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尚爱松谢世已经12年了,年11月27日是他的百年诞辰。此文将略述他的生平、治学和为人,以缅怀这位西行的长者。
生平01父亲曾名尚松,出生在徐州市郊的铜山县乡村,家中虽有薄田数十亩,但我的爷爷(名文林,字云亭)长年在徐州城与其附近教书,其工资收入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爷爷能讲授文史地,乃至数学等多门课程,在当地颇有声名。抗战中,他曾参加游击队。抗战胜利后,选为铜山县参议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聘为县政协委员。年故去。
父亲在家乡就读小学和中学,其间,因为水灾和患病两次休学,年夏,毕业于江苏省立徐州中学。随后,考入中央大学中文系。父亲很早就对文史有浓厚兴趣,能做旧体诗,会写文言文,入大学之前,已熟读《昭明文选》。他说,之所以考国立大学,是因为那里不收学费,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之所以能进入中央大学,重要的原因是以文言答作文,那里的老师偏好文言。
年11月,父亲到达西迁重庆的中央大学。中央大学是“民国第一学府”,其中文系名师荟萃。大学四年,他潜心读书,从容正直,仪表儒雅,成绩优异,很受胡小石、汪辟疆、黄绰、钱子厚等老师垂爱。几十年后,黄绰先生(国学大师黄侃的侄子,后为武汉大学教授)的哲嗣还说,黄老平生最喜欢的学生就是尚爱松。大学时代,父亲与李法白、刘持生、蒋维崧、殷焕先、周学根先生等交好,几位伯伯以后都在教授中文。
大学毕业后,他拒绝给驻守川东的某师长当秘书,也没去薪酬较高,工作稳定,但有军政背景的学校,而到重庆的私立清华中学讲授国文。由于授业有方,待人亲善,还有才学、有风度,他极受学生爱戴。改革开放以后,他又同当年的老学生恢复了联系。直到谢世,他们都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而他在清华中学仅仅执教一年。
左:尚爱松(左)与从学恩师徐旭生(后右)先生年于时迁昆明的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
右:年于昆明,尚爱松(后左一)与徐旭生(前右一)先生等在研究所门前
年,父亲进入迁址昆明的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随徐旭生(炳昶)先生研究魏晋思想史。入所的名义是中英庚子赔款项目资助的研究生,老师怕他生计无着,还聘他兼职研究助理。因为没有学位设置,所以也没有考试制度,交出论文即可,他交出的主要论文是四万余字的《汉魏之际学术变迁考》。而后,他留史学所工作,继续追随徐旭生先生,受其教诲,得其关爱。年,父亲升职为助理研究员。徐老不仅是大学者,并且是“天下第一好人”(胡小石先生语),夙享古君子盛誉,最被父亲敬仰。徐老与其家人也待父亲极其亲厚,年,徐老故去,其藏书先由父亲挑选,然后捐献。父亲取了王阳明著作等几部古籍和《徐旭生西游日记》,年,古籍全数璧还徐府。
虽然不满国民党统治,也与师友私下抨击,并且公开抵制,但在很长时间里,父亲一心向学,没有参加过政治活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统治越发黑暗,父亲便积极投身民主运动。年,昆明发生“一二一”惨案,潘琰等四烈士遇难,父亲自己送去挽联,并为在北研工作的西南联大校友撰写挽联。还激劝徐旭生先生率领自己参加抬棺游行,徐老是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去游行,激起很大波澜。年,闻一多先生遇害,父亲送其遗体入太平间。特务扬言,悼念闻一多的,来一个打死一个,父亲依然为追悼会送去署名挽联。几十年后,还有当年并不相识的先生说起这幅挽联,联为“德业仰人宗,万里风涛接瀛海;死生关世会,千年豪杰壮山丘”。
左:年于中央美术学院与同事们合影(后排右三为尚爱松、右一为吴达志)
右:年夏于北海公园九龙壁,全家福
