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运的人在囧途,第四种最费鞋

从21号开始就是春运的第一天了,这个全世界一年中最大的人口迁移就在慢慢发动周期性上演了,根据往年的数据推测今年发送旅客能达到29.9亿人次,是全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的人数了。说到这个现代人的春运,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没有想过,古代人是怎样过春运的呢,是不是也和我们现在一样要挤汽车,挤火车呢。要知道春节可是我们国家几千年就有的传统,不管是在外做官还是在外经商的游子那可都要在除夕之前赶回来过年呀。哪些在外的人一颗急切要回家的心在路上会遇到哪些囧事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一起探讨探讨古人的春运囧事。

在古代春运的客流主体是官员和商人,因此,决定了古代春运别具特色,冏事不断。

首先是第一囧看黄历

古人加入春运返乡客流,第一件并不是登陆“”验证抢票,而是占卜吉凶。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外出或者回家都喜欢问问挂、沾沾卜,确定接下来的事情适不适合干。所以古代人是非常迷信的在回家之前,必定会翻一下老黄历,看一眼“每天宜忌”。

第二囧行路难

“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由此可见,在周代就有过年的传统了,春运也随之产生。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道路条件比较简陋,一路颠簸,足够春运返乡客喝一壶的。回家难的关键在于行路难。在古代可没有现在这么交通发达,各种高速公路,道路桥梁。那时候都是泥路,要是回家遇到了下雨天那可真是天公不作美,一天走个十几里路那是常有的事,还有遇到河流小溪如果没有摆渡的船家那还要绕远路,所以古人回家作打算也要提前个几个月准备,要不然等你赶回家春节都已经过了,那可闹笑话了。

第三囧交通工具

春运回家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这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是难事,上各种购票软件上一查,是火车好还是飞机好一目了然。但是对于古代人那就不一样啦,古时候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穷人那只能甩腿回家,稍微富一点的就以车为主,分为人力车和畜力车。人力车适合短途出行,畜力车是春运长途运输的主力,牲畜主要由牛、马、骡、驴等,通常以马为主,这是路上的交通。再来看水路的。春节时期,坐船返乡省时省力,花钱不多,是个不错的选择。问题在于坐船出行,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春节处于冬天最冷的时期,南方河流尚未封冷,北方的河面已经能跑马了。所以春节回家的游子在路上那可是非常遭罪的。

除此以外,普通百姓回乡,只能靠双脚一路暴走,省钱费鞋,劳心劳力。据测算,按行程看,马车最快,每天能达到50-70公里,行船其次,每天30-40公里,步行最慢,每天只能25公里。春运途中的古人还要计算好行程,方能及时回家过年。

因此古代长途是富人和官老爷的专利,穷人那最好春节前不要跑太远,不然等别人元宵节都过了你还没有赶回来那可就糟心了。

第四囧路费

春运回家,路费是必不可少的。古代交通运输体系分为官办、商办、民办三种,无论哪一种都是要收费的。以唐朝为例,运价实行全国指导价,根据实际情况上下浮动,并且明确了最高和最低限价。因此对于那些在外打工一年没结余的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难关,他们才不盼望什么春节不春节呢,不然好不容易一年攒了一点钱到头来在春运几天就在路上花费完了。

第五囧异乡过年

在古代交通不方便,一来一去少则半个月多则三四个月都在路上浪费了,所以许多离家元的人根本就不能在春节前赶回来,所以许多人就索性不回家了。据记载隋代诗人薛道衡是山西万荣人。有一年,他从北方到南方办事,误了归期。看着异地浓浓的年味,他由衷写下:“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从诗中可以看出,薛道衡写诗时已经年初七,因为没有及时回家与家人团聚,心中流连出无限的思念和乡愁。

作为现代人我们相比较于古人还是特别幸运的,最起码我们去哪里都很方便,而不像古人那样来来回回在路上就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各位手机屏幕前的朋友们你们的春运票买了吗,除夕没几天喽!

谢谢各位朋友的阅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wrxms/13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