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仰军作品百年沧桑话ldquo大

白癜风会痒痒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608/5439478.html

点击上方↑↑“微山湖文学”,一键   微山湖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山东和江苏交界处。在微山湖西岸,有一处鲜为人知的移民区,它北起山东鱼台,中经江苏沛县,南到江苏铜山,南北长达余里,东西宽三四十里或二三十里不等,被当地人称为“边里”。这些“边里人”的祖籍都是鲁西南的郓城、巨野和嘉祥等地,祖辈系清朝咸丰年间为躲避黄河泛滥迁移而来的。历史上,黄河常常泛滥成灾,特别是中下游,动辄决堤改道,整个华北地区无处不受其害。金明昌五年(年),黄河在今河南原阳决口,其中一支水流直冲徐州而来,徐州下属各县丰、沛、铜山从此备尝黄患之苦。翻开地方志,书中常有这样的记载:“黄河暴溢,决白茅堤,丰沛大水”“平地水高一丈,民居尽圮”“历年沛丰均罹水患,民不聊生”“沛大水,舟行入市,平地沙淤数尺”等等。由于水患不断,沛县一带的社会经济逐渐凋敝,人民大量逃亡,特别是濒临微山湖西岸的狭长地带,更是一片荒凉。   清朝咸丰元年(年)闰八月,黄河又在丰县决口,滔滔的黄河水很快席卷了下游的沛县,沛县县治只得从栖山迁往微山湖东岸的夏镇。第二年,微山湖西岸一带仍是洪水滔天,又遇上地震,饥荒严重,广大的穷苦百姓只好背井离乡,移居他方。几年后,大水退走时,微山湖西岸已成为一片淤土,野草遍地,荆棘丛生。不要说民田,就连孔府在沛县境内的两处祀田(一处六十顷,一处三千大亩)也荡然无存,无迹可寻。咸丰五年(年)夏天,黄河又在河南仪封铜瓦厢决口,徐州各县虽从此摆脱了水患,可鲁西南的郓城、巨野、嘉祥又成汪洋。一些贫苦农民无以为生,便朝沛县方向逃来。他们在微山湖西岸荒地上搭起了一个个草棚,垦荒种田,渐渐定居下来。当时的徐州道道员王梦龄认为这些人形迹可疑,便命令沛县县令把他们一律押送回原籍。没想到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能把客民赶走,反而扩大了影响。郓、巨、嘉几县的贫苦百姓听说微山湖边有大片荒地,易于谋生,遂扶老携幼,大批涌来。沛县知县看到这些人确实都是受灾的穷苦百姓,而且大片荒地无人垦种实在可惜,就向上禀告,允许他们在这里开垦荒地,但要缴纳租税,至于原有的民田,则一律退还原主。经南河河道总督批准后,沛县官府便派人丈量湖边荒地,并分为上、中、下三等,要人们按土地的等级缴纳租税。又设立湖田局,招民垦荒。为了防止沛县土著居民与客民发生纠纷,沛县官府还在土客民居住的交界处筑起了一道长堤,称为“大边”,作为双方的分界线。“大边”遗迹,到20世纪70年代犹存,当地百姓还能指出大致走向。   湖田局招民垦荒的告示一出,曹州(今菏泽地区)、济宁各县的百姓来沛者就更多了。起初他们多定居在沛县境内,后来向南向北逐渐扩展,于是,沿着昭阳湖、微山湖的西岸,北起鱼台,南到铜山,出现了一个个移民村落,总人口达数万之多。受地域观念的影响,同时也是一种历史传统,这些移民组织性很强,他们往往十几个村落结成一个团体,叫做“团”(tuàn)。每一个“团”都有一个有名望、有势力的人做首领,叫“团董”,并以他的姓为号,称“某团”。如唐团就是因其团董唐守忠而得名的。总计从北到南,共有魏团、任团、北王团、唐团、北赵团、南王团、南赵团、于团、睢团、侯团等10个团。除魏团、任团在鱼台县境,其他8团都在沛县、铜山境内,其中又以沛县境内为最多。在所有的团中,沛县境内的唐团迁来最早、人口最多、面积最大。若一村有事,往往一夜之间,十几个村庄尽知,数百个青壮年云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其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沛团争斗中,沛县土著居民始终难占上风,团民们终于在微山湖西岸站稳了脚跟。   一、沛团之争   团民在昭阳湖、微山湖西岸的定居,自然引起土著居民的不满。鱼台县隶属山东济宁,与团民有同省同乡之谊,矛盾容易解决,而沛县、铜山隶属江苏徐州,土民与团民不仅异省,而且语言、服饰、风俗习惯都有较大差异,矛盾便较为尖锐。沛县境内团民最多,土民与团民双方的斗争也最激烈,竟形成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沛团之争。   沛团之争的焦点是争夺土地。微山湖西岸,本来是一大片无人耕种的湖荒地,当地人叫做湖田。