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男神县长刘太希的往事

这张拍摄于东山风动石前的高清无码民国老照片是我在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料里偶然看到的,资料显示该照片拍摄于年3月,现存于南京图书馆。

(从左至右:刘太希、庄劲民、巫世珍)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这张老照片时几乎是呆住的,这种震撼首先来自照片本身所蕴含的珍贵价值: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铜山三忠臣”题刻,这几个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刮去重刻成如今所见的“铜山风动石”;我第一次见到了清代陈汝咸题于石壁右侧的诗,甚至能辨认出其中的一些字,而现在取代这些字的是毛体“风景这边独好”。

而带给我更大冲击的是来自于照片本身的到那一股气,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种感觉,但是能隐隐感受到那种刚毅的却又不乏洒脱的气度,它与现在任何一幅“领导合影”都表现出迥然的气质,可能这就是时下追捧的所谓“民国风度”吧。

照片上的三人是时任东山县长的刘太希及他的同僚,根据民国稿本的东山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二年(年),刘太希被委任为东山县县长。但是他在任的时间很短,甚至不满一年。

对于这个早被历史遗忘的老县长我很感兴趣,便有意在网络上搜寻他的资料,读罢才发现这位在东山历史仅仅属于“打酱油”角色的县长竟然有着赫赫的名望和超凡的经历。他是“都教授”(是四所大学的教授),也是“宋仲基”(抗战挂少将衔);是文艺青年(诗书画三绝),也是霸道总裁(担任过多个县的一把手),称他为“男神县长”一点也不为过。

以下就来扒拉一下这位“男神”的传奇的经历和他精彩的一生。

神童是怎样炼成的

刘太希年出生于江西省信丰县。这个因“人信物丰”而得名的小城位置优越,不仅与广东接壤而且与福建也只是两县之隔,我们有理由相信日后刘太希所表现出来的开阔的眼界和包容的心态与之不无关系。要知道当时的闽粤都是风气开一时之先,对于少年刘太希来说,接触西学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从这里也发现:孩子要想成才早,首先地段要挑好!

当然了,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对于成才来说更重要的是少年太希耳濡目染的家学渊源。所以别看人家的老家是“红色革命老区”,但是少年太希却与“革命者”绝缘。作为一个“官二代”和“儒N代”,他很好地继承了家学,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更玄乎的是据说刘太希同学对于一些古籍能过目即诵,看样子还有点所谓的“人肉扫描仪”的意思。就是在这样的多方作用下,少年太希一步步炼成神童并继续成长,而小小的县城已经装不下他大大的野心了……

自主招生进北大

年,刘太希终于来到了北京,但是却因为五四运动的影响而错过了北大的招生考试。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打道回府,毕竟千里迢迢来一趟,车票钱不能白费啊!

于是他另辟蹊径尝试了“走后门”的方法:带着自己的文章诗词去求见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说来也是传奇,蔡元培这样一个日理万机的大忙人偏巧就愿意在这个黄毛小子身上花时间:在看了他的诗词文章后,让刘太希同学在自己的办公室当即写一篇命题作文,太希同学显然也是有备而来,文章一挥而就。蔡元培看后大加赞赏,破格录取他进入北大预科就读。也就是说刘太希同学是通过“自主招生”进的北大。

这个大师不太冷

进了北大的刘太希很快如鱼得水,受到了许多名师的赞扬,其中难得的是作为后学晚辈的他竟也受到了黄侃先生的青睐。为什么说难得呢?因为黄侃先生平生孤僻骄纵,别说表扬了,能不被骂就不错了。在黄先生的“骂人名单”里哪怕是胡适,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也榜上有名。

另外话说回来黄先生骂人那是有资本的,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流的语言文学家,他是一个不掺水的正宗的“国学大师”。而能受教于这样的大师之下,刘太希自然也是学业精进,学问有成。黄侃也曾赠诗给太希,希望他能“异才难得宜培护,祝尔终能绍往英。”可见大师对于这个弟子也是很器重的。

铁打的县长流水的地

从北大毕业后,刘太希返回江西,任江西省第四中学校长。而后江西军阀邓如琢为了让这位北大才子给他压压场,强行把刘太希拉去当星子县县长。但别看这个大学毕业生虽捧上了令人艳羡的公务员“铁饭碗”,但是他关键时刻跑得比谁都快,可能刘太希从骨子里就是讨厌当官从政吧!

所以当北伐军攻克江西时,他终于能够如愿“跑路”辞掉了官职。但是毕竟是难得重点大学毕业生又有工作经验,刘太希后来还是被先后委任过江西省南康县长和福建省东山县长。也就是在东山县的任期内,刘太希拍了文章开头的那张意气风发的部分领导班子合影。

东山!东山!

