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领袖的家国情怀读习近平的七年知

他是黄土地的儿子,他以人民为中心,他是人民领袖习近平;

他强力反腐、从严治党,迎来风清气正,朗朗乾坤,他是党的领袖习近平;

他的大格局、大思路、大战略、大决断、大智慧,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他是中国领袖习近平。——写在前面的感想

厚厚的一本访谈录,记录着29位受访者从各自角度讲述的关于人民领袖习近平的故事,捧读之余,一些感受、感知、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

感受:故事朴实、亲切,是激励当代青年成长、锤炼党性的生动教材

感受一:故事朴实、亲切。故事讲述者或是与习近平同行、同吃、同住、同期的知青,或是其插队时的乡亲、领导。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故事叙事风格平实,有些语言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散发着浓浓的陕北黄土地的气息,让人阅读起来感到朴实、亲切。

感受二:是激励当代青年成长、锤炼党性的生动教材。48年前,作为同批次最年轻的下放知青,不满16岁的习近平,告别亲人,从大城市到小村庄;与梁家河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随后的几年中,克服各种困难,连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在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之余不忘读书和思考;在困境中实现精神升华;当村支部书记时为民办了很多实事;返城受影响时,耐得住寂寞;入党受影响时,执著追求,先后10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用7年知青岁月“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所有这些就是一个个青年励志故事,一个个锤炼党性的故事。相信对当代青年成长应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也为今天党员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年,习近平和延川县北京知青雷平生(左一)、陶海粟(右二)、雷榕生(右一)在延川。

感知:自信、担当、为民……习近平的一个个领袖特质,起源在梁家河、在黄土地、在七年知青岁月

特质一:自信从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国家实力的自信,背后折射着一个大国领袖的自信、人民的自信。谈到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强调两点最大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如何形成的?笔者认为,是他在过“四关”时逐步积累起来的,是一件事一件事干出来的。他在当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店,有磨坊。这些都是当时村子里的一件件大事情。

特质二:敢于担当。知青雷榕生、雷平生兄弟回忆说:“他站在车厢里,没有流泪,只是长时间地凝视着他的姐姐。”这是不满16岁的习近平离开大城市到小村庄,出发前面对送行的亲人所表现的坚强和勇毅;到梁家河后连过“四关”,一次比一次变得坚强。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了他的担当精神。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作为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特质三:革故鼎新。面对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唯有改革才有出路。供给侧改革、军队改革等等,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亲自担任深改组组长。这种改革的决心源自他的知青岁月。在梁家河当村支书时,为了解决当地做饭烧柴难题,他决心办沼气。当初办沼气有阻力,群众不理解,他一方面通过做群众工作,一方面到四川学习沼气池建设技术。后来沼气办成了,群众信服了,他也因此受到表彰和奖励。

习近平去插队时,母亲齐心给他做的针线包,上面绣着“娘的心”三个字。

特质四:全心为民。“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在回忆过去那段岁月时以此自称,表达了对那片土地的眷恋,对那里人民的深情。在梁家河的岁月里,无论是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还是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无论是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还是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真诚相待,都体现了他的为民情怀。他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七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

特质五:求真务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这是习近平对求真务实作风的一系列形象论述。他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强调践行“三严三实”,号召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他的这种务实作风在当年插队时就有体现。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他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

特质六:胸怀宽广。习近平回忆过去那段经历时说:“我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就能做得比较好;如团结处理不好,凡事就做不好。特别是当年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实际上,团结既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胸怀。与他一起插队的雷榕生、雷平生兄弟俩回忆说:“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古人赞美慷慨助人、仗义疏财的人有“解衣推食”之说,而近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做到对乞食者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

年,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后排右三)和北京及本地知青20余人,出席延安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大会。习近平被评为先进个人并受到表彰。

今天,他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多次表示,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他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共赢共享发展。他在年新年贺词中说:“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习近平不仅想到了中国老百姓,他还想到了全世界的老百姓,彰显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领袖的胸怀。

感悟:学习是知识、智慧、自信的源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影响人的一辈子;“敢于担当”应付诸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

感悟一:学习是知识、智慧、自信的源泉。学习可以增长知识,知识可以提炼智慧,智慧可以引领人们走向成功并获得自信。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访谈录中不少受访者都谈到习近平的好学不倦。与他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他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博览群书,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等,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

感悟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会影响人的一辈子。习近平曾在北京大学视察时告诫青年学生: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本人就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典范,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俗话说“一步走错,步步皆错”,青年人如何少走弯路、最终成才,一靠自律,二靠他律。特别要做好自律,要砥砺品格、毅力,提升道德修养,要为将来进行各种各样的储备,包括知识储备、技能储备、精神意志力的储备,一旦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才能挺身而出。

年10月,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去清华大学上学,10多位村民一直送他到延川县城。这是他们在县城的合影。

感悟三:“敢于担当”应付诸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敢于担当,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是一个人干大事、干成事的关键,习近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榜样。学习固然重要,但仅仅停留在学习上还远远不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美好愿景令人期盼。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肯定会面临很多新困难、新矛盾和新挑战。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完成这一伟大使命,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要人人努力,各尽其责:工人生产好的机器,农民种出好粮食,军人保卫好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领土安全……作为一名党员,更要牢记使命、敢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模范先锋作用。

原文刊于《中国信息报》作者:何申明

老照片选自《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

转载自江苏统计

赞赏

长按







































白殿风
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wrxms/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