团民来到后,沛县官府把这些荒田分为上、中、下三等,让团民垦种,缴租纳税。经过团民的辛勤劳动,大片湖荒很快成为肥沃的良田,年年丰收,这使长年生活在附近的沛民十分眼红,他们认为团民霸占了应归自己所有的田产。另外,原来的良田凡是其主人因黄河泛滥逃走而抛荒的,也被团民垦种了。因为,洪水过后,一片淤土,哪里曾是良田,哪里本为湖荒,确实难以辨清,加上有些田地的主人在逃难时丢失了地契,空口无凭,沛县官府要求团民把原属良田之地归还原主的告示,便成为一纸空文。这不能不引起沛民的极大愤怒。更何况微山湖湖产十分丰富,不但有取之不尽的渔业资源,更有用之不竭的芦苇、莲藕等水生植物,有“日出斗金”之称。团民在微山湖岸边的定居,就给沛民下湖捕捞、收获设置了一道屏障。那条长长的大堤,使得“边里”“边外”势如异国。面对这种局势,沛民中不论有产业的还是无产业的,都希望把团民赶走。团民们则认为垦种湖荒合理合法,既已落脚,焉肯再次迁徙?鲁西南一带向来民风强悍,“其民性刚健好武”,又哪里把沛民放在眼里?这样,沛团双方的摩擦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致刀枪相见了。   咸丰九年〔年),有土著居民向官府报告,说侯团“窝匪”,抢劫了铜山县的郑家集,徐州道道员立即派兵前去捉拿,并把侯团团民一律驱逐出境。为安抚民心,官府又另外挑选团董,招民垦荒,成立了其后的刁团。这是团民遭受的第一次挫折。   同治元年(年),又有山东移民在唐团的西边开垦荒地,设立新团。新团屡次与沛民械斗,双方相互控告。同治三年(年),竟至发展成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这年六月,沛民在械斗中打死两个团民,激起团民的强烈义愤,大批团民联合起来,一举攻破沛民的一个村寨——刘家寨,连杀沛民20余人。沛民立即上告,漕运总督吴棠得知后十分震惊,他不问青红皂白,马上命令徐州道派兵镇压。清军到沛县后,对团民大肆残杀,新团一带血流成河,团民被杀者达余人。清军临走时,把团民辛勤建设的家园平毁一空,把土地全部交给沛民。这是历年来沛团争斗中团民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然而,沛民并不因新团被毁而善罢甘休,他们中的一些人必欲尽逐团民而后快。贡生张其浦、张士举、生员王献华等人企图趁此机会把所有的团民全部赶走,遂先后赴京到都察院诬告新团“民变”一事的主谋实为唐团团董唐守忠,并说唐守忠此举情同叛逆,要求清政府严加惩办,把微山湖西岸的团民一律剿除。这件事引起慈禧太后的重视,她下诏给都察院,要吴棠等人尽快密查,以防发生更大的变乱。在经过仔细调查后,吴棠上奏朝廷,说唐团团董唐守忠来团最早,德高望重,沛民上诉诸事不仅查无实据,而且前后矛盾,不过是想尽逐团民以便夺其开垦之田。但沛民仍不肯罢休,继续上告。如果官府中有人替团民说句公道话,他们便说这人接受了团民的贿赂。正当这个时候,曾国藩为镇压捻军,来到了徐州。  二、曾国藩驻节徐州及其对沛团之争的处理同治四年(年)五月,曾国藩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北上围剿捻军,八月,抵达徐州。曾国藩素以心狠手辣著称,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他起了决定性作用,被誉为“中兴名臣”之首。此次进驻徐州,清政府授予他处理一切军政事务的全权,并可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所有军政官员。   曾国藩一到徐州,沛县、铜山的不少官绅、平民便赶赴其行辕,“控告各团,呈词累数十纸”。曾国藩感到此事关系一方安危,处理不当会激起民变,更何况捻军就在眼前,故未敢贸然行事。不久,东捻军直逼徐州而来,“分布丰沛铜山境内,盘踞湖团”。捻军退走后,不少人向清军禀告湖团“勾贼”。沛县生员王献华等人趁机兴风作浪,发动多人联名上告,指控团民全是“贼党”,要求清政府一律剿除,就连为抵抗捻军进攻而“殉难甚烈”的唐团团董唐守忠也被他们说成“叛逆”。曾国藩认为,尽管团民“勾贼”一事并无实据,但既然很多人说南王团“勾贼”,“百口一词”,且有名有姓,“情实可信”;捻军首领赖文光率部驻沛时就住在刁团,捻军退走后刁团完好如初,未遭任何破坏,“其为纵容贼党亦无疑义”。曾国藩对于农民起义一向恨之入骨,一旦认定南王团“勾贼”,刁团“容贼”,那自然要严加惩办。   不过,曾国藩毕竟是一个政治家,对于沛团相争这样大的民事纠纷,不会草草处理了事。他知道,当捻军进入湖团时,唐团团董唐守忠、其子唐锡彤、其叔唐振海曾率领团民抗击捻军6天6夜,力竭被俘后坚决不投降,同时被杀,其他各团也都凭借圩寨坚守,不与捻军往来,若说团民“无非贼党”,确属诬陷。