刘太希给东山留下的印记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我粗略翻了一下民国稿本的县志,只发现两条资料:第一条是年5月刘太希把东山县划为五区,设区公所。

这个划区政策一直维持到年的9月才被新的划区方案取代,而新方案里也仅仅是把五区方案中的东沈区和古雷区去掉而变为三区,从某种角度看刘太希的这个地区行政单位再划分可能也是有其合理性与历史意义的。

第二条是年4月党部的一次人事任免和8月召开的县党部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这些事务应该或多或少都与刘太希有联系,可惜县志里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除了上述两件事外,要说刘太希与东山最密切的且与他本人命运息息相关的事应该是:在他刚来东山任职这一年,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刘太希又一次决定辞职不干了。从年以后他再未从政,也就是说东山县长是他最后的政府职务,而往更深层次说东山是刘太希的人生转折点,往前是权术,往后是学术。

客观来说,刘太希在东山的政绩不多的原因与刘太希的“厌官”心理密不可分,否则以其聪明才智在地方一展拳脚作出一些载入史册的事也并非难事。但是我们并不能去苛责他,甚至要为他的抉择感到庆幸,毕竟对于整个中国来说从此多了一个名教授而不是一个大材小用的县长。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离开东山的刘太希大概也很满意无官一身轻的生活,然而国内外形势的急剧恶化完全打乱了刘太希的生活。“七·七”事变后,面对民族危机,刘太希纵然知道自己只是个耍笔杆子的书生,但还是以一腔爱国之心投入抗日活动。而国民政府也是不计前嫌授予他少将参议衔,实际上也就是国防部的秘书。刘太希知道自己的笔杆子毕竟不是枪杆子,上阵杀敌是不可能了,但是以笔为枪也算得上是精神的武器了。因而抗战期间刘太希还写了大量的诗词来激励抗日将士,由此也能看出刘太希虽无意效力地方,但他心里仍放不下民族,放不下苍生。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

抗战胜利后,刘太希辗转来到了香港。在香港,他遇到了一生中最忘不了的男人之一——著名画家张大千。巧的是两人刚好生辰同年,加上两人都喜诗好画,意气相投,结果自然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遂为莫逆之交。这次香港的相逢也拉开了他们三十多年的超长待机友情的序幕。

刘太希后来回忆起那时两人的交游时,说两人的关系已经好到“我要他画什么,他就画什么”这样的雨露不均沾的地步了。年两人共度80寿辰时,张大千还特意准备了一幅《庐山高》送给刘太希。年张大千过世前,刘太希事先就有了预感,而等大千过世之后刘老更是悲痛不已。回顾两人这三十多年的这风风雨雨,我也只能说:有知己若此,夫复何求。

九科十科不嫌多一个两个不嫌少

50年代,刘太希定居台湾之后,终于有了大把的时间和稳定的环境来把自己的精力倾注在自己的老本行,也就是学术和教育事业上了。其时刘太希在高校开设的课程之多,门类之杂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令人咋舌:《诗经》、《楚辞》、《左传》、《文心雕龙》、《要籍解题》等等,经史子集,无所不通,简直是古文功底全面爆发,俨然成了“授课狂魔”。

而且别看刘老开设的课程多,他的课质量也是杠杠的,甚至中文系以外的蹭课学生也是挤爆了教室,并不会出现“贪多嚼不烂”的情况。课讲得好了,水涨船高,总免不了一些高校也来聘请刘老前去授课,这既是学校提升实力的手段也是对刘老水平的肯定。于是到了后来刘老的头衔也是多得吓人,身兼“辅仁大学”、“台师大”、“文化大学”、“东吴大学”这四所台湾一流大学的中文系教授,盛名如此刘老“国学大师”的称呼自然也是越叫越响。这份荣耀虽然来得迟了些,但总归是不负老师黄侃先生的期望。至此,从师祖章太炎开始到师父黄侃先生再到刘太希先生自己,三代“国学大师”齐备,也是可谓是空前绝后了。

不会写字的诗人不是好画家

最后来讲讲刘老的艺术,前面说到刘太希也是一个诗书画“三栖艺人”。他的诗早在当星子县长的时候就被偶然路过的康有为赏识,引为“少年诗友”。他的书法则在年台湾举行书法评审会中被于右任与其他诸名家会同审定,名列第一。他的画作连恃才傲物的张大千都说好。刘太希的诗书画都有着一股恬淡旷逸,出尘不俗的气质,这完全是他超然洒脱,不慕名利的性格所致,是一般的艺术家模仿不来的。鉴于篇幅这里也就不讲他的谋篇布局,章法结构,笔力墨色,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等了,直接欣赏作品就是了,欢迎收看《请您欣赏》,本期的内容是刘太希艺术展播:

刘太希书法《释庄》

刘太希国画《松下高士》

年,刘太希病逝于台北

其妻儿子女依其遗嘱殡殓从简

年,那一年东山欣欣向荣

不知道弥留之际刘太希

有没有想起了东山岛

他可能还记得

记得那块大石头

记得他的那些老伙伴们

他也许还记得那天

那天天气很好

天很蓝

海很蓝

只是有点冷

手要插在口袋

他想要和伙伴们在大石头面前拍照

要拍照了

他们都笑了

都笑得很好看

那天天气很好

虽然冷但有光

他大概还依稀记得石头上的字

不大记得了

好像有“忠臣”两个字

那天的阳光就洒在这两个字上

很亮

很亮

东山版《好想你》MV正在拍摄,预告片新鲜出炉

东山岛特有银镶玉帐钩技艺,她坚守了45年

东山岛微友吃青口贝发现一颗小珍珠

信息源

蔡力杰

订阅“东山岛旅游网”







































有哪些白癜风医院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wrxdl/1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