氏,子二:德荣(德仁)、德康。
十六世
德荣
逢氏,子一:聚义。
十七世
聚义
姑氏、姜氏,子三:刘累、刘宗、刘祖(以上各祖孝妣均住山西临汾,葬平阳府万寿山等处)。
十八世
刘累
赵、汪氏,生九子:大益、万益、永益、洪益、正益、宗益、顺益、昌益、伯益(一说云、裕云),享寿岁。
十九世
昌益
字诚、讳裕云,又名旭,妣黄、张氏(一说李氏),子一:信盛。
二十世
刘歆
讳信盛,字赐命,妣徐、张氏(一说黄氏),子三:咏七、咏八、咏九。
二十一世
咏八
字梅柱,妣周氏,子一:相乘。
二十二世
相乘
生于年,甲午岁,字虞,号玉拔,妣秦氏、农氏,子二:岳(全禄)、麓(全福)。
二十三世
刘麓
年生(66个甲子年),妣罗氏,子二:美然、美熏。
二十四世
美熏
字洪周,元氏,生四子:刘胜、刘胎、刘宁、刘铜。
二十五世
刘宁
字申,妣熊氏,生子二:炳亮、炳宽。
二十六世
炳宽
字茂高,妣余氏,生二子:文成、文盛。
二十七世
文盛
子道山,必贝氏,生子三:明亮、明清、叼明。
二十八世
锦遥
字明亮,妣曾氏(又说曹氏,米脂氏),生子三:隆吉、隆禧、隆和。
二十九世
隆吉
字先江,妣程氏(一说芋氏),生子二:瑞明、端明。
三十世
瑞明
字坤成,妣程氏(一说任氏),生子三:先柱(案喜)、先扬(案临)、先辉(案康)。
三十一世
先柱
字案喜,妣陈氏(一说姑氏),生子三:源传、源佼、源福。
三十二世
源传
字智和,又名浪,妣姒氏,子二:维益、维宗(一说子三:绘、缙、总)。
三十三世
维益
字绘,妣姒氏(一说西梁氏),子二:新兴、新舆。
三十四世
新兴
字元远,又曰朋林,妣芋氏、休氏、屠氏,子六:观、清、唐、树、明、朝、榜(一说三子:建吕、建音、建副)。
三十五世
建吕
字观榜,妣文氏、姒氏,生子二:文桢(宝招)、文祥。
三十六世
宝招
字文桢,妣谢氏、吕氏,生子二:辰福、辰禄(一说四子:□、簋、管、符)。
三十七世
辰禄
字符,妣詹氏、张氏,生子三:任期、任玉、任授。
三十八世
任玉
字九玲,妣张氏、姒氏,子二:添祯、添祥。
三十九世
添祯
字道总,又名秉新,妣甘、魏氏,生子六:树、湖、涟、淮、江、鸿。
四十世
树鸿
字伯,亿,妣卜、任氏,生子二:登富、登贵。
四十一世
登贵
字笃庆,妣狄、吕氏,子二:俊通、俊达。
四十二世
俊通
字楚扬,又名启兆,妣田、曹氏,字二:彦文、彦武。
四十三世
彦武
字楚熊,号弼,又名略,妣汤巢氏,子四:猛、勇、刚、强。
四十四世
标林
字勇,又名积伟,妣金费事,生子三:德胜、德朋、德暗。
四十五世
德朋
字建平,妣任、曹氏,生子三:敬唐、建典、建培(一说一子朝良)。
四十六世
朝良
字建典,又名经,妣张氏,生二子:廷乐、廷声。
四十七世
廷声
字照燃,又名美华,妣毛、董、张氏,子二:元振、元拔。
四十八世
元振
字之雄,又名福立,妣古、风氏,子二:胜清、胜海。
四十九世
胜海
字林枝,号茂,又名芳炳,妣修氏、陶氏,子三:试玉、集、茂。
五十世
试集
字松华,号平环,妣古、孙、姒氏,子一:长远。
五十一世
长远
字心德,名福应,又名良,妣章、胡、张氏,生二子:华封、泰寿。
五十二世
华封
字世郎,又名氏为,妣古、易、徐氏,生四子:禄清、源、永、祥。
五十三世
禄源
字昌允,号青山,妣铨、孙氏,子三:星亮、辉、开。
五十四世
星亮
字万忠,号千秋,妣尤、周氏(一说任氏),子六:拱和、桂、召、科、盛、得。
五十五世
拱召
字忠信,又名寿康,妣万氏、于氏,子五:报江、报联、报睦、报淮、报盛。
五十六世
报联
字福,又名定、夏,妣吕氏,生一子致禄。
五十七世
杜伯
字致禄,又名献,妣西梁氏,子二:昆叔、隰叔。
五十八世
隰叔
字良,妣逢、张氏,子二:士泷、士云。
五十九世
士云
字诚光,名维刚,妣张、孔、朱氏,子七:仓棋、桔、模、大、通、道、远。
六十世
仓模
字宗仁,号广廷,又名士洪,妣邹,由氏,生子三:大化,大爵,大禄(一说十一子:荣,文,武,职,辰,康,秀,财,巨,信,吉,华)。
六十一世
大化
讳士苏,字傅,号太光,又名荣信,妣吴、易、谢氏,子六:封诰、璋、谨、祥、谅、永。
六十二世
封诰
讳士谷,字伯钦,又字昌允,名闵鸿,妣司马氏、钟氏,子四:大福、大禄(士会)、大贞、大祥。
六十三世
士会
名大禄,又名柏元,字李,生于帝元年,妣温、周、潘、尤氏,子三:富仙(士燮)、富仁(士鲂)、富任(士球)。
六十四世
士燮
名富仙,字美容,又名璜,妣曹、彭、胡氏,子四:贵泷、贵文、贵凤、贵舞。
六十五世
贵文
名元瑞,字鸣甲,妣胡、欧阳氏,子六:得、开、玉、修、闰、斗。
六十六世
得
讳松,名接近,字铭宗,妣主、纪氏,生子三:璋礼、璋秀、璋华。
六十七世
璋秀
名忠田,字文先,妣沙、李、丁氏,子二:全盛、全葛。
六十八世
全盛
名青美,字柏仲,妣谢、江氏,子四:榜熏、召、杰、熙。
六十九世
榜召
字盛臣,妣郭、何氏,子三:梦清(显科)、梦祖(显和)、梦文(显秋)。
七十世
显科
名永立,字梦清,妣苏、吉氏,子七:思万、能、安、玉、泷、开、茂。
七十一世
思泷
字盛春,讳乔,名权,妣吉、杨、段氏,子四:恩盛、春、柏、桢。
七十二世
恩盛
讳清,名燃,号果齐,妣李、程、胡、梁氏,子二:仁号(荣)、仁纪(发)。
七十三世
仁号
讳荣,号丰公,妣赵、梁氏,生于帝元年(公元前年)八月十五日子时,寿84岁,子一:湍。
