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因疫情蜗居在家,却因此有大量时间用于对历年收藏的民国文献加以整理,工作还算颇有成效。今日便来更新一篇民国故纸题材的文章,因为平时顾不过来,这一专题已经停滞许久了。
去年我于孔夫子旧书网购得一册民国时期的《铜山师范同学录》残本,此书封皮全无,卖相奇差,卖家介绍为年编印的,我在手机上也没瞅太仔细,看到老师和同学都有照片,随手就给买了。收到后发现,其实是民国37年(年)的,时间已是在徐州解放前夕。该校的全称是“铜山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于百度上检索,却毫无所得。
图1:几乎对徐州城区形成包围的铜山区
铜山县即如今的徐州市铜山区,不过说起来,如今的徐州市区还是汪伪时期从铜山县域内析出来的,从上面那张地图中,您大概也能感觉出这种关系来。在我整理过的诸多民国文献中,这里人填写籍贯时绝少有填江苏徐州者,而多为江苏铜山。铜山自清雍正年建县时即为府治,在此后两百多年中,基本上都是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
图2:铜山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校徽
那么,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师范学校诞生于何时?最终又归并到哪里了呢?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我还是采用传统的笨方法,先整理完同学录中师生名录,然后再一一按图索骥。这其中有一位关键人物——时任教导主任的程希庚。这位程先生大概是徐州教育界一位重要人士,解放后写了许多有关民国时期徐州教育方面的文章,收录于《徐州文史资料》中,因流传不广,很多资料鲜为人知。在他一篇名为《建国前徐州六所师范学校(堂)简史》的文章中,我终于找到了“铜山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这一校名,再辅以其他文献记载,该校深埋于历史中的脉络亦逐渐清晰起来。
年徐州(铜山)沦陷后,铜山县立师范学校被迫停办,部分师生迁往乡下,在城东南、西北的游击区创办了各种流动学校,游教于敌伪势力的缝隙之中,殊为不易。大概是在年,这些学校由县长耿继勋整合为铜山中学。抗战胜利后,铜山中学的中学部迁返城里,师范部则仍留在车村(位于徐州市区西北,今属刘集镇)独立办学,年春奉江苏省教育厅令更名为铜山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年12月徐州解放后,该校迁往郑集,合并改组为铜北中学(现名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图3:校舍平面图
而该校原先的校址,据程先生文中所述,是在车村村东的天齐庙,一位叫“洁文”的开明僧人将房屋借给学校使用。由于程先生长期在该校负责校务,这段记载应是可靠的,但这个天齐庙已在解放后被拆毁,我无法找到其准确所在。据《彭城周末》中《寻访徐州的天齐庙》一文所述,其大概是在柳新镇北边,从地图上看据车村倒是有几里路呢。该校初创时筚路蓝缕,因陋就简,与战时相比,也仅仅是不用再流动教学而已,由于条件实在太差,教师团队流动频繁,就连程先生也终在年8月离职。
这所简易师范存世时间仅三年左右,只有首届三班学生于年毕业,据我整理一共是人(如果没有缺损的话)。很难想象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还能编印出这样一本同学录来,其实像这种有照片的同学录,印制时的技术和费用要求比纯文字的高很多,这或许也就是它留存于世间唯一的痕迹了吧。
图4:年该校毕业合影,其中的“第二届”应为笔误
我想,这些毕业生最终大多成为了平凡的园丁,扎根乡梓,教书育人,一辈子默默无闻。不过有一点挺牛的是,由于他们参加工作的时间都在解放前,所以全是离休老干部(程先生文中原话,当然,我对此也是有些疑问的)。我在检索他们姓名时几无所获,就待山穷水尽之际,还真是发现了一位名人!他便是袁仲一先生。袁先生自该校毕业后,曾在徐州某小学任教数年,后凭借自身努力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从而彻底改变了人生轨迹。后来,他主持了秦始皇兵马俑的勘探发掘工作,担任过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被尊称为“秦俑之父”。
图5:同学录中袁仲一先生青年时的照片
以下名录由静思斋——于岳整理,名录中所列之师长(除兼校长耿继勋之外)、同学均有照片收录。敬请遵守网络文明及个人劳动成果,未经本人许可,谢绝以任何形式抄袭、转载、引用。如需在公开出版物中使用,需事先征得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违者必究,情况严重的,将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本同学录已完成史料应用可转让交流,纹银五百两。
本人唯一联系方式:
yuhui
vip.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