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浦河原称西溪,又称ldquo铜山源

胥浦河的前身,就是一条大沟槽。这也就是说,胥浦河,是一条自然而然形成的河。它的形成历史,仪征水利志定为“史前”。最早的时候,胥浦河沿岸的百姓把这条河称为铜山源,因为它主要的水源来自铜山这一带。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整治,胥浦河源于谢集乡杨岗水库,流经月塘、马集、真州、滨江办事处,于新洲入长江。胥浦河的长度,自此延长到了37.3公里。

清道光及其以前的仪征县志,无论“山川”的“河”还是“水利”的“河渠”目,都无“胥浦河”的记载。然而这条自然水道却是很古老的,古称铜山源,可在明隆庆《仪真县志》中看到胥浦河下游的身影,不过当时不叫胥浦河,而叫钥匙河。

志书记载,“钥匙河分两派,一派西北行六七里至胥浦直接铜山源,一派折而南里余为上口,入于江。”这就是说,明代从胥浦向南的河道为钥匙河的一汊,另一汊折向西南上口(今沙漫洲)入江。清康熙七年,知县胡崇伦主持挑浚龙门桥(河成后建的三孔砖桥)至麻石桥淤河以达于江,从此,人们把从龙门桥、湄庵向东再向南的一条河称为钥匙河。从龙门桥至胥浦直至铜山的水道呢,在文人笔下就不叫钥匙河而统称为西溪了。叫钥匙河太俗,称西溪雅而富有诗意。不过西溪的风景的确很美。

“其地青山当面,古木阴浓,渔唱农歌,莺飞鹭集”,是仪征的山阴道、若耶溪,到此游览的人很多,乘船而来的,“绕过龙门桥下路,湖船齐泊在湄庵”。清嘉庆二年()七月初八日,清代骈体文大家吴锡麒受邑人江宾谷之邀,从湄庵放舟至胥浦桥,欣赏沿溪两岸景色,写了一篇《游西溪记》,并且准备勒石于湄庵。文中说:“其地有西溪者,源出铜岗,名均河堵,九曲相引,风萝自声,一碧所环,云水无次。驯鹭翘于渡口,老鱼闯于波心。”诗人胡桐笔下的西溪是,“过桥分野色,到寺有钟声,竹栝青如染,亭幽暑不生”。

那么,这条水道何时才称胥浦河泥?查民国三十七年《仪征县境域图》,图上已有胥浦河标示,说明民国或稍早点时期才称胥浦河,它是因胥浦而得名的。解放前,胥浦河河道弯曲狭窄,又不通江,冬涸夏溢,山洪暴发常给下游村庄农田造成灾害。解放后,政府先后对胥浦河进行过十次整治。

首先,废弃老河道,从龙门桥向南挖新河米直通长江,山洪可直接下泄,又建红旗漫水闸,控制山洪,调节洪水;然后裁弯取直,拓宽浚深,并将上游河道向铜山延伸,直达登月湖。如今的胥浦河长达37.7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达到七级航道标准,可灌溉沿河12万亩农田,并有承泄登月湖洪水,为枣林、小张云水库补水的功能,是仪征西部引排和航运的骨干河道。

过去,西溪是仪征游览观光的佳处,真州八景之一的“西浦农歌”即在溪旁,现在的田园风光又是一番景象,而河两旁现代化建设的景致令人神飞目迷,加之河源头还高耸着仪征第一峰铜山。若沿河岸广植水杉、意杨、绿竹、芦苇,适当点缀景观小筑,一叶扁舟从市区出发沿胥浦河北行作山水一日之游,定能令人心旷而神怡。

综合仪征史志、网络作者帅国华

编辑周晶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赞赏

长按







































复方川芎酊
吡美莫司乳膏价格贵不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wrxdl/2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