在提审时,曾国藩发现沛民的状词漏洞百出,多是无中生有,显系无理取闹,目的在于赶走团民。他还了解到,当初一些土著居民因田产被团民占去而上诉,可谓不得已而为之,可近年来凡上告之人,并非田产被占之户,“不过一二刁生劣监,设局敛钱,终岁恋讼”,他们已把打官司作为职业,不但令团民感到痛苦,即使大多数沛民也因为常年按户敛钱而感到是一项沉重负担。对此,曾国藩十分恼怒,他愤愤地说:“各团岂无安分之民,讼者概指为通贼?初至有领地之价,后来有输地之租,而讼者不问案牍之原委,必欲尽逐此数万人而后快。”曾国藩决定,为彻底解决沛团之争,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对土民客民一视同仁,该奖者奖,该罚者罚。曾国藩遂于这年的腊月下旬发布命令,把“勾贼”“容贼”的南王团、刁团立即赶回山东原籍,限次年正月十五以前全部迁走,“如有抗拒迁延,即派兵剿办”,并派大将刘松山带兵前往弹压。其他各团,仍可留居徐州境内。对于唐团中死难的唐守忠三人,曾国藩表示一定要上奏朝廷“从优议恤,并建立专坊,以为草莽效忠者劝”。对于多次带头闹事诬告团民的沛县生员王献华,则给予革除功名的处分。   此外,曾国藩又采取了几项善后措施:其一,对被逐走的南王团、刁团酌情抚恤。在山东省郓城县设一临时办事处,将两团原缴地价照数发还。至于两团已种好的小麦,则派徐州镇官兵守护,等来年四月收割后进行估价,一半给镇守官兵,一半给两团之民。其二,设立专门官员以安抚管理留居之团。两团被驱逐后,徐州境内尚有唐赵6团,为防止沛团再次争斗,在湖团中拟设立同知一员处理各项事务。待二三年后,大局一旦安定,仍把湖团归铜沛两县。原先修筑的长堤酌量平毁,既可使水利通畅,也免得沛团之间界线太明显。从此以后,视团民如土著,“永不再言驱逐之说”,也不许沛民再行控告。其三,拨还田亩,以平沛民之心。团民刚来时,难免垦占一些民田,但数目不会太多。王、刁两团既被驱逐,所垦湖田余顷(后查明,实为顷)可以用来抵还沛民被占之田。沛民中凡被团民侵占良田的,只要有“印契粮票”,就可照数拨还;若无契票,概不拨给,以防冒充。这余顷田地除退还沛民外,肯定还有剩余,一部分可用于教育,其余概充公田,派兵屯种。   曾国藩把沛团之争事宜处理完毕上报朝廷后,清政府于同治五年(年)二月十三日颁布诏书,认为“所办甚属允协”,并着重指出:“其余安分各良团,均不得概行驱逐,所垦地亩,均准其永为世业,该处土民,不得再行争控”。至此,湖团在微山湖西岸的地位才正式确定下来。   三、清末民国年间的微山湖西岸移民   曾国藩对于沛团之争的处理,暂时缓和了双方的矛盾和斗争,但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牢固的小农意识和狭隘的乡土观念,这就使土客之间的界线一时难以消除,更何况多年的争斗,早已在人们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终清朝之世,沛团双方的摩擦一直不断。据当地的老人们说,同治年间以后,曹州、济宁各县仍年年有人往湖团迁徙,不但没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到这里谋求生路,有些人在家乡做生意亏了本或落下仇人,也乐于“下团”一走了事。团民年年增多,沛人大为不安。为阻止鲁西南人迁居湖团,沛民在沛县、鱼台交界处进入湖团的咽喉要道设置封锁线,严禁鲁西南人到湖团去,可仍然有人想方设法冲过封锁线,最终在“团里”(“边里”)安下家来。关于清末沛团争斗事,史书上也不乏记载,如《沛县志》上曾说,光绪三十四年(年),“湖麦丰稔,人多争讼”。直至民国年间,双方还是争斗不休。   由于团民组织性、自给自足性很强,加上与沛县土著民长期争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团民基本上不与沛县土著民通婚往来,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民国九年(年)的《沛县志》称:(沛县)“全境风俗计分三部,微湖东岸,俗近滕峄……;湖西岸自成风气……;沿湖唐、王、赵三团以东民来沛,五十余年,其风俗习惯仍与山东无异。”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微山湖地区   沛团双方几十年的争斗,造成土客民之间隔阂很深,“边里”“边外”势若异国。年台儿庄战役后,随着日军侵占微山湖地区,面对共同的敌人——穷凶极恶的日军和汉奸,“大边”内外的人们团结了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抗战初期,“边里人”冯子固担任国民党沛县县长。