伴随内战加剧,民生日益艰难,在北平知识界反内战、反饥饿运动里,父亲担负了重要责任。年春,北平研究院助理研究人员联合会成立,他当选为主席,与北大、清华等校的讲师助教会紧密配合,名为谋福利,实际争民主。半年间,为平津唐七所国立院校的讲师助教联合会草拟了两个反饥饿文件。一件在报上公开发表,引起很大反响,一件因国民政府倒台在即,存而未发。北平围城期间,父亲孤守史学所,独自昼夜看护图书资料。年春,严济慈先生北上,父亲是主要的策划人之一。年7月,北平研究院从中南海迁出,在怀仁堂院内两侧的小屋里,他发现了院博物馆旧藏的百余幅法国近现代油画和詹天佑的京张铁路设计草图等,随即上报,使原本疑为被日寇掠去的油画得以重现。又由他动议,大部分作品移交中央美术学院庋藏。京张铁路设计草图等则被中科院拉走,下落不明。
年秋,父亲当选为北平研究院研究人员联合会副主席。年初,在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基础上,成立中国科学院,他又被选为科学院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这两个组织的主席、会长均为严济慈先生,会务则由父亲操持。年春,他被选派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半年。有趣的是,这段学习经历曾被指为他的最高学历,工艺美院的人事干部长期认为他是大学肄业。而他的工资待遇,一直到年才由行政级转为教学级,这时,他已经教书21年。
左:年夏于北京双桥农场,“反右”后下放劳动时合影(右五为尚爱松)
右:年秋于北京,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共同课教研室同事合影(右起:张仲康、王家树、尚爱松、奚静之、吴达志)
年初,父亲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是科学院最早的民盟成员。、年,他连续当选为历史、植物、动物、昆虫四个研究单位的学习委员及抗美援朝分会等群众组织的主席。年至年,在科学院联络处代理处务,负责国际科学交流的行政工作。年,调院部的胡适思想批判会,但主要致力于为苏联科学院的《世界通史》中国部分甄选图片、撰写说明。
在院部工作时的两件事情常被父亲提起。一件是为科学院购买了初版的《李朝实录》,而后赠送朝鲜科学院,被朝鲜视为国宝。一件是促成哲学大家熊十力著作的印制。熊老曾写信给科学院,希望出版其专著。父亲读信后,便几次找张稼夫副院长等,最终印出线装的百册,30册留科学院,70册归熊老。这是年以后,最早出版的熊十力著作。
左: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编写的“山水画大师李成”讲义
右:20世纪60年代,尚爱松先生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各专业讲授《中国美术史》编纂的讲义
年底,经江丰、王逊伯伯努力,父亲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院本来说好,很快定为副教授,但不久,“反右”开始,江丰、王逊都成了“右派”。我父亲又因言行悖时,且与新任领导不睦,职称一事也不了了之。直到年,才评为副教授。他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年,工作到年退休。在两所艺术院校,父亲讲授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古典文学,参与了两院美术史系的筹办。他学识渊博、教学认真、气度优雅,很受同事敬重,深得学生爱戴。
左:年夏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办公室,课间休息与同事(左起:尚爱松、奚静之、周燕丽)
右:年初,尚爱松(右)到常任侠(左)先生家中拜会
年,父亲受聘为北京市文物古迹保管委员会委员,为北京的古迹保护和文化建设,提出不少富有卓识的建议,其中的一些已被采纳。年,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有“落叶归根”之感,积极参加活动,为馆内书刊编纂付出大量心血,并且关心馆员队伍建设,推荐了多位学识、人品俱佳的馆员人选。深受馆内同仁和全体工作人员敬重。
年春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展览馆尚爱松先生(右三)、袁运甫先生(右一)参观王良武(右二)、邱坚(右四、邱陵先生之女)夫妇油画、漆画作品联展
学业02大学期间,父亲的精力倾注于古典文学,对胡小石等老师的渊雅和治学方法尤其钦服。自此,他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