七十四世
湍
太公太上皇,名昂,又名执嘉,字显初,生于帝元年,终甲辰,寿73岁,妣李氏,子四:伯、仲、邦、交。
七十五世
邦
汉太祖高皇帝,讳邦,字季,配吕、薄、戚、张、曹、卫氏,子八:肥、盈、如意、恒、恢、友、建、长。
说明:《左传》载:随季(士会)奔秦,晋派魏寿余接士会归晋后,秦康公将士会的妻儿送回了晋(“秦人归其孥”),未留秦。随仲(士夏,士会的哥哥)奔秦后,秦未送,晋未接,留秦未返。故在秦恢复祖姓刘氏者,是士夏的子孙,不是士会的子孙。故,史学界普遍认为邦公远祖世系应该是:丹朱(刘姓远祖)......刘累(刘姓得姓始祖)......士夏(士会的哥哥)→子刘隋(恢复祖姓刘氏).....刘湍→刘邦(高祖)。因此,邦公前世系传承仍有待考证,此表仅供族人甄别参考。
五、具有“帝王之尊”称号的刘姓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在中华年历史中,刘氏称帝者共有66人,先后建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多年。无论哪一个版本的中国十大帝王排名中,刘姓的杰出皇帝均位列中国第一位,刘姓以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三个皇帝位居中国十大杰出皇帝,列众姓氏第一位,在中国百科全书——著名帝王卷中,记载了中国13位杰出皇帝,刘姓占四位: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约占了三分之一。在四库全书编辑的中国前50大最有影响的帝王中,刘姓占13位,占据四分之一,列众姓氏第一位,在世界最有影响的位帝王中,刘姓在正榜中占3位,列第一位,在副榜中占4位,列第一位。同时刘姓也是我党唯一同时拥有开国四大领袖和十大元帅的姓氏(刘少奇同志是四大领袖、刘伯承同志是十大元帅)。
由此可以说刘姓具有“帝王之尊”称号是当之无愧的,由刘氏建立的汉王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令人敬仰的深远影响,汉人、汉族、汉字、汉语、汉土、汉服、汉文化、汉学等便由此而来,足见大汉刘氏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大,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创建与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可以用“帝王之尊、王者之风、御龙精神、民族之名”16个字来概括其“影响之巨”。
1、刘姓在政治上对中国贡献主要表现在:
奠定了中国的名族之名:中国第一位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建立了汉朝,结束了秦朝的暴政,推动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使中国的实力得到了快速长进,由此而定义了中国的民族之名:汉族;中国的语言:汉语;中国的文字:汉字;中国的文化:汉文化、汉学;可以说刘姓定义了中国的印记,是中华民族创始族。
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盛世:刘邦开创汉朝,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开创文景之治。
汉武帝刘彻奠定了中国的版图,汉宣帝刘询将汉朝推到顶峰,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宗教思想(汉武帝确立儒家思想、汉明帝引进佛教,道教在东汉形成,儒释道三教皆光大于汉朝)。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儒术在古代中国占据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这一举措影响巨大,不但贯穿了刘姓家族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且使儒家思想在长时间内成了中国人思想的主题。刘姓历代传承的“家训十则”明显地体现了这一思想。“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严闺阃、信朋友、笃姻戚、睦邻里、慎言语、务勤俭”,这十则家训皆可称为中华民族之美德。其世代传承的家法中的“戒赌博、戒酗酒、戒争讼、戒斗狠、戒盗窃”,也是良好的道德规范。这些无疑对创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刘姓在文化上对中国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奠定了中国古典数学理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其《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奠定了中国数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国数学理论的形成,被誉为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也是世界第三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
