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古城,因势赋形的一处经典范例

▲福建铜陵镇历史格局示意图

铜陵古称铜山,亦为“因势赋形”的一处经典范例。其城位于福建东山岛的东北端,旧为东山县治所在地,始筑于明洪武二十年(年),为江夏侯周德兴奉诏备海防倭所建。

据清乾隆《铜山志》及历版城市图可知,铜陵城的历史格局营建与当地自然形势的结合可谓精而合宜:

其一,该城“因天险之胜”,据岵嵝山而建,依循山之棱线、崖线走势修筑城墙,并借三面临海之势形成天然护城河,同时又在唯一与陆路接壤的西南开阔面挖四池而“危地势”,构建了稳固的城防体系,古人赞其据“万世不拔之利矣”。

其二,结合当地天然的排水走势,将“四分水流”汇合并蜿蜒流经顶街、泗洲佛、石鼓街,最后汇入城西南面的四个大池,保障了沿线农业用地得以有效灌溉。

其三,巧循岵嵝山的东部临海高地及其与东南侧2km外文笔峰之对望关系,布局关帝庙,形成境内的人文胜地。

其四,择取城内岵嵝山的制高点及其与境内镇山“苏峰山”之对望关系,布局南溟书院建筑群,形成城内的人文标志。

其五,结合城西九仙山挺拔特立之势,于山巅布局仙宫石室,而成邑人登临抒怀之处;明万历年间名将程朝京在《九仙石室》中对其景致描述道“铜山高直欲浮天,四际汪洋望眼穿”。

时至今日,铜陵“因势赋形”所构建的特色形态格局依然清晰可辨,成为铜陵“历史文化名镇”复兴的重要依托。

▲福建铜陵古镇关帝庙与东门屿文峰塔格局实景

▲福建铜陵古镇现状实景

总之,“因势赋形”作为一种以自然形势为人居创作出发点的规划方式,体现出人们为实现城市与独特的自然空间结构有机契合的积极探索,蕴含着中国古人善于在整体环境中体察、遴选与利用关键自然资源的人居智慧。诚如清代河南人氏赵德所云:“地有河岳、人有眉目、衣有领袖,故一览而可得其气运、形势、精神、纲纪,使有识者因地制宜,随时立政”。秉承“因势赋形”的本土人居智慧,发掘和总结一座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织补形成的经典“原形”,并结合时代发展,积极创造与地域自然形势和谐共融的城市“新形”,是当今城市规划建设应当接续的历史使命。

主持:王树声

图文:

王树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李小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蒋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因势赋形:一种因循大地形势构建城市形态的方式》

赞赏

长按







































口碑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wrxdl/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