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澳县深澳古城北门外,有一座三官堂,三官堂内二进厅又有隆寿古庵,与三官堂一墙相连、有门相通的是施琅将军祠遗址.主官堂是道观,隆寿庵是释家,施将军祠是宦祠,为何三者同处?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和研究,结合大量历史资料,试图对这一现状进行解读。
三官堂创建的时代背景
据民国《南澳县志》记载."三官堂(殿)在县城北门外,祀天育、地宫、水霄,清康熙二十六年(年〉总兵杨嘉瑞建,雍正二年总兵聂国翰重修,今废为招提〈笔者按,即庵寺),而主官堂之名仍旧称焉。"①杨嘉瑞,江西人,少从军旅,积功累官总兵,多次与郑经部将交锋,数战皆捷,“恢清间海,被优叙。康熙二十二年从靖海将军施琅征台湾,事平录首功,授福建厦门镇总兵,二十四年移镇南澳.”②而南澳自南明永历十六年(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南澳最后一任总兵杜辉降请,徙民内附,城废地墟,百废待举。杨嘉瑞在镇南澳时,即"筑营寨以居兵士,招徕流民抚绥安集,辟田亩,核赋税:城池、坛庙、衙署,次第修举。"③三官堂就是在此背景下新新建的。
杨事瑞从施琅征台与建三官堂的关系
南澳寺庙众多,大多崇佛,却为何要新建道家的三官堂呢?这可追溯杨嘉瑞随施琅征台的几次战斗历程。
(1)清政府与台湾郑氏政权经过儿次和谈破灭后,清政府决定出征台湾。即以施琅为统帅,周全斌,杨富为副帅,统率郑军降众、舰船攻取台湾。康熙四年(年〉四月,"靖海将军施琅等出洋,未至澎湖湾,飓风大作,各船飘散,不能相顾,皆引还。.未几,召施琅入京,加伯爵,为内大臣,归旗。"清王朝怀疑这些降将(施琅曾是郑成功部将,后降清〉暗通郑氏,如果内外句结,控制沿海,为患更大,困而下令所有郑军降将调入北京归旗,部众分散到各省屯垦。攻取台湾的计划就就此搁置不提。
(2)清政府放弃了武力解决,先后又曾两次派员到台湾招抚,台湾郑经表示愿称臣纳贡,但始终坚持"须援朝鲜例,不剃发,不易服",实质是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谈判又再度破裂。在闽浙总督姚启圣的策划主持下,清政府决定从军事、经济、政治三方面对郑军开展攻势。几年以后,"郑军人心换散,土地日壁,财源枯竭,兵力锐减"⑤,渡海进攻台湾,消灭郑氏割据政权又再次提到日程上来。众大臣力荐施琅为帅。康熙二十年(年〉皇帝始下诏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令乘机规取澎湖台湾。施琅到任后,即积极筹饷、练兵、造船、制器,准备于次年三四月间南风初发时进兵。但姚启圣、吴兴祥等却认为应该等到阴历十月间乘北风波海。前方将领意见不一,内政大臣等相继上疏"请暂停台湾进剿"。康熙再度动摇。施琅于同年七月上疏,详述作战方略和部署。他保证他所率领的水师就足以完成任务。施琅要求给他以"专征"全权,不必请旨,"勿限时日,风利可行,即督率进取”。施琅所言,都是得自实地调查,办法切实可行。康熙皇帝终于接受了施琅意见,下诏由施琅一人“独任专征”,相机自行进剿。
(3)征台时机成熟。施琅一反常规,在东北风季渡海的传统,而选择在西南风始发季节进兵;在渡海路线上,也与历来从金门、厦门出发不同,选择从靠南的东山岛出发,向澎湖可直线到达,以占据上风上流,而置敌军于逆风逆流的地位。客观上虽有冒险性,但却存在可乘之机。康熙二十二年(年)六月十四日,施琅自铜山(东山)开船,大小舰船余号。姚启圣总督拨陆兵三千随征。施琅第一天到达八罩,第二天进攻澎湖。澎湖守将刘国轩早就筑台、列炮、驾巨舰严阵以待。清军先以7船冒险冲入敌阵试探,被围,施琅急将坐驾冲入救出。这一仗,刘国轩以为施琅不识天时地利,令守军饮酒坐视。第四天,“施琅再密观形势,重申军令,严明赏罚,命总兵陈蟒等领船50号从东直入四角山,又令总兵董义领船50号从西直入牛心湾,施琅将军亲率诸将,部署大乌船56号居中,分为八股排入,余船依次而进,以为后援,候风而举。第八天即六月二十二日巳刻,南风大作,南流涌起,施琅命扬帆联进。风利舟快,瞬息飞驶,居上流上风之势,压攻挤击,一可当百;又多用火器、火船,乘风纵发,烟焰弥天,敌船被烧毁殆尽,总致全军覆没。”⑦澎湖既失,台湾知败局难挽,遂呈表投降,台湾终于归入清朝版图。施琅居功至伟。
