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dao)
致力传播东山岛文化!
东山网-东山第一门户网站
医者以仁存心。
救死扶伤,为医之道;治病救人,乃医生职责。自岐黄沿袭至今,一脉相承。王荫亭医师是东山现代已故名医,字振槐,号一明。民间俗称“红龟仙”。生于宣统己酉正月十六日,逝于庚午年二月二十六日,(~),享年82岁。童年父飘洋谋生,寄养外祖母家;15岁习业于外祖父“太乙堂”门下,学医从药;弱冠之年执业“太乙堂”诊所,始于悬壶行医;年6月毕业于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学制一年);年8月纳入公私合营医药诊疗所;医院中医科工作;**期间下放陈城保健院,落医院。一个甲子以来,王老医师在医疗、防疫等卫生工作,以及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中,表现出色,多次获得各级政府表彰。年和年,在全县卫生防疫注射中,表现积极,二度被评为防疫模范。年12月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工作中,成绩显著,受龙溪地区卫生局表彰,授予奖状。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从事中医药工作有突出贡献“名老中医”荣誉证书和奖章。王老先生学识渊博,学术严谨,业务精湛。行医几十年,足迹遍布铜陵、西埔、陈城等村镇、渔区,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每日上门求诊者其数辄以半百,在云、浦、诏享有很高的声誉,广受群众敬重,多次被选为人民代表,是县人民委员会第四、五、七届委员。
“红龟仙”的俗称,是有其来历的。王老先生在襁褓时,生得红润丰满,邻里谓之似“红龟”,是其乳名。及至长大,执业行医,颇有成效。尤在年,东山瘟疫霍乱流行,病情来势凶猛,病人上吐下泻,发高烧、脱水,继而抽筋昏迷,传染性极强,朝见夕亡的惨象多见,致使满城风雨、恐怖不宁。时值抗战时期,兵荒马乱,缺医少药,医疗条件很差。面对灾难,先生与几位乡贤同道,因地制宜,积极抢救,先用高粱酒消毒体表,喷洒周边环境;继用井心水浸泡石膏粉,澄清后大量灌入濒临死亡的患者口中,使之热退津回,转危为安。这种简便应急措施,救活了很多人。市井中的健康者,纷纷仿效选用此法,得到寒凉泄热,清心除烦的预防作用。由此先生声名鹊起,民众赞之似神仙之法。“红龟仙”之名亦在社会上口耳相传,家喻户晓。王老先生孩童时,于民国初期,曾患天花,当时社会落后,家庭贫穷,治不及时,酿成脸部留下痘痕数点,终生引为憾事。这种刻骨铭心之痛,使其对民间疾苦,有深切体会,少年就立志以济众为怀,发愤学医,从事岐黄业。先生天资聪颖,幼年念过私塾,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特别崇拜《孝经》、《三字经》、《朱子家训》的孝悌之义,根植下“仁爱”之心。学医时,初始于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常手不释卷,打下坚实基础;后钻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等典籍,医术渐进。然多年的临床实践,王老先生深感自己对中医理论,尚缺系统的认识,毅然于年报考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苦读理论一年。此事于先生而言,确非易事。其时先生经营“太乙堂”诊所,经济效益甚佳,衣食可以无忧,医名也已远播于社会,而至不惑之年,欲抛下妻儿,背负家庭生计压力,离家求学,确系困难重重。然王老先生志存高远,怀抱仁心,追求医术精进,决然赴学。一年后毕业,学识大进,加之理论结合实践经验,医术更是精益求精,并为以后30多年的医学生涯奠定更为厚实的理论根基。
