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哥——东山昆曲第一人清道光年间,铜山古城里有一位纨绔子弟,叫林阿哥。此君实在是一位毁誉参半、功过交替的人物。林阿哥的父亲就是曾任铜山参将、后出任广东碣石总兵的林鸣岗。然而这位总兵的公子却平日不求仕途经济,也不事读书治学,是个标准的“阿舍囝”。一个官家公子,连个标准的名字都没有,或许当时有,可后来从无人提起,只知道他就叫“林阿哥”,只要乡人说起“林阿哥”或“阿舍囝”,都明白是指此君。林阿哥在铜山城里,每天交朋结友,吃喝玩乐,游手好闲。然而他的另一面则是为人和善,与世无争,慷慨疏财,傻得可爱,城里无人不晓。因其家境富庶,朋友相聚都是吃他的、喝他的、拿他的。他囊中羞涩时,就从家里拿出值钱的东西换钱花销,何物何价他全然不究。甚至民间曾流传林阿哥取下家中关公塑像手持的金质关刀换糖块吃的轶闻。我们在林鸣岗故居见到他们家族珍藏的唯一一幅肖像画,画面上林阿哥长衫广袖,懒坐交椅,身旁还有婢女端茶伺候,官家少爷的派头跃然纸上。林鸣岗家道的中落,应该说主要原因就出在这位只会花钱不会挣钱的少爷身上。除外,乡间完全不曾有林阿哥做过什么坏事的传闻。可就是这样一位似乎没有什么作为的公子哥儿,却因为玩呀玩,玩出了铜山一项珍贵的文化传承。据《东山文史资料》第二辑,东山昆曲传承人黄匡国先生所撰《东山昆腔点滴》、《东山岛文史》第25辑,高永川先生所撰《昆曲,在东山民间传唱》,以及《苏峰拱秀·近现代铜山学人》一书黄辉全的文章《东山昆曲传人黄匡国》,东山昆曲的传入,正是这位玩家的功劳。道光十一年(),林阿哥随父到了广东。军中有江苏昆山人常唱昆曲,阿哥见昆曲细腻优雅,曲调委婉动人,来了劲头,于是就地习唱,取得昆山人的教授,随后带回东山,招朋引友设立昆曲馆,开始传唱开了。这比咸丰九年()本县人陈响从上海、宁波等地再次传入昆曲后加以整理提高,早了20多年;比光绪十六年()外省人“海老爹”到东山成立“枕云天”昆腔馆,马兆麟、马徵祥父子致力倡导传播,早了近60年;比年本县人林澎川从上海买来《六曰曲谱》,成立“国乐研究会”、“昆曲传习所”早了90年。林阿哥传入昆曲之后,曾经在铜山城旧行宫前开了一家古玩店,从家中搬出父亲所藏旧物在店里拍卖,拍卖价钱非常随意,所得收入悉数用于昆曲活动费用,古玩店也就成了昆曲同好的兴趣活动场所,昆曲爱好者常常聚集于此传唱、切磋技艺。因而可以说林阿哥对铜山古城昆曲的传入是立了首功的。这已经为本县文史界所共识。然而乡人一提起林阿哥这位“阿舍囝”,大多总是带着揶揄、不屑、嘲讽的口吻,并没有给予严肃的肯定。实在有失公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必须客观对待,不可臆断,不可偏激,也不可“直线”式“非是即非,非非即是”地划线,作“好人”还是“坏人”的站队。而应该客观地把历史人物放在他所身处的历史背景中认识、正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位林阿哥先生终究躲不过悲剧的命运,竟至于从海边捡回河豚,误食而亡。留给我们的,除了昆曲传承史话,也就只有谈资了。编者附识:东山昆曲的传播(一)昆曲的起源、发展及艺术特色、艺术地位:昆曲(Kun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元代翰林学士贯云石,深受汉族的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辞官不做,隐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创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氏,后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为“昆腔”的先驱,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二)昆曲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就有昆曲。这是由于:1、昆曲有极高的技巧。2、昆曲是“活化石”。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传统的代表性剧目有《牡丹亭》、《白蛇传》等。3、昆曲属“濒危物种”在18世纪的后期,地方戏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便呈衰落趋势。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除“国风新型苏剧团”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续昆曲艺术生命之外,已没有一个职业性表演团体,老艺人有的回家务农,有的摆摊糊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昆曲开始恢复,50年代的代表剧目为《十五贯》。(三)昆曲在福建、东山的传播:明万历年间(~年)昆曲已传入福建。昆曲在东山传唱已有多年历史,传承脉络可参阅上文。第一代传人林阿哥,第二代陈荣祥,第三代黄保卿,第四代林春亭,第五代高季瑜,第六代陈蕴玉,第七代黄匡国。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东山昆曲达到全盛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东山昆曲组织随之解散。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山昆曲得到恢复。年,由清唱形式发展到登台表演,演出《白蛇传》、《醉打山门》等传统节目。“文化大革命”期间,珍贵的《六曰曲谱》手抄演出本遭焚毁。由于过去昆曲均以口授或古老难懂也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工尺谱传授,不利于年轻人传习。年前后,由黄匡国演唱,由孙用川记录整理十多段传统昆曲唱段,译成简谱,现存于黄匡国后代家中。黄匡国家中还珍藏一对保存百年的昆曲长笛。(四)东山抢救、传习昆曲的必要性:上世纪70年代以前,传唱活动历久不衰。但由于文革的破坏和新老艺人青黄不接等原因,如今健在的演唱演奏人员已经寥寥无几。为抢救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着手整顿传习团体,培训年轻传承人。经几位东山昆曲前辈的后人努力,由昆曲老艺人的后代高建顺、孙用川等人发起,在铜陵镇公园社区成立了“东山县海川昆曲传习所”。“海川”取义:以上述海老爹和林澎川的名字各取一个字组成,含“海纳百川”之意。铜山古城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里好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wrxms/1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