(4)澎湖是天险,岛礁众多,港湾水道错综复杂,从来易守难攻,却为何守军不堪一击?这除了施琅老谋深算、实地考察,掌握大量风信占验实情之外,守将刘国轩太过自信而麻痹大意,只想等待天气变化、台风来袭,使敌军不战而败。郑军的侥幸心里,也是施琅速战速胜的原因之一。施琅征台多遭挫折,这次的胜利大有“天助我也”之感:如果不是天神、地神、海神的冥助,如果不是神明蒙住刘国轩将军的双眼,澎湖不会那么快被陷。胜利也不会那么快向施琅招手。这一仗,对施琅至关重要,表明施琅说到做到,更对那些反对他、怀疑他的人以当头棒喝。杨嘉瑞跟随施琅征台,必有同感且久萦心头。他班师即被任命为南澳总兵。在首先解决安兵士、招流民、辟田亩、核赋税、复城庙、修衙署等事务二年后,康熙二十六年(年),杨嘉瑞才把久悬心头的感谢神恩的念头付之实施——在深澳择地建立了三官堂。杨嘉瑞是清代镇守南澳时间最长的总兵,达14年之久。他在南澳期间,还与同僚铸钟一口,铭文为:“闽粤镇标信官杨邓庄同众姓敬奉三官堂.,康熙三十五年岁次丙子夏月吉立”。⑧杨嘉瑞对三官堂的崇奉,彰显他对澎湖战役胜利的眷念。
施将军祠创建与靖海祠碑
据陈光烈《南澳县志》载:“靖海祠碑在县城北门外祠内,即齐志施将军祠。祠久废,其碑完好。”那么,施将军祠是何时何人所建呢?县志金石篇载,康熙间乡进士郭应元撰记曰:“考诸典礼,以劳定国则祀之。夫有功勋之为劳,拓土开疆,劳莫大焉。曩自海氛不靖,山左江浙闽粤数省深受其害,而南澳疲惫尤甚,城廓村落,废为坵墟。将军侯奉天子命,扫平海甸,廓历代未有之疆土。沿海生灵则安于祍席,澳岛始无干戈之患……康熙四十八年,都督洪公(洪斌)来任是邦,耆民郭承秘等以建侯祠为请。公慨然曰,‘是余志也’。随捐俸卜地,于镇城之外新庙,塑像奕奕,春秋奏饮,黍稷馨香。而承秘等亦得岁时焚香顶礼,届侯岳诞及进祠神节,元宵灯节,荐牲告虔,张灯结彩,宣庆数载于兹……使奕世皆知将军侯之恩及斯土者甚懋,尤知都督洪公之俯循舆情,独隆祀典者,厥功匪浅也。施公讳琅,字尊侯-,封靖海将军、靖海侯……洪公有古儒将风,曾从侯平台,叙勋都督……康熙五十四年岁次乙未十月谷旦立。
⑨从以上碑记可知,建施将军祠是洪斌和众乡亲,时间是康熙五十四年(年),地点就在县城北门外,与三官堂同处。这说明洪斌与杨嘉瑞“心有灵犀一点通”,杨嘉瑞初建三官堂,就是为纪念随从施琅征台大捷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的。
年2月24日,三官堂东侧原施将军祠遗址地下出土一石碑座,碑座呈梯形,高0.75米,上底长1.20米,外宽0.43米;下底长1.35米,宽0.55米。上底平面有一凹槽,凹槽长0.95米,宽0.21米,深0.13米。凹槽两端斜入凿45度角。石座饰麒麟浮雕。这应是靖海祠碑的底座,可惜碑石遗失,碑文尚存。
三官堂碑提供的信息
年南澳文物普查发现有关三官堂的碑记(今存总兵府碑廊),碑记没有篆额,其文如下:具禀:台下子民戴皇恩,为恳天恩批存孤魂事切。恩,江南苏州府人氏,于康熙二十四年随师至澳,于今年迈七旬,每见三官堂无祀牌位,多属外方人士,诚恐日久牌朽,难禁恻隐伤情。慈、恩愿将自置地、北门外瓦屋三间,连地送入三官堂,以为众无祀香灯,庶冥食有赖;另将诸孤魂名字,捐金逐一勒石,俾永远不朽。但,恩难出真诚,立碑未敢擅理,合禀乞总老爷台前,俯念为孤魂起见,金批准照,奕世腰金,上禀。
王伏虎吴可奇陈世荣梁兴薛忠义陈居所张子捷
善女陈慈修康熙丙申年三月立(上文断句标点,系笔者所加)
以上碑文提供了如下信息:
1、镇府子民为祭孤魂事,向镇台请示;
2、戴皇恩、陈慈修立碑记向三官堂捐瓦屋三间、钱银,以作祭费;
3、戴皇恩是跟杨嘉瑞从征台澎后,移镇南澳,经30年后仍活着的老人;
4、孤魂7人可能是与戴皇恩从征台澎阵亡的战友;
5、善女陈慈修,应是三官堂、施将军祠及庵寺的管理人,她立碑的时间是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年,年)
(据《南澳县志》金石篇记载,戴皇恩此前二年还曾与其他乡绅重建镇城西门外石桥)
结语及现状
综上所述,可知清康熙二十六年,南澳总兵杨嘉瑞为纪念随施琅将军出征台澎而创建三官堂;康熙五十四年,曾从征的南澳总兵洪斌,应绅耆之所请,于三官堂左建立施将军祠;翌年,康熙五十五年,曾经随杨嘉瑞水师入镇南澳的戴皇恩,经三十年后,年届古稀,俯念阵亡战友免成孤魂,与善女陈慈修共同捐献三间瓦屋给三官堂,并提供立碑和祭费,以使冥食有赖。善女陈慈修,她应是隆寿庵最早的关系人。
长年岁月、时代风云曾使堂、祠、庵发生沧桑变化。年的深澳大地震和“十年动乱”,使建构备受摧残,香烟冷落。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各业注入了生机。上世纪80年代后,释惟和、释宝专师徒先后几次重修建三官堂和隆寿庵。年,经过商议和努力,释宝专又把被深澳农业大队据为队址的施将军祠遗址赎回。但由于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施将军祠的重建恢复,将是长期和艰难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