奠定了中国天文历法体系。刘歆编著的《三统历》,是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和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著作,被称为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四大历法之一,刘洪开创《乾坤历》,标志着中国历法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
奠定了中国文学理论。《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最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中国有两大显学,一个是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一个是专门研究文心雕龙的《龙学》,刘勰也有“东方的亚里士多德”之称,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称世界两个文论瑰宝,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成就最高的文论著作。
奠定了中国目录文献学。刘向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目录学家,被誉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撰写的《别录》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刘向还编纂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历史学名著《战国策》、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和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对中国夏商周、先秦时期的文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奠定了中国史论学。刘知几的《史通》代表了中国古代史论学的最高成就,刘知几的《史论》标志着中国历史走向了自觉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论家。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中国第一部笔记小说,代表了中国笔记小说的最高成就。
刘安主编的《淮南子》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开创中国笔记小说的先河。
3、有关刘姓的历史典故在国民思想中的影响:
刘姓历来英才辈出,在我国历史上上演了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因此产生了“运筹帷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楚河汉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许多的历史典故(这里不做一一表述,还望族人自己搜集了解和掌握),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长期以来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都为后来的人们在政治、军事和应对世事变化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财富。
由此可以看出,“文武兼备”的“刘”姓除了帝王对中国的贡献第一之外,在文化上,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列众姓氏之首位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可以用“帝王之尊、王者之风、御龙精神、民族之名”16个字来概括其“影响之巨”。直到年后的今天,无数中国人仍然以汉人自居而感到自豪。我也姓刘,我骄傲!我自豪!