年冬,日军余人、伪军数千人扫荡沛县游击区,冯子固败退到丰县北部。中共湖西地区党组织派八路军支援,一举击溃日伪部队,并乘势将日伪军赶出沛境,冯子固得以重建沛县国民党游击区。期间,冯子固邀请中共沛县党组织在龙固、杨屯(都属于“边里”)等地开办抗日青年训练班,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政工干部。年底,日伪调集重兵袭击小屯村(属“唐团”),冯子固部伤亡数百人,冯本人险遭不测,国民党军队在微山湖地区的抗战逐渐销声匿迹。   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相反,中国共产党人执行了全面的抗战路线,广泛发动群众,人民抗日力量从无到有,越战越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区人民成立了第五战区人民抗日义勇总队。不久,又在微山湖区的南部建立了沛滕边县委,成立了沛滕边区县,纵横六十余里;在微山湖区北部建立了湖东县委。年7月,沛滕边县委组建了沛滕边警卫营,随后,微山湖游击队(年8月,微山湖游击队在微山湖西岸的高楼整编,更名为微湖大队)、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相继组建,进行抗日、反顽斗争和党的组织建设、地方政权建设,使微山湖区成为著名的抗日根据地。由山东、华中抗日根据地通往延安的微山湖上交通线,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刘少奇、陈毅、朱瑞、肖华等领导同志都是由湖上交通线安全到达湖西和延安的。时任新四军军长的陈毅在过微山湖时还曾赋诗一首:“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由于共产党、八路军深得人心,加上动员广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景象。年春节期间,沛滕边县各村各户门前都挂上了光荣灯、光荣牌,有的挂两个三个。年初,八路军在这里一次扩编了一个团,不久,又新成立了一个团。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和对共产党、八路军的热爱。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府一方面统一区划,把沛团两方的村庄有意识地组建成一个乡(或人民公社),使之加强了解;另一方面,进行广泛的思想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素质。此后,沛团双方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摩擦,两边的隔阂与界线也渐渐消除。   我是“边里人”,自小生活在微山湖边,与留勤先生相距不过十几华里。上高中之前,一直生活在“边里”这个鲁西南移民区的狭小圈子里。后来到“边外”读高中,还有同学戏称我为“湖猫子”,因为我们的山东口音、生活习俗与沛县大不相同。年代初期,我对微山湖西岸移民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进行了长时间的专题调研,调研成果被山东省历史学会评为史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当时我就想,如果谁能有如椽巨笔,把这段移民历史用报告文学或者小说的形式记录下来,功莫大焉!一晃三十年过去了,留勤先生成功地以小说的形式反映了那段移民历史,实在可喜可贺!   《大边前纪》大体可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沛团之争,是清末土民与客民之争;后半部分,日军占领这一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里”“边外”的人民不分土民、客民,投入到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由于留勤先生是地地道道的乡土作家、农民作家,十分熟悉“大边”里外的风土人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   百年沧桑聚眼底,万家忧欢到心头。一部《大边前纪》,留给我们的不止是乡愁,更有建设家乡、打造微山湖区新生态的无尽动力!