民国二十一年(年),地方慈善家和海外侨胞合力倡办东山“东安善堂”,其业务范围有八项:1.施济贫民;2.施赈棺木;3.收容难民;4.抚恤孤寡;5.施诊医药;6.建筑义塚;7.收埋死尸;8.抚育弃婴。王老先生在40年代就参加“东安善堂”,是义医之一。几十年来,先生为贫苦民众义诊施药,送医救助,从不计报酬,积极行善的事例,不胜枚举,广得民众称赞。50年代公私合营时期,先生把“太乙堂”诊所的药品、器械,全部无偿交公。又将数年来病者赊欠的账本,全部烧毁。体现了王老先生无私的仁者情怀。年元宵节中午,先生接到友人林永宗病危的消息。(林永宗原是东山一个较有名气的中医,在年东山霍乱瘟疫流行时,曾用自配制的“济世丹”,抹鼻、点眼、敷肚脐,解救了很多抽搐晕厥的病人。因解放前任过伪职,其时羁押于陈岱大水崛狱中待审),即欲前往救治。翌日正是先生的生日,家人以探监有晦气之嫌为由,极力反对;友人也以免受连累,好意劝阻。然先生抱仁心,遵医道,听从良心召唤,排除众议,即与林家属及黄怀康医师(俗称“安仙”)结伴前行。时值春寒料峭,西北风凛冽,他们涉水乘渡八尺门,一路上饥寒疲惫,赶了三四十里路,天黑才到大水崛拘留所。当夜月明风冷,三人整夜切磋交流,获得“济世丹”原方及配制方法。古有华山论剑,时则狱中议医,为后人留下一段佳话。民众称赞先生医者仁心,义胆侠骨,医界同仁感佩先生古道热肠,人道正义。然因此事,先生在多次政治运动中,屡受纠缠冲击。特别是**中再受批判时,先生凛然回应:救死扶伤,为医者之道,病人命若游丝,家属延请诊治,哪有不去之理?!何况此行尚有抢救发掘治验的机会,岂能以立场而论?先生的风骨、品格和胆量,令人敬佩。
王老先生临证治病,常怀深远内涵。他从小病细事,想到大事,考虑到国计民生的影响。例如咳嗽之病,既是普通的常见病,又是多发病。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有外感六淫之邪客犯,有内伤杂病虚实兼夹,得之常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严重者亦影响到劳动力。他深情地说:一个临床医生,能够把咳嗽之病,研究深透,做到药到病除,保护了劳动力,其功莫大焉!先生这种忧国忧民的朴素民生情怀,真是难能可贵啊!王老先生在行医几十年间,一有闲暇,则卷不离手,涉猎各种经典名著。而对《温病学》有很深研究,尤对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有更深理解,能通篇熟读,背诵如流。特别对叶氏之脉诊、察舌、观苔、验齿,审视二便······的论述,有着精辟见解。他常说:“患者的这些外在体征表现,有其规律性,从动态、形象、颜色、气味等的临床反映,可诊断出疾病的虚实属性,正邪转归及其预后,对临床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有一次一个赤脚医生求教于先生:“叶氏《外感温热篇》有段经文记载: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何以通阳不用桂枝,而在利小便”?先生沉思良久,说:“所谓热病,即是温病热邪炽盛,最易灼伤人体阴液,并非伤寒之病。而所谓阴液,包括血液、精液、津液、粘液等有机物质,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此处所指者,病属湿热蒙蔽,若用桂枝则火上浇油,湿热愈炽,有虑燎原之势,只能用药味轻薄淡渗之品,通利小便,使湿去热孤,阳气自通”。