六、刘氏杰出的历史名人
刘姓历史悠久,历代名人辈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刘姓历代名人名,占历代名人总数的3.46%,排在姓氏名人的第四位;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39%,排在第四位;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88%,排在第六位;刘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47%,排在第八位;但在历代帝王录上,刘氏却以66位帝王而独占鳌头,领诸姓氏之先,执政时间近年。由刘姓定义了中国的民族之名汉族、中国的语言汉语、中国的文字汉字、中国的文化汉文化汉学。
刘氏得姓始祖刘累:被史学界公认为刘姓历史上第一位名人。刘累公(聚义公长子),字华美,生于夏廑帝三年癸未(公元前年),刘氏族谱中为刘氏十八世祖,卒于夏桀三十一年癸酉(公元前年)享寿一百一十一岁。公诞生时,两手握拳凡三年。张开时两掌现龙纹,并有文在手曰:累,因以为名。事夏孔甲,公学扰龙於豢龙氏,十岁能扰龙。夏孔甲帝时天降二龙于朝.雌雄各一,帝令累公饲养,公能饮食之,帝嘉,于孔甲三年甲辰(公元前年)晋封累公为右丞相,并御批赐累公为御龙氏。孔甲七年戊申(公元前年)一雌龙死,累公潜醢以食王,王使求之。公恐惧,带领家少奔鲁(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避祸,时年二十六岁,遂迁于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安家置业。刘累墓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城西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昭平湖景区附近。
汉高祖刘邦(前—前):西汉(前—)王朝的建立者,史称汉高祖,故人亦称沛公。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公元前年,陈胜起义时,他在沛地聚众二三千人响应,人称沛公。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年,攻占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乃还军灞上,与秦人约法三章。后被项羽封为汉王,据巴蜀汉中41县,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曾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兵出汉中,与项羽展开5年之久的楚汉战争,项羽最终兵败自刎。同年二月,刘邦即位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五月迁都长安。在位期间,推行中央集权制,推行重农轻商、轻徭薄赋等政策,恢复经济。
汉文帝刘恒:汉朝的第3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躬行节俭励精图治,开创治世“文景之治”,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其父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年-前87年),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汉献帝刘协(年-年9月19日),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年至年。于年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刘协被封为山阳公。
汉昭烈帝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裔孙。一生以仁义为本,颇得民心。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官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民间传说其神机妙算,常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刘统勋:(-),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刘墉之父。雍正二年进士,授编修,乾隆年间累官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为官清廉,颇能进谏,参与《四库全书》编辑,并担任《四库全书四》正生总裁。乾隆三十八年卒,谥文正。
刘墉:(~),清代书法家、书画家、政治家。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刘永福:广东钦州人,晚清名将。著名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乙未战争中指挥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协助巡抚唐景嵩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国号永清)并作为继任代总统为保卫台湾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字子丹、志丹,父亲刘培基,祖父刘士杰。年10月4日诞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后迁居金丁镇楼子沟村。年刘志丹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次年秋毕业后参加北伐。年4月14日,刘志丹率红28军在晋西北中阳县三交镇参加东征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他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年,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年9月14日,他被评为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刘胡兰:别名刘富兰,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她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年1月12日国共内战期间被杀,当时尚未满15岁,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英雄。