——————

 编 后 语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土生土长的微山人,从老辈人口中多次听说过这段历史。在安定祥和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一直无法想象与理解这段历史的血腥。读了侯仰军老师的序与魏留勤老师的这部小说,从历史的角度与文学的角度,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人类的发展史,说白了就是一部迁移史与资源的争夺史,为了生存,人类不断迁移,不断的寻找新的资源。

大边移民与当地土民之间的争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生存,为了争夺土地与资源。大边移民与当地土民之间从互相仇视到互相合作,再到今天的和平共处,共谋发展。反映了在新中国的土壤下,边里边外的人们有了生存之本,无需再为资源互相争斗。魏留勤老师的这部小说,既为我们形象地展现了这段历史,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寻求持续发展。

书名:

大边前纪

作者:

魏留勤

出版日期:

-12-26

定价:

45元

内容梗概咸丰元年,黄河决口于丰县,铜、沛邑成为泽国,居民纷纷逃徃外地。咸丰五年,黄河决口,山东巨野、嘉祥、郓城沦为泽国,民众外逃,待水却土现,回归家园,良田被毁,人多地少。为活命,巨野人唐守忠率人寻找活命之地,后选中沛地微山湖西岸茅草之地为落脚地,并拓荒立团,结棚期间。恰时,当年外逃的沛境原住民回归家乡,以葛家庄葛敬玉为首的原住民,见自家田地被外人所占,遂和以唐守忠为首的唐团起争端,双方由争执升级为械斗。随着一次次的械斗,双方多有死伤,终惊动朝野,后经曾国藩断处,跑马划界,虽平息了事态,可双方结下了世仇。在官府的弹压下,双方虽结下仇恨,却也不敢妄动。这种互不侵犯的局面一直到二十年后,因一场百年未见的大雨给结束了。因排涝泄水,葛家庄一方需要扒堤放水,处在下游的唐团自然不愿意,因为扒堤放水,双方又起祸端。由小打到大打,几经互斗,双方死伤多人,后经官府打压,方才平息打斗。经过一次次的打杀,双方结怨甚深,不可调和。年,微山湖一带也沦落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以夏中全为首的共产党微湖游击队,以微山湖为依托,对敌人展开了游击战,并在危机关头,不惜牺牲自己,拯救了眼见就要被日寇围歼的国民党伤病员。面对日寇的残暴,原住民葛家庄一方和外来的唐团一方,双方在民族大义面前同仇敌忾,摒弃前嫌共同对敌。谱写了一段悲壮迁徙史、可歌可泣的民族抗击外侮。

欲购此部书的朋友,请加编辑

—END—

“智慧加倍”潜能开发培训中心

保证提高学习成绩

元签订服务合同

一直服务到孩子考上大学

(在济宁地区招聘并培训潜能培训师15名)

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wrxdl/10003.html