先生一席话,言之有物,语中肯綮,令人茅塞顿开,足见先生学识之深邃。先生于临床上,善用“大黄”,救治很多危重患者。他常说:“大黄乃荡涤之将军,独具通腑泄热作用。是医圣张仲景三承气汤的主药,在当代为国内外中西医所共用”。临床上,他经常活用大黄,取得显著疗效。70年代,宅山村11队朱永柱患泻痢症,日下痢二十多次,连续三天,便溏不爽,伴里急后重,虽在村合作医疗站输液服药,不见好转,病人日夜痛苦异常。赤脚医生求教于先生。时值盛夏割稻季节,先生放弃午休,徒步撑伞至村诊视。诊毕说:“此症系暑湿积滞,阻于肠道,热邪伤阴,需导滞通下,采用通因通用之法”。检视之前药方,指出轻用大黄,不足以通腑导滞,故收效甚微,应重用大黄,急下存阴。遵循先生之意,重制新方,患者服后,一剂症减半,二剂痢止痛除。足见先生诊断准确,大黄神用。又如妇人痛经,临床常见,发作时小腹剧痛难忍,脸色青紫,冷汗淋漓,多是气滞血瘀。治以汤药,不能及时解其所苦。先生处以“梅黄散”,伴蜜服下,内中用大黄酒制研末,配以少量梅片,服后立见痛止,既方便又快捷。其方义取梅片香窜温通,大黄导滞通瘀,寒温并用,适合各种类型的痛经。再如小儿腹泻,是一年四季常见病,历年秋季都是高发期。其发病急,热度高,吐泻交作,大渴引饮,治不得当,患儿可出现脱水、痉挛、抽搐、肢厥等险象,危及患儿性命,为医家所棘手。先生精研后提出“二黄散”,黄连三份,大黄一份(酒制),研末备用。方取黄连厚肠胃而止泻,大黄清热导滞,酒制祛苦寒之性,又能缓急的作用。50年代,在东山医协会业务学习会上,面对中医界的衮衮诸公,力陈推广应用。实践证明,此法既经济又有效,且方便幼儿服用。80年代,先生在此方基础上,又研究出“黄草汤”加味(大黄、黄连、甘草、仙查)首治发热,吐泻暴作;继用“人参白虎汤”加味(沙参、西洋参、石膏、知母、粳米、麦冬、竹叶、甘草),清热止泻、养阴止渴、预防脱水;再用“致和汤”(北沙参、全石斛、麦冬、竹叶、枇杷、生扁豆、木瓜、粳米、甘草),滋阴、养胃、健脾,以善其后的系统治疗,抢救很多濒临险情的患儿。
王老先生经常阅读《千金方》,深受药王孙思邈的医德精神所感召,故行医几十年,医风正派,医德高尚,临床不拘贫贱,不分童叟,应诊施药,救苦助贫,是他一贯作风。每遇有延请出诊,不管风雨,不分昼夜寒热,从不推辞。对于重病或难病,病家无请,他都能三番五次主动上门巡诊。先生这些美德,深受民众敬重。
王老先生以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精读炼出独具风格的医学智慧。他常对后学者说:作为一名医生,要切记弄清古人对“论病”与“诊病”的关系,才能融汇贯通。何谓“论病”?“推阐疾病之原理,以明证象及传变”;所谓“诊病”?“研究疾病之驱除,以定法则和程序”。只有遵古训,才能求新知。先生就是这样精于医理,善于辩证,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这非一日之功,而是运用五脏六腑相辅相承的整体观念,一砖一瓦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的升华与经验的涵系,激发出先生可贵的智慧和感悟。加上他长期工作在基层,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于是蕴育了很多真知灼见。这些金玉之言,值得一提:
一个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各种医学知识,面对复杂多型的病人,才能应对自如,不出差错。
医生临证出诊,应带必备急救药品,方能及时抢救危重病人,解危急病人于倒悬之间。如没有应急药品,有如战士在战场上没有武器一样,赤手空拳,何以御敌!