刘少奇(—年),原名刘绍选.字渭璜,别名刘士奇,湖南宁乡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年开始受政治冲击和人身摧残。年在开封病逝。
刘源:刘少奇之子,1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宁乡。历任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副主任、新乡县副县长、县长、郑州市副市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第二政委兼副主任、政委、武警总部副政委、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现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刘伯承(2年12月4日—年10月7日):字伯承,原名刘明昭,四川省开县(今属重庆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中国现代杰出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历任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刘华清(—),年生于湖北黄安,原籍湖北大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年、年相继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被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
刘云山: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主任。
刘延东: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曾任国务委员。年3月16日任国务院副总理。
刘淇:原北京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北京市委书记。
……
七、刘氏《三祖遗训》
西汉高帝遗训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而不绝于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这是汉高祖刘邦当年和大臣们在一起讨论、分析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江山的原因时所说的一番话。见载于《史记》和《汉书》。此句话也已成为中国人的名言之一)
东汉光武帝遗训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这句话所表达的是一种务实的生活哲学,反对好高骛远,提倡知足常乐的人生观)
蜀汉昭烈帝遗训
勉之,勉之,忽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已成千古名言,它已不只是刘姓家族,而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是非善恶取舍和个人行为的标准)
八、刘氏郡望堂号
刘氏郡望主要有:彭城郡、沛郡、弘农郡、河间郡、中山郡、梁郡、顿丘郡、南阳郡、东平郡、高平郡、东莞郡、平原郡、琅邪郡、兰陵郡、东海郡、宣城郡、南郡、高阳郡、高密郡、竟陵郡、高密国、河南郡、尉氏县、广平郡、范阳郡、东莱郡、陈留郡、济阴郡、京兆郡、庐陵郡、丹阳郡、南康郡、广陵郡、长沙郡、临淮郡、东郡等。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的楚国。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年)初废郡,大业三年(年)复置。唐武德四年(年)又改为徐州,天宝元年(年)名彭城郡。乾元元年(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因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更成为天下刘姓的统一郡望。西汉初,汉高祖刘邦邦的小弟刘交受封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后来,汉宣帝刘询又封皇子刘嚣楚王,史称楚孝王。因此,彭城刘氏也就分为两个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刘交派;一是楚孝王刘嚣派。彭城刘氏之称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彭城刘氏就是汉家刘氏甚至天下的代称。狭义的“彭城刘氏”仅指则仅指刘交和刘嚣的后裔。
刘氏堂号:刘姓堂号众多,大体也可分为地名堂号、典故堂号、教化堂号和其他堂号。
地名堂号:彭城堂、沛国堂、汉里堂、沛丰堂、弘农堂、河间堂、中山堂、梁郡堂、顿丘堂、南阳堂、东平堂、东莞堂、平原堂、广平堂、广陵堂、临淮堂、琅邪堂、兰陵堂、东海堂、丹阳堂、宣城堂、南郡堂、高阳堂、高密堂、竟陵堂、长沙堂、河南堂、颖川堂、太原堂、东莱堂、任城堂、高平堂、高堂堂、中山堂、西蜀堂、沙甸堂、安成堂、尉氏堂、南华堂、前溪堂、梓溪堂、燕翼堂等。
典故堂号:御龙堂、邦声堂、汉室堂、敬胜堂、道胜堂、蒲编堂、屏山堂、五忠堂、八贤堂、铁汉堂、墨庄堂、清爱堂、藜照堂、黎煦堂、黎照堂、藜阁堂、藜光堂、青藜堂、燃藜堂、然藜堂、光藜堂、兴藜堂、尚藜堂、宝藜堂、天禄堂、禄阁堂、校书堂、太乙堂、泰乙堂、然乙堂、表照堂、七业堂、传经堂、明经堂、授经堂、崇经堂、儒林堂、存著堂、惇典堂、郡马堂、青云堂、金莲堂、花薮堂、冰鉴堂、二粟堂。
教化型堂号:尚德堂、馨德堂、厚德堂、崇德堂、俭德堂、树德堂、恒德堂、一德堂、德新堂、德声堂、德馨堂,正伦堂、序伦堂、叙伦堂、敦伦堂、聚伦堂、彝伦堂、清伦堂、义伦堂、五伦堂,尚义堂、旌义堂、集义堂、立义堂、崇礼堂、崇让堂、恭让堂、强恕堂、忠定堂、忠贤堂、忠乐堂、武忠堂、怀贤堂、仁视堂、仁粟堂、仁本堂、立本堂、敦本堂、笃本堂、隆本堂、务本堂、宗本堂、报本堂、元本堂、本源堂、敦睦堂、敦厚堂、敬睦堂、磐宗堂、九睦堂、思成堂、思孝堂、再思堂、永思堂、静思堂、念祖堂、奉先堂、亲亲堂、怡怡堂、庆元堂、直介堂、佩三堂、守三堂、远庆堂、崇庆堂、继先堂、文明堂、孝友堂、忠孝堂、孝享堂、漫德堂、馀庆堂、衍庆堂、延庆堂、善庆堂、具庆堂、集乐堂、诚意堂、诚敬堂、世荣堂、嘉善堂、继志堂、源仁堂、聚奎堂、崇高堂、永古堂、复古堂、崇古堂、存古堂、集本堂、明禄堂、嘉会堂、思远堂、悠久堂、永言堂、敬爱堂、上升堂、文英堂、谱寿堂、八字堂、见复堂、振藻堂、如在堂、世锦堂、集英堂、两全堂、绳武堂、华先堂、谨厚堂、德馨堂、肃纪堂、道胜堂、贻远堂、暎武堂、馀荫堂、聚芝堂。
其他堂号:泰来堂、曙光堂、永昌堂、永常堂、永泰堂、永复堂、永忠堂、永正堂、仲宣堂。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