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真是个怪咖,因有酒喝而当官,无酒便弃

北京皮肤科治疗好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index.html

断片公馆/鬼叔

王绩,隋末唐初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人,即今天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氏。王绩历经隋唐两代更迭,三仕三隐,晚年隐居在家乡,专注于著述。在诗歌创作上,王绩可谓唐代诗风的主要奠基人,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旷怀高致。我们都知道格律诗滥觞于六朝,但拘泥于辞采华美和音律和谐,反倒丢失了汉魏时期的朴拙高远,王绩结合了二者的优点,开创和引领潮流,并成为王孟李杜之先声。譬如这一首《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意趣高远,词藻朴质,复周汉以来之古拙,追魏晋曾经之风骨,一扫当时诗坛的华丽绮靡之风、艳俗低格之气,为后来唐诗的风范定下了基调。这首诗放在整个有唐时代,或许不是最出彩的,但在初唐诗风变革之始,具有极大的开创意义,也深刻影响了王绩身后一大批有创造力的伟大诗人。

王绩不仅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酒中江湖里不亚于刘伶阮籍李白苏轼的断片达人。史书上说王绩嗜酒如命,酒量也很大,能饮五斗,曾自作《五斗先生传》,还撰写了《酒经》、《酒谱》等书以及《醉乡记》、《酒赋》、《独酌》、《醉后》等与饮酒有关的诗文,太史令李淳风誉之为“酒家之南董”。南董指的是春秋时期著名史官南史氏和董狐,因为王绩把历代著名造酒家的事迹都搜集起来,写成了《酒谱》一书,就如同史官记事一样。

王绩一生性情旷达,纵酒自适,被尊称为“斗酒学士”。他仰慕陶渊明、阮籍那样高风亮节的人物,曾写诗赞颂,其《醉后》诗云:“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与自己的这些偶像们一样,王绩嗜好饮酒也是出了名的,据说常常能饮酒到五斗都不醉,只要有人以酒相邀,无论对方地位高低,总是欣然前往。

但他又是一个极其有原则的人。王绩有个老朋友叫杜之松,在某地担任刺史,有一次写信来邀请王绩去讲授礼法,王绩回信说:“揖让邦君之门,低昂刺史之坐,远谈糟粕,近弃醇醪,必不能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让我去官衙里恭谨地拜谒应酬,端坐在长官的宴席上寒暄,谈论那些没有用的所谓道理,却放弃了眼下随心所欲的美好乐趣,不好意思我做不到啊!你瞧瞧,他愣是拒绝了。想来杜长官也是有美酒伺候的,王绩却丝毫也未动心。

王绩到衙门里上班干过三份工作,都与酒有莫大关系。第一份工作是大业元年时,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省正字。大业就是那个挖运河下江南的隋炀帝杨广的年号,秘书省正字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的一名馆员。但是王绩这个人生性简傲,不愿在朝供职,请求组织上让他当扬州六合县丞。县丞是县令手下的小官,辅助县长大人干些跑腿打杂的事。王绩嗜酒如命,常常不能按要求做事,又赶上那时天下大乱,因为被弹劾,于是解官去职。他叹息说:“网罗在天,吾且安之!”意思是,这世道如陷入天罗地网一样,处处都是束缚,我能到哪里去呢!只好就回老家去了。

王绩的第二次出仕,已经是唐朝了。唐高祖李渊武德八年,朝廷以前官待诏门下省,就是征召前朝官员列入名册备录,将来择机选能安排职任。王绩虽然罢职,也属于隋朝官吏旧员,所以以原来的职衔待诏门下省。朝廷按照门下省的规制,每天发放好酒三升。王绩的弟弟王静问他:“这个待诏的差事快乐吗?”王绩回答说:“待诏的俸禄也太低了,又寂寞又无聊,只有三升好酒还让我有所留恋啊!”上司侍中陈叔达听说了王绩的话,就把给王绩的酒俸从三升加到了一斗,所以“斗酒学士”的称呼就是这么来滴。

王绩第三份工作,是被朝廷征召为有司。有司是部门主管,比前两份工作级别高一些,更重要的是部门或许不大,好歹是个一把手,不用每日里被呼来喝去。可这个王绩真是个怪咖,当时太乐署史焦革很善于酿酒,王绩请求给焦革做个太乐丞。和县丞一样,太乐丞就是给主官跑腿打杂的。组织部的领导很为难,说这不合品级(因为丞官比有司级别低,王绩等于自请降职)。王绩非常坚决地请求说:“这是我深切而特别的愿望,还请能答应。”

最终领导同意了,按照王绩的请求任命了他。闲话一句,那时的上级好像人性化多了,要搁现在,呵呵!其实王绩就是喜好焦革家酿造的好酒,为了杯中物,仕途前程在他眼里也毫不在意。焦革去世后,他的妻子还一直给王绩送酒。一年多以后,焦革的妻子也去世了,王绩叹息说:“天不使我酣美酒邪?”这难道是老天爷不许我继续畅饮美酒吗?因为不再有好酒喝,王绩就弃官离去了。

(图片采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wrxms/1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