一个高明的医生,离不开临床实践,更离不开患者病人,医患关系要搞好。病人是医生临床基地,若离开了患者,医生将一事无成。
医生要有仁爱之心,救死扶伤乃医者之道,临床不拘贫贱,不为钱重。施诊时应胆大心细,以治病救人为己任。
先生在养生保健上,根据人体以气血为本、精神为用的实质,提倡“手脑并用,身心互通”的动静结合,以调节心态,怡情养性,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晚年自己力行骑自行车,既锻炼了体质,又周览了田园风光,得到赏心悦目的雅兴。
随着社会变革进步,家庭生活结构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禁区稍开,多种过去少见的疾病也随之而来。如:淋病、性病、肝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发病率都是很高的。面对这些新课题,医生应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对这类病的“防与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王老先生当时曾提出一个不很成熟的看法。根据祖国医学《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及“上工治未病”的论述,他提出三点看法:1.先机调整人体免疫功能,培养正气内存,提高抗病能力;2.强调加强功能活动,增强体魄,以利气血关系;3.使用“通腑排浊”的方法,把那些留存体内的致病物质,及时排出体外。先生认为六腑“以通为用”,“排浊”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保健目的。
实践证明,先生的这些提法,是他长期临床经验的感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王老先生深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常对后学者指出:从医之道,在于“智、仁、勇”三个字。他在医学知识上的厚积与临床治病的善思,充分体现了“智”;他以救死扶伤为已任的人生选择,确实践行了“仁”;他诊病敢于探索,不断摸索诊病方法,知难而进的精神,足于表达其“勇”……
王老先生生前无甚癖好,青年时喜好弹奏扬琴,工于画竹。家中留存四幅春夏秋冬的竹画,形象十分逼真。东山中医界称之为名士;晚年以读书为乐,学习精神尤为可嘉,直至古稀之年,不论寒暑两易,仍不误读。更深夜静之时,常闻先生诵读医书,抑扬顿挫,声声入耳,给人策励,催人奋发。夏天西埔蚊多,先生则藏在垂立吊帐内,戴着花镜,穿汗衫短裤,挑灯夜读。虽为盛夏,暑热宛如置人于蒸笼一样,汗流浃背仍手不释卷,其刻苦的学习精神,感人至深,令后辈受用终生。
王老先生行医几十年,诊治过不计其数的疾病,尤其在霍乱、白喉、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烈性传染病,以及小儿秋泻、肝病、胃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他运用中医中药特点,有很多独特疗法。纵其一生,留有很多手记、心得和医案,惜在“**”破四旧抄家中散失;剩余部分材料,与古书放在一起,家人怕因文字惹祸,付之一炬,实令人叹惜。然而“医案”乃医生性命的一部分,这些珍贵资料的散失,对王老先生来讲,实属十分无奈,其悲愁之情,一度慨然不已。先生退休后生活淡定,晚年一心向佛,广结佛缘,每日诵经坐禅,过着佛家青灯黄卷、晨钟暮鼓的清静生活,少与外界接触。庚午年清明节前夕,在家无疾而终,终年82岁。仙逝后遵先生遗愿,将骨灰归葬“东明寺”佛家墓塔,守望在东门屿,安享日观云海、夜听涛声的极乐世界。
笔者初涉中医时,对经典医籍不甚了了。60年代初服务于西埔保健院,60年代后期下放宅山大队当赤脚医生。这两医院,近在咫尺,闲余时常登门造访,聆听先生教诲,遇疑难病症,则请求先生指点解惑,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获益匪浅,历练渐进。先生之饱学博识、慈祥诲人、启迪后辈、精心点评、拳拳殷切以及诸事力行表率的事例,历历在目,常萦怀在心。先生昔日之风范,虽经岁月沧桑,不仅不曾褪色,反而历久弥新。行笔至此,点滴数语,仓促成章,只是先生生平的片鳞半爪,难概全貌。唯心香一瓣,却难酬缅怀之情,其中谬误难免,敬请贤明,不吝批评指正。
本文承王老先生的后裔王紫雪医师、王艺彬医师提供部分资料,顺予致谢。
癸巳年清明节
附录:先生生前相片和奖状图片
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王荫亭医师的奖章
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王荫亭医师的奖状
龙溪地区卫生局授予王荫亭医师的奖状
王荫亭医师临症应诊
我的账户:东山岛
我的帐号:fujiandongshandao
我的简介:或